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科舉,非惡制也”:科舉停廢120年的反思

        2025-04-05 00:00:00劉海峰
        大學教育科學 2025年2期

        摘要:科舉是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制度,對人類文明進程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國家,中國在科舉制廢止120年之后,有必要繼續(xù)為科舉正名,改變科舉是“惡制”的看法。自從清末改革科舉,尤其是1905年廢科舉以來,科舉制長期被人們誤解,但也有不少著名人物客觀地肯定科舉制的長處。科舉制在清末被時代否定,并不意味著應該永遠被否定。過去人們對科舉抱有太多的誤會和偏見,現(xiàn)在需要澄清籠罩在科舉上面的迷霧,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中國人不應該再繼續(xù)將科舉制妖魔化,現(xiàn)在是到修改中學教科書對科舉制負面評價的時候了??婆e利弊并存,但并非“惡制”,而是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對世界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人才選拔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

        關(guān)鍵詞:科舉停廢;科舉平反;考試制度;公平取士;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0;G649.2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5)02-0011-08

        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歷經(jīng)長遠歲月的實行和演進,科舉制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脈,曾長期左右著士人的命運和文風時尚,關(guān)系世道、人心和風俗。從明初開始,科舉定型為“永制”[1]。即使在經(jīng)歷鴉片戰(zhàn)爭堅船利炮的沖擊之后,歐風美雨開始強勁東來,曾經(jīng)當過廣西巡撫、配合林則徐查禁鴉片的梁章鉅在1846年仍以為“終古必無廢科目之虞”,即認為科舉是可以永遠存在下去的制度。正如一位西方人所說:“科舉制被視為中國國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科舉,中國是無法想象的?!盵2]然而,到了內(nèi)外交困的20世紀初,曾經(jīng)無比重要的科舉制被視為中國積貧積弱和落后的根源,在救亡圖存成為當務之急的情況下,許多人認為“停罷科舉實為當今第一救亡之大計”[3],因此在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斷然廢止了科舉。

        廢科舉120年來,從20世紀初的全盤否定、70年代以前的以批判為主,到80年代開始逐漸客觀公允地評價科舉、2005年科舉制百年祭以來的為科舉制平反,中國人對科舉制的評價經(jīng)歷了滄桑巨變。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四大發(fā)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生鐵和制鋼技術(shù)、郡縣制、科舉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我國在悠久歷史進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zhì)、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盵4]國家最高領(lǐng)導人將科舉制與“四大發(fā)明”相提并論,可見對科舉制的評價有多高??婆e是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制度,對人類文明進程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廢科舉、興學堂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國教育史和高等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作為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國家,中國在科舉制廢止120年之后,有必要繼續(xù)為科舉正名,改變科舉是“惡制”的看法。

        一、廢科舉時的徹底否定

        科舉制在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結(jié)構(gòu)與文化教育等許多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時期每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從八月初六到九月中旬的一個多月時間,除朝廷派來的鄉(xiāng)試主考官、副考官以外,各省許多府州縣的行政長官,都要關(guān)閉在貢院中從事考務工作。而總管鄉(xiāng)試考務的監(jiān)臨官由全省行政最高長官巡撫擔任,也要在與外界隔絕的貢院中工作生活半個月左右。這期間全省各地許多行政事務都要停頓下來,行政讓位于考試,全省最高領(lǐng)導人親自主管鄉(xiāng)試考務,可以想見科舉在當時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之所以對科舉考試如此重視,是因為“科場為取士大典”[5],國家對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寄予厚望,希望他們成為治理中央和地方的賢能之士,而大部分科舉人才確實較為優(yōu)秀,其中許多人在歷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科舉也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至公”且合理的制度[6],受到多數(shù)人的擁護。

        但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古老的中華文明遇到空前的危機。到了清末改革科舉尤其是準備廢科舉的時候,科舉被視為落后、腐朽的象征,因而受到猛烈的批判。當時改革人士認為要沖破舊思想舊制度,只能先破后立,矯枉必須過正。1901年,梁啟超在與康有為的書信中討論保存國粹問題時說:“弟子意欲抉破羅網(wǎng),造出新思想自任,故極思沖出此范圍。明知非中正之言,然今后必有起而矯之者,矯之而適得其正,其道進矣。即如日本當明治初元,亦以破壞為事,至今年然后保存國粹之議起?!盵7]可見清末為推動科舉革廢,一些論者對科舉持激烈批判態(tài)度,即使以偏概全也在所不惜。

