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實施了長征的戰(zhàn)略大轉移,長征不只軍事斗爭,也包括宣傳工作。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實踐,成功完成了長征途中紅軍形象塑造、輿論宣傳、革命動員的目標;表現(xiàn)出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黨的革命運動成果、反擊國民黨的輿論圍剿、動員群眾參與武裝斗爭等內容主題;展現(xiàn)出主體多元化、內容多樣化、形式大眾化的鮮明特征。研究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實踐,對于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內涵、弘揚長征精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長征;文藝工作;宣傳;革命動員
中圖分類號:K26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141-04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Long March
Zhang Hao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Abstract: From October 1934 to October 1936,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to carry out a strategic transfer of the Long March. The Long March was not only about military struggles, but also included propaganda work. Under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Long March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e goals of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Red Army, conducting public opinion propaganda, and carrying out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It demonstrated the content themes of spreading the Party’s lines and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arty’s revolutionary movement, countering the Kuomintang’s public opinion encirencirlement and suppression, and mobilizing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rmed struggle. It also show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diversified content and popular forms. Researching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Long Mar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ly exploring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behind it,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Keywords: Long March;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propaganda;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jù)地向陜北革命根據(jù)地(亦稱陜甘蘇區(qū))進行的戰(zhàn)略大轉移。長征期間的文藝工作實踐,不僅是對蘇區(qū)文藝傳統(tǒng)的繼承與深化,也是向抗戰(zhàn)文藝過渡時期誕生的寶貴文化瑰寶。這一時期,黨的文藝工作實踐成為紅軍獲得長征最終勝利的不可或缺之翼。長征歷史早已定格,但長征文化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本文擬對長征期間黨領導的文藝工作實踐的目標、內容、特點作簡要分析。
一、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實踐的目標指向
長征這一舉世矚目的歷史奇跡,離不開文藝這一有力的精神武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文藝工作成功完成了長征途中紅軍形象塑造、輿論宣傳、革命動員的目標。
(一)形象塑造
首先,在長征途中,為了塑造紅軍的光輝形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肩負起了神圣的使命,成為宣傳革命真理、聯(lián)結各族群眾的輕騎兵。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標語、口號、歌謠等貼近民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如“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石榴花開心里紅,紅軍愛咱老百姓。百姓紅軍一家人,打倒土豪享太平”[1]等歌謠從工農群眾的視角出發(fā),用質樸而深情的語言,反映紅軍與群眾之間血濃于水的親密關系,激發(fā)了民眾對紅軍的深厚情感與堅定支持,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其次,黨領導紅軍靈活運用群眾代表大會的形式,迅速構建革命政權體系,甚至以村為單位建立蘇維埃組織。據(jù)統(tǒng)計,“自1935年1月到5月初,紅二十五軍已成立鄂陜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和10個區(qū)、48個鄉(xiāng)、314個村的蘇維埃政權”[2]。黨領導紅軍通過緊密的基層組織聯(lián)系群眾,踐行“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形成了紅軍所到之處群眾夾道歡迎、送糧送水的熱烈場景。
(二)輿論宣傳
明確輿論宣傳的受眾群體,是確保長征期間文藝宣傳工作精準高效實施的關鍵。其一,聚焦紅軍的廣大指戰(zhàn)員群體。1934年11月,黨中央明確提出“政治工作人員應不疲倦的政治宣傳與鼓動及個人的模范,克服戰(zhàn)斗員中的疲勞、落伍與各種動搖,應與指揮員一起征服為完成戰(zhàn)斗任務上的一切客觀困難,并最高限度的提高全體紅色軍人的戰(zhàn)斗精神、頑強抗戰(zhàn)及其堅定性”[3]147。其二,深入長征沿線的工農群眾之中。紅軍的足跡遍布多個省份的民族聚居區(qū),中革軍委強調,“針對著群眾生活,耐心解釋蘇維埃的主張、政策與法令,解釋紅軍戰(zhàn)斗的目的與群眾的關系,使廣大群眾了解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只有紅軍才是唯一的工農群眾自己的武裝力量”[3]114。其三,針對圍追堵截的敵軍官兵開展策反工作。為有效削弱敵方力量,保障自身安全,通過宣傳反帝、土地革命主張,促使白軍士兵認清形勢,拒絕與紅軍為敵,轉而支持北上抗日,乃至攜槍投奔紅軍,共同投身革命事業(yè)。
(三)革命動員
革命的宣傳動員是指通過特定方式將革命的思想傳播至特定對象使其接受革命主張的行為模式。在長征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通過革命動員實踐,使長征沿途群眾在精神上受到共產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思想的洗禮,革命意識開始萌發(fā)。
一是激勵紅軍戰(zhàn)士的動員。在四川瀘定長征紀念館里有這樣一幅標語:“你進攻,咱后退,你是咱的運輸隊,要想消滅咱紅軍,除非咱們打瞌睡?!睍r任紅四方面軍負責人張國燾后來回憶道,“表演的短劇、舞蹈、歌唱等,當時鼓舞了戰(zhàn)士們的熱情”[4]。
二是感化國民黨官兵的動員。在寧夏李旺堡,紅軍官兵創(chuàng)新性地利用風箏與“孔明燈”作為載體,將宣傳標語搭載其上,隨風飄入敵堡之內,這一巧妙戰(zhàn)術不僅瓦解了敵人的斗志,更迫使他們放下武器,投誠我軍,成為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上一段以宣傳制勝的佳話。
三是面向工農群眾的動員。在長征途中,紅軍高度重視與民眾的關系建設,深知只有動員起廣大的工農群眾,才能形成堅不可摧的力量。一方面,群眾的智慧與資源為紅軍提供了寶貴的軍事情報與物資補給;另一方面,這些被激發(fā)的群眾力量成為紅軍不可或缺的補充兵源,共同構筑了紅軍戰(zhàn)無不勝的銅墻鐵壁。
二、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實踐的內容呈現(xiàn)
長征時期,黨的文藝工作承擔起革命大機器“齒輪和螺絲釘”的作用,是革命政治、軍事斗爭、動員群眾、展現(xiàn)敵我面貌的一把利刃??梢哉f,在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征程中,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是推動革命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一)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黨領導下的紅軍文藝創(chuàng)作植根于硝煙彌漫的戰(zhàn)斗實踐之中,堅定不移地融合了無產階級的鮮明階級性與革命斗爭的生動實踐性,成為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凝聚革命力量的重要載體。紅軍在長征期間首次進入苗、瑤、回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如何妥善解決民族和宗教問題,成為擺在黨和紅軍面前亟待攻克的一道難題。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紅軍總司令朱德的名義,發(fā)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宣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對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政策”[5]?;趶氐捉夥排c團結各民族的根本宗旨,黨領導紅軍創(chuàng)作和宣傳了一系列文藝作品,如根據(jù)彝族民歌改編的歌曲《紅軍暖我彝家心》。這一時期的文藝工作實踐往往采用地方流傳的文藝形式,并融合新內容,呈現(xiàn)出革命性、地方性、民族性的色彩。
在長征途中,黨領導紅軍堅決執(zhí)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入甘孜藏區(qū)后,文藝工作者將與少數(shù)民族交往的注意事項編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教授給紅軍戰(zhàn)士傳唱,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當?shù)刈诮绦叛龅淖鹬嘏c保護。同時,紅軍嚴格約束官兵,對于已受損的宗教物品,禁止隨意