        1902年初至1905年8月之間,關(guān)于停廢科舉的議論蜂起,許多人將科舉制看成萬惡之源。有的論者認為:“科舉之不足以得人才,在上稍知時勢者,夫人而知之矣;科名之無足貴重,在下稍知時勢者,亦夫人而知之矣”,甚至以為廢科舉“有大利而必無流弊者,莫如是舉”[8]。將廢科舉視為“有利無弊”的舉措,反映了當時一些人簡單的思維和片面的判斷,以為廢止了科舉制,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結(jié)果廢科舉后,學堂是大量辦起來了,不過隨之而來的文化斷裂、禮崩樂壞和社會震蕩,遠遠超出了主事者的估計和想象。盡管朝中大臣也想出興辦存古學堂、籌劃文官考試章程、大量興辦法政學堂等一些補救之法,但還是無法守住中國傳統(tǒng)的根基。

        廢科舉后,不少人感到十分慶幸,有些人感到歡欣鼓舞,認為中國從此將走向振興。但1905年也有少數(shù)人擔心廢止科舉將帶來社會不便和風氣下滑,“此等之事關(guān)心于社會者至深,社會行科舉之法千有余年,其他之事無不與科舉相連,今一日舉而廢之,則社會必有大不便”;“廢科舉設學堂之后,恐中國識字之人必至銳減,而其效果將使鄉(xiāng)曲之中并稍識高頭講章之理之人而亦無之。遂使風俗更加敗壞,而吏治亦欲不易。言則于立憲之途更背馳矣,此又急宜加意者也?!盵9]廢科舉的初衷是興辦學堂使教育普及,培養(yǎng)有用之才,但清末財政支絀,興辦學堂并不容易,且水平低下,而且學優(yōu)不一定能夠入仕,導致鄉(xiāng)村讀書人或識字之人大為減少,更大的問題還在于吏治和風俗敗壞,結(jié)果證明這些擔心并非杞人憂天。

        為此,曾經(jīng)在1904年1月與張百熙、張之洞聯(lián)名上奏《擬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折》的榮慶,在1910年對傳統(tǒng)教育崩塌的狀況深感失望,對當初奏請漸廢科舉感到后悔?!皩W部榮相國近來對于學務往往深自太息曰:昨曾謂寶、李兩堂云:往日奏廢科舉、改辦學堂,皆張相國及我輩之主腦,所訂章程又出我等之手,致各省原有儒士,一日拋棄舊學,日夜奔走。學校動以合新學為要,但此新舊交集,誠為學界一大過渡時代,失機與否,正在此時。所謂一舉為萬世功,一舉為千載弊,后進之輩,甚可畏也。故今日所設分科大學,先立經(jīng)文兩科,俾使學界全體仍存舊學,幸勿一誤再誤云?!盵10]榮慶的懊悔心態(tài)反映出科舉廢止前后一些人對科舉制看法的轉(zhuǎn)變。

        在清末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在20世紀初東西方文明劇烈沖突的時代,廢止科舉是當時復雜的政治、教育形勢下的歷史必然。但自從清末改革科舉,尤其是1905年廢科舉以來,科舉制長期被人們誤解,以至于“科舉”一詞讓人看到就會想到它束縛人才、壓抑人性之意,長期以來為人們所批判、所不齒,甚至是所痛恨的對象。晚清時期科舉制遭遇了一個極端化、負面化評價過程,這集中體現(xiàn)為針對科舉的“污名化”與“妖魔化”。科舉考試正向功能的下降以及近代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引發(fā)的中國知識分子“現(xiàn)代性焦慮”等,促成了科舉評價負面化的發(fā)生??婆e評價的負面化傾向不僅令科舉形象受損,對科舉制被廢止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且左右了20世紀科舉評價的基本取向[11]。

        科舉被廢后不久,就有人說“科舉之毒,遺傳于學堂”[12],認為科舉雖然廢除,但是“科舉余孽”還在,流毒很深,甚至出現(xiàn)直接使用“科舉毒”的表達法。清末已有題為《科舉毒未拔之一證》[13]、《張督解舉人之科舉毒》[14]之類的報道,有章回小說稱“原來科舉時代的人功名心是最熱不過的,包松濤從小讀書也種了這個普通的科舉毒在心上”[15]。民國時期也有一些“科舉毒”的用法,如癸卯科鄉(xiāng)試舉人1915年舉行同年會后,曾議定每年春秋舉行團拜二次。1916年10月1日,該科同年在畿輔先哲祠舉行秋季團拜,到者六七十人,參眾兩院之議員居然占到半數(shù)。天津《益世報》報道此事用的題目為《科舉毒之中人如此》[16]。1923年出版的《半月》雜志第2卷第10期刊出了“科舉毒之紀念物”,內(nèi)容是一組4張南京江南貢院的照片。從《“國故毒”嗎?——科舉毒》[17]等文章的題目,便可看出科舉在一些人心目中是多么惡毒的存在。還有人認為科舉制毒害了中國讀書人,毒害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為廢科舉將其說得一無是處,導致科舉為“惡制”的看法影響既廣且遠。美國學者艾爾曼指出:“很多當代研究者將20世紀早期知識分子因其對科舉制度無盡的憎惡而產(chǎn)生的負面敘述作為研究科舉內(nèi)容與形式的學術(shù)前提。清季民初知識分子對科舉的種種看法經(jīng)由其門生后輩,一直延續(xù)到了20世紀末?!盵18]致謝1

        清代最后一科探花商衍鎏以83歲之高齡寫出了《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一書,于1958年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該書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詳細介述了清代科舉考試的各個方面,看得出作者對科舉并非全盤否定,但到全書最后,其所作絕句中卻說“科舉僅余糟粕在”。在批判科舉制的時代背景下,受時代的局限,或許商衍鎏先生那時真覺得“科舉僅余糟粕在”。在科舉是“惡制”已經(jīng)成定論的時代,即使他覺得科舉也有某些可取之處,可能也不敢或不方便說出來。

        二、否定科舉時期的肯定評價

        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上許多制度和人物的評價,不同時期往往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對待儒學、書院、科舉等都是如此。千百年來科舉評價跌宕起伏,總體而言,19世紀以前屬于崇重和肯定科舉的時期,20世紀為革廢與否定科舉的時期,21世紀為反思與重評科舉的時期。

        20世紀評價科舉的主流話語是批判,有些批判者認為科舉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一種制度,它在中國歷史上作了大孽,束縛人們的聰明才智,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總之科舉罪大惡極,罪行罄竹難書[19]。但就是在一般知識分子多認為科舉很壞的清末民國時期,也有不少著名人物客觀地肯定科舉制的長處,這些為科舉制平反的著名人士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其一是曾經(jīng)極力推動科舉革廢、科舉廢后卻覺得科舉不壞的風云人物,以梁啟超和康有為為代表。他們在戊戌變法前后,提出過變革科舉的觀點,并激烈批判八股科舉的弊端。梁啟超在1896年所作《變法通議·論科舉》中提出改變科舉有上、中、下三策,上策為合科舉于學校,實際上是廢止科舉制,將科名用于獎勵學校的新生和畢業(yè)生。戊戌政變后,梁啟超逃亡日本,看到在廢科舉后出現(xiàn)許多嚴重的后果,于是在1910年發(fā)出著名的論斷:“夫科舉,非惡制也。所惡夫疇昔之科舉者,徒以其所試之科不足致用耳?!辈⒄f過去美國用選舉官吏之制,不勝其弊,1893年才開始改用這種文官考試,被美國人稱頌為開創(chuàng)了“政治上一新紀元”,而德國、日本仿行之后成效顯著。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最早實行考試選官的國家,在梁啟超看來,“此法實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發(fā)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國貴族寒門之階級永消滅,自此法行,我國民不待勸而競于學,此法之造于我國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懲末流之弊,因噎以廢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復科舉便!”[20]梁啟超之所以會對科舉提出與過去相反的評價,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提議恢復科舉,是因為他深刻認識到了科舉制的重要功用,并對廢科舉的后果進行了深刻反思。

        康有為在公車上書時期是對八股科舉批判最為激烈的人物,曾在《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說中國割地賠款都是因為考八股文。1903年6月,張之洞力爭廢科舉時遇到朝廷某大員反對。當時籌劃在政務處召開一次討論廢科舉的會議,某大員聲稱如開議他必不到,即使決議廢科舉,他必定專門上奏折反對,“以此為報國第一大事業(yè)”。張之洞笑道:“公力爭??浦h,以學堂究不如科舉之可以得人才也,然如康、梁獨非科舉出身乎?康且為公所取,又何說也?”[21]張之洞用康有為是某大員拔取的進士卻力主廢科舉,來反駁阻止廢科舉的某大員,可見康有為被視為早先力主廢科舉的代表人物。但是到1917年,康有為發(fā)表《共和平議》,在第2卷“民國之學術(shù)只導昧亡”一節(jié)中,十分懷念“昔有科舉之時”,一縣常有千數(shù)百童生、一省常有數(shù)萬生員、全國常有數(shù)千舉人“讀書談道”,“當其盛時,則文學昌明”;“其賢者以道德節(jié)行化其鄉(xiāng)人,其中才以下,亦復有文采風流之美,以詩文書畫潤色其地,學道之風未輟焉。平民望風,亦知景從感化也,乃今知昔者科舉之以無用為有用也。今民國科舉既絕,人士自弱冠出學校后,非鉆營權(quán)貴、憑借黨人,不能入仕?!谑歉魇∴l(xiāng)縣,曠邈千里,寂然無士,四民只余三民,無講學者,無談道者,無揅經(jīng)者,無讀書者,甚至無詩賦者,無寫字者,更無藏書者……舉國人士,夷為野蠻而已?!盵22]??涤袨槭侵鲝埦髁椫频谋J嘏扇宋?,他認為民國實行共和體制以后弊端百出,廢止科舉導致原有的社會與文化體系崩壞,讀書人不再散居于鄉(xiāng),士階層消失,社會失序,世風日下,已難見到科舉時代的文明景象。康有為的看法并不全面,但反映出他對科舉停廢的惋惜及對科舉時代的懷想之情,與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時期猛烈批判八股科舉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二是對世界上人才選拔或選舉制度較為了解并進行比較的人士,以孫中山、胡適為代表。長期游歷海外的孫中山是對科舉制評價最高的著名人物,有許多肯定科舉制的言論。他認為科舉“制度則昭若日月”[23]445,“往年罷廢科舉,未免因噎廢食”[24]529,十分贊賞科舉制度的平等性和公平性,說科舉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優(yōu)過現(xiàn)代之民主政治”,此“非民主國之人民極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23]445。孫中山還指出考選制與監(jiān)察制是中國古代固有的兩大優(yōu)良制度,他不僅在各種演講中說中國歷史上的考試制度被英國借鑒進而影響各國考試制度,是用以拔取真才最古最好的制度,而且在《以五權(quán)分立救三權(quán)鼎立之弊》的演講中說:“我期望在我們的共和政治中復活這些優(yōu)良的制度,分立五權(quán),創(chuàng)立各國至今所未有的政治學說?!盵25]后來民國時期的考試院在一定意義上說確實部分復活了科舉制。

        1947年10月23日,胡適在南京考試院明志樓作題為《考試與教育》的演講,說自己是擁護考試制度的一個人,認為科舉制度“以客觀的標準和公開競爭的考試制度,打破了社會階級的存在,同時也是保持中國二千多年來的統(tǒng)一安定的力量”。從前的交通非常不便,在古時那種阻塞的情形下,中央可以不用武力而委派各地以至邊疆的官吏,來維持國家的統(tǒng)一達兩千多年,這實在是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就是考試制度的公開和公平。當時中央派至各地的官吏皆由政府公開考選而來。政府考選人才固然注意客觀的標準,同時也顧及各地的文化水準,因此錄取的人員并不偏于一方或一省,而普及全國。在文化水準低的地方,也可以發(fā)現(xiàn)天才,有天才的人便可以考中狀元,所以當選的機會各地是平等的?!坝蛇M士科考取的人才,多數(shù)是天才,天才除了做詩賦和八股之外,當然還可以發(fā)揮其天才做其他的事業(yè),所以這并不是完全失敗的制度。”[26]胡適還特別提道:“我在國外的時候,時常感覺到,中國文化對于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公開的客觀的文官考試制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考試制度,能夠像我們這樣久遠、嚴密與公開?!袊荚囍贫葘κ澜绺鲊绊懼蟆r值之高,這是我們祖先對于世界文化之偉大貢獻,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盵27]有比較才有鑒別,胡適與孫中山類似,也是在國外生活較長時間以后,感覺到科舉制對世界的重要貢獻,進而高度肯定科舉制。

        其三是對中國歷史理解比較透徹的著名學者,此類人物最多,以顧頡剛、潘光旦、鄧嗣禹、錢穆等人為代表。1936年,顧頡剛在為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一書所作序言中指出:隋代創(chuàng)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迄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所舉中原與邊域之人才亦益均,既受擁護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獨立發(fā)展,蔚為盛典,蓋吾國政制中之最可稱頌者也?!釃荚囍贫确e千年之經(jīng)驗而大成,有不容泯滅之價值在也?!盵28]。

        潘光旦贊同科舉考試具有智慧測驗性質(zhì)的觀點[29],認為“其所甄別,要皆為人口中比較優(yōu)秀之分子;因其優(yōu)秀之程度而與以相當之名位,使為社會表率”,實“為中華民族獨有之物”,并對廢科舉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論任何制度,不能一百分的完善,也不能有百害而無一利。一筆抹殺的論調(diào),總是不相宜的?!盵30]1947年10月,潘光旦、費孝通發(fā)表《科舉與社會流動》一文,對科舉與社會流動問題進行量化研究。他們根據(jù)915份清代的朱卷進行較精確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五代以內(nèi)均無功名的貢生、舉人和進士只有122人,占總數(shù)的13.33%。他們認為,凡是有資格讀書應考,能利用科舉階梯上升的,必需有個經(jīng)濟的條件,就是可以不必依勞力為生,因此大多限于地主階級。他們通過分析所得結(jié)論為:也有十分之一的貢生、舉人和進士是從沒有功名的人家中選拔出來的,這也說明科舉并不是完全由已有功名的世家所壟斷,但科舉成為社會流動的途徑并不是寬大的。在與現(xiàn)代美國的情形作比較之后,他們認為,“美國的社會流動似大而實不太大,中國科舉時代的社會流動似小而不太小,即科舉之所以為人才登進的階梯者似窄而實不太窄?!盵31]此外,鄧嗣禹、錢穆等眾多學者為科舉制平反的言論,在筆者《為科舉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廢科舉》[32]等文中已有論述,本文不再重復。

        其四是來華的西方學者,以丁韙良(Martin)和羅素(Bertrand Russell)為代表。1896年,著名“西儒”、美國丁韙良博士便認為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盡管具有其缺陷,科舉制對維護中國的統(tǒng)一和幫助它保持一個令人尊敬的文明水準,起到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盵33]丁韙良在中國生活了62年,是最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來華傳教士和西方學者。他認為科舉考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國家政府選拔有能力的人,無論它是否實現(xiàn)了目的,都不能否認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具體目標,中國的官員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受過教育的精英人才。“無論其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有何缺陷,必須承認,中國構(gòu)想出了最有效的方法來促進人們發(fā)奮努力和獎勵優(yōu)績。至少有這么一個國家,不允許人們通過財富獲得權(quán)位,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將官職授予未受過教育的親信?!盵34]丁韙良曾長期擔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即校長)并短暫擔任過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不僅對科舉有相當深入的了解,而且憑著其與清朝官方的良好關(guān)系和人脈,曾一再建議中國應該改良科舉,在科舉考試中引入西學。此外,因為認為科舉制度確實有許多優(yōu)點,所以他多次積極建議美國應借鑒中國的科舉制實行競爭性的文官考試制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丁韙良是對科舉制評價最高的西方人。

        英國著名學者羅素曾于1920年應梁啟超之邀來華講學。他在《中國問題》中說:“這樣一種選人用人的計劃還是有不少好處。為善也好,作惡也罷,科舉考試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好的影響有:社會普遍尊知尚學;無須出身名門望族,也可能出仕;選出的官員至少能做到勤奮上進;即便有蠻族入侵,中華文明依然完整無缺?!绷_素對科舉在古代中國的作用總體上是肯定的,因為很難有取而代之的良策,但他也認為到20世紀初科舉制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需求了[35]。

        通過以上略舉的較為典型的肯定科舉的代表人物和言論,便可看出在普遍否定科舉制的清末民國時期也有不少中外著名人物稱贊科舉制。為什么對科舉制的評價會形成如此強烈的反差?部分原因是時代不同,考察的角度和距離不同,人們的認識也會不一樣??婆e制的利弊都十分突出,科舉評價本身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涤袨?、梁啟超等清末人士為科第中人,對八股科舉的弊端有痛切的感受,對其細節(jié)了如指掌,如同用顯微鏡于近處觀察,洞若觀火,故猛烈抨擊八股科舉。只是身處科舉時代的人對科舉觀察得雖很細致,但卻不一定很全面。當時空距離拉開之后,尤其是與其他參照系進行比較之后,反而可以看得更清楚,因此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反思之后會改變對科舉制的看法[36]。至于孫中山、胡適等人游歷歐美,耳聞目睹西方人對科舉制的贊譽之辭和效法之事,與西方學者類似,從比較的視角,從更高更宏闊的視野看出科舉制可貴之處,因此才會充分肯定科舉制。

        三、科舉制需要重新評價

        與20世紀50—70年代不同,80年代以后學術(shù)環(huán)境逐漸寬松,中國大陸客觀評價科舉制的學者逐漸增多。尤其是經(jīng)過2005年科舉制百年祭的洗禮,許多人對科舉制的看法日趨公允。但因為受長期以來以偏概全的批判影響,不少人仍然對科舉制抱有偏見,認為科舉是一種壞的制度,個別人甚至認為“在廢除科舉制度一百年后的今天,當務之急是要弄清歷史真相,反思歷史教訓,而不應該為科舉考試翻案,替專制制度招魂?!盵37]

        其實,為科舉制平反并非“替專制制度招魂”,考試選才并非專制統(tǒng)治的專利,孫中山是中國共和體制的締造者,也是對科舉制評價最高的著名人物[38]。在科舉制廢止120年后的今天,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很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科舉制,終結(jié)盲目批判科舉制。因為在從隋唐到明清1300多年歷史上,科舉制居于政制與社會的核心地位,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體相關(guān)的制度,如何評價科舉制是關(guān)系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認識中華文明的大問題。就像書院在清末被完全否定、儒學在民國初年曾被徹底否定但并不意味著應該永遠被否定一樣,科舉制在清末被時代否定,并不意味著應該永遠被否定。當20世紀末中國人重新評價書院與儒學乃至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自然而然會重新認識科舉制度,會意識到應該為科舉制正名。

        有學者認為,科舉滲入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肌體之內(nèi),并以一種“文化基因”的方式遺傳至現(xiàn)代社會,是中國社會的一種文化特質(zhì)。實際上,徹底否定科舉,不僅僅否定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將會使人們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諸多考選景象感到撲朔迷離與無所適從。因此,必須全面、理性地對待科舉、研究科舉、評價科舉,這是文化自覺的一種典型表達方式,否則便是典型的“文化不自覺”,是輕視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簡單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39]。不是科舉制不適應傳統(tǒng)中國社會,而是近代以后中國社會已發(fā)生了亙古未有的改變;不是科舉選才機制不好,而是到后來操作此制度的人不好。制度與人具有相互制約與依存的關(guān)系,光有好的制度,沒有合適的人去執(zhí)行,或不按程序操作,再好的制度也無法發(fā)揮其功能。這就像修建了一座堅固的城池,但沒有合格的士兵去把守,照樣不起防御的作用。

        隋唐科舉制度取代了魏晉門閥制度之后,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貫徹不計家庭身世而憑才競爭的國度??荚嚲哂小傲坎懦摺惫δ?,遵循的是能力本位或才學本位原則,代替以往的權(quán)力本位或家庭本位原則。科第之設,使有才干的草民得以出人頭地,無才學的公侯子孫沉跡下僚。中國古代廣為流傳的《神童詩》中有以下詩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瓰楣夙氉飨?,及第必爭先?!边@些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著名的格言,是科舉文化勸誘人們積極進取的合理元素。古代許多省的多數(shù)地區(qū)的舉子要到省城參加鄉(xiāng)試都相當不易,走十天半個月以上時間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到京城參加省試(明清兩代的會試),更是路途遙遠,多數(shù)省份即使車馬兼程也要一兩個月以上時間。科舉考試的成功范例激勵許多后來人自強不息、敢于離鄉(xiāng)背井、勇于競爭,科舉制的長期實行也形成了士人及第爭先、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這種及第爭先的傳統(tǒng)在今天仍然有其價值。

        “科目興賢,在國家為第一大事,在天下為第一公道?!盵40]為了保障科舉考試的公平性,歷代采取各種措施防止作弊,或?qū)呥h地區(qū)及弱勢民族從政策上予以傾斜和保障,甚至對官員子弟加以限制[41]。如清代康熙以后實行“官卷”制度,即在鄉(xiāng)試和會試中,為現(xiàn)任中高層官員的子孫、同胞兄弟、同胞兄弟之子的試卷另外編上“官”字號,并給出一定名額,通常是二十名中取一名,單獨錄取。這比起一般的“民”卷舉子六十取一或八十取一,錄取機會大很多,所以過去有不少人將此作為批判科舉不公平的例證。然而事實是,因為中高層官員子弟和親族不僅家境優(yōu)渥、有很好的教育條件,而且文化和社會資本雄厚,與平民百姓子弟一體錄取有很大的優(yōu)勢,之前錄取率往往遠高于清代設立“官卷”的錄取率。將官卷和民卷分開錄取,出發(fā)點是讓達官子弟都在官卷內(nèi)競爭和擇優(yōu)錄取,不會更多搶占平民子弟的錄取機會,實際上是維護平民考生的權(quán)益,這是統(tǒng)治階層自我約束的舉措。有比較才有鑒別,即使是現(xiàn)在,也沒有哪個國家在重要的人才選拔或其他競爭中專門定出特定比例來限制官員子弟或優(yōu)勢階層子弟過高的錄取率,從這個意義上說,科舉制中的“官卷”制度實在難能可貴。

        公平取士、選賢任能是科舉取士的最高原則??婆e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塑造科舉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養(yǎng)追求和家國情懷[42]。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大部分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著名學者都是進士出身,他們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密切的關(guān)系。從司馬光、王安石到曾國藩、康有為等政治家,從白居易、柳宗元到歐陽修、蘇軾等文學家,從狄仁杰、包拯到海瑞等清官,從文天祥、史可法到林則徐等民族英雄,從韓愈、朱熹到蔡元培等教育家,多少青史留名的進士人物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許多寧死不屈為國捐軀的死節(jié)進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從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多少科舉精英留下了氣壯山河的不朽名言。否定科舉制將與肯定著名科舉人物產(chǎn)生明顯的矛盾,罪惡的制度能夠選拔出眾多優(yōu)秀人才嗎?我們不能一邊肯定眾多彪炳史冊的民族精英,一邊否定使他們脫穎而出實現(xiàn)修齊治平抱負的科舉制。

        過去人們對科舉抱有太多的誤會和偏見,現(xiàn)在需要澄清籠罩在科舉上面的迷霧,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讓人們認識到科舉原來是一個不壞的制度,是中國的一大發(fā)明,是一個對世界文明進程產(chǎn)生過重要推動作用的中國創(chuàng)造??婆e制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部分,是在中國古代獨特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同時科舉制又對整個中華文明產(chǎn)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科舉制被周邊國家仿效,并影響了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與學校考試,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

        科舉就像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從隋代開始生根發(fā)芽,唐代進入茁壯成長的階段,枝繁葉茂,雖然也有出現(xiàn)一些枯枝,但主干還是健康的。不過,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樹齡達到1300多年之后,環(huán)境和氣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氣數(shù)已盡,整體枯死,只是在其生命力還旺盛的時候,被人剪枝移植,還有種子落到地上,以新的生命替代原有的大樹而得以存在。科舉制在19世紀對歐美文官考試制度產(chǎn)生重要影響,20世紀80年代反過來又影響了中國公務員考試制度的重建,這便是制度文明的傳播與回歸、文明互鑒的典型事例。

        由于清末廢科舉時進行了矯枉過正的徹底否定,后來又經(jīng)過長期以偏概全的批判宣傳,現(xiàn)在需要反思,需要撥開重重迷霧,才能讓國人認識到科舉制的本質(zhì)特征及其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讓國人認識到科舉是中國發(fā)明的并對世界文明進程起過重要推動作用的制度?!耙磺袣v史都是當代史?!睍r勢變化之后,中國歷史需要改寫,對教材中涉及科舉的內(nèi)容需要更新表述?!斗哆M中舉》被選進中學語文教材,過去一直是將科舉和范進作為批判的對象來解讀。在文化自覺和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世紀之交以來,為科舉制平反的涓涓細流已發(fā)展為巨大的學術(shù)洪流。學界總體而言已經(jīng)為科舉制正名,國家領(lǐng)導人也高度評價科舉制,中國人不應該再繼續(xù)將科舉制妖魔化,現(xiàn)在是到修改中學教科書對科舉制負面評價的時候了。

        為什么對范進這種家境一貧如洗的底層讀書人的逆襲,只有諷刺批判,對現(xiàn)代的“范進中舉”或寒門出貴子的考生大家卻眾口稱贊?這不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嗎?清代大部分省份的鄉(xiāng)試錄取率只有1%左右,要中舉實在太過艱難,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反映出歷史真實,但我們不應一直嘲諷這位家徒四壁、僅剩一只老母雞還要賣掉的考生,如果放到現(xiàn)在,估計多數(shù)人對處于社會底層的范進會抱有同情心,對其一舉成名徹底翻身改變命運會感到欣慰。

        孫中山早就指出:“中國乞丐之子,憑考試取功名,實平等已極。此外人深以為然,奈何我國人不自知耶? 故甚望保存此良法,而勿忘記中國自己之良法也?!盵24]529當代有不少文章談到范進的“悲劇命運”,甚至說范進代表的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其實,范進是一個寒門出貴子的典型,是通過考試徹底改變命運的文學典型,比當今云南青年學子在工地幫母親打工搬磚的時候接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更有戲劇性,更具有勵志的意義。因為范進改變命運的幅度比現(xiàn)今貧困學子考上清華大學要大得多,實現(xiàn)了巨大的社會階層流動,范進中舉的故事并不是什么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而恰恰是古代讀書人“考試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

        1992年,我在北京國子監(jiān)街孔廟觀覽進士題名碑時,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和感受。當時一位中國年輕女導游站在明清進士題名碑前,面對著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五萬多位科舉人物,對充滿興趣觀看的外國游客介紹說科舉是一個腐朽落后的制度。這讓我感到非常不是滋味。在我看來,面對著中國元明清五六百年歷史上的大部分民族精英,面對著于謙、林則徐這樣的民族英雄,面對著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中興大臣,面對著康有為、蔡元培這樣的著名人物,這種否定科舉的導游介紹詞實在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在科舉制百年祭前夕,2005年8月《新京報》編輯向我約稿,我為此寫了一篇題為《對進士題名碑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的文章,不過在9月1日刊出的時候,被改題為《對科舉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43]。

        所幸的是,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贊同這樣的看法:科舉制促進儒家經(jīng)典的傳播,推動了古代教育的發(fā)展,加強了民族的融合,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科舉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足以同四大發(fā)明媲美[44]。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Peter Bol)指出:“科舉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制度之一,沒有科舉的話,或許中國會完全不同。”[18]封底中國會成為現(xiàn)在這樣的統(tǒng)一大國,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古老又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會有這么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都與曾經(jīng)長期存在科舉制密切相關(guān)??婆e利弊并存,但并非“惡制”,而是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對世界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人才選拔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96.

        [2]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Literary Examinations[N].The N.C.Daily News,1905-09-12(4).

        [3] 恭讀八月初四日上諭停罷科舉謹注[N].申報,1905-09-06(2).

        [4]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J].求是,2020(23):4-9.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第1冊[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1:350.

        [6] 鄭若玲.科舉至公之道及其現(xiàn)實啟思[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58-66.

        [7]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78.

        [8] 廢科舉問題[J].新民叢報,1903(31):65.

        [9] 論廢科舉后補救之法[J].東方雜志,1905(11):251-254.

        [10] 榮相自悔興學宗旨之過新[N].申報,2010-03-16(3).

        [11] 陳興德.晚清科舉評價的負面化傾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00-107.

        [12] 沈恩孚.江蘇教育總會附設單級教授練習所畢業(yè)贈言[N].申報,1909-12-27(1).

        [13] 科舉毒未拔之一證[J].祖國文明報,1906(1):19.

        [14] 張督解舉人之科舉毒[N].民吁日報,1909-10-18(2).

        [15] 譏彈小說滑稽魂·71[J].申報,1909-05-12(4).

        [16] 科舉毒之中人如此[N].益世報,1906-10-03(2).

        [17] 漢胃.“國故毒”嗎?——科舉毒[J].民國日報·覺悟,1924(1):7.

        [18] 艾爾曼.晚期帝制中國的科舉文化史[M].高遠致,夏麗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19] 吳晗.明代的科舉情況和紳士特權(quán)[A].//燈下集[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0:94.

        [20] 梁啟超.官制與官規(guī)[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C].北京:中華書局,1989:68.

        [21] 時事要聞[N].大公報,1903-06-14(3).

        [22] 康有為.共和平議第二卷[J].不忍,1917(9/10):1-80.

        [23] 孫中山.與劉成禺的談話[A].//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孫中山全集第1卷[C].北京:中華書局,1981.

        [24] 孫中山.憲法為立國之基礎(chǔ)——宴請國會及省議會議時的演說[A].//孟慶鵬.孫中山文集[C].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7.

        [25] 孫中山.與該魯學尼等的談話[A].//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孫中山全集第1卷[C].北京:中華書局,1981:319-320.

        [26] 胡適.考試與教育[N].中央日報,1947-10-24(4).

        [27] 胡適之.考試與教育[J].銓政月刊,1947(1):6-8.

        [28]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M].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1936:顧序1-2.

        [29] 劉海峰.論科舉的智力測驗性質(zhì)[J].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112-117.

        [30] 潘光旦.優(yōu)生概論[A].//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第1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90.

        [31] 潘光旦,費孝通.科舉與社會流動[J].社會科學,1947(1):1-21.

        [32] 劉海峰.為科舉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廢科舉[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3):60-72,189.

        [33] W.A.P.Martin.A Cycle of Cathay,or China,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s[M].New York,Chicago:Revell Co,1896:42-43.

        [34] W.A.P.Martin,Hanlin Paper or Essays on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the Chinese[M].London: Trübner,1880:53-55.

        [35] 羅素.中國問題[M].田瑞雪,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43-44.

        [36]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

        [37] 智效民.科舉百年祭:不要為科舉制度招魂[N].南方都市報,2005-09-12(B3).

        [38] 劉海峰.中國科舉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51-59.

        [39] 劉希偉.文化自覺與科舉學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1):220-225.

        [40] 田禎.正德二年江西鄉(xiāng)試錄前序[A].//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鄉(xiāng)試錄[C].寧波:寧波出版社,2010:2.

        [41] 李兵.宋代科舉“抑勢家,拔寒士”政策考論[J].中國考試,2021(10):83-94.

        [42] 王日根.明清科舉制度與文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321.

        [43] 劉海峰.對科舉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N].新京報,2005-09-07(C02).

        [44] 楊學為.認識科舉[J].中國考試,2013(4):49-50.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not an Evil System: Reflection on the 120-Year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LIU Haifeng

        Abstrac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a globally influent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a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the country that found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hina, 120 years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system, needs to continue to restore its reputation and change the perception of the system as an evil system. Since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after its abolition in 1905,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s long been misunderstood, but many prominent talents have objectively affirmed its merits. The rejec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oes not mean that it should be permanently negated. In the past, there we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nd biases towards the system, and it is now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fog that has cloud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restore its true historical nature. The Chinese people should no longer demoniz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time to revise the negative evaluations of the system in middle school textbook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d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it was not an evil system, it was an important talent selection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with a broad impact on the world, and has distinctive originality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

        Key words: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habilita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xamination system; fair selection of candidates; reflection

        (責任編輯" 李震聲)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作者簡介:劉海峰,福建泉州人,歷史學博士,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主要從事科舉學與高考、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研究;杭州,310058。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视频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色欲| 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一区二区| 女局长白白嫩嫩大屁股|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经典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网址大全| 亚洲乱亚洲乱妇| 国产乱子伦露脸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色婷婷|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人区|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国产亚洲亚洲精品777|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综合网站不卡|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在线| 色婷婷精久久品蜜臀av蜜桃| 亚洲综合图色40p|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手机在线国产福利av| 在线视频夫妻内射| 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www|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免费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深田|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色综合| 亚洲狠狠久久五月婷婷| 青青草原亚洲| 亚洲 欧美 综合 另类 中字 | 日本女优久久精品久久| 九色综合九色综合色鬼| 色综合自拍| 中文字幕你懂的一区二区| 日韩经典午夜福利发布|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日韩肥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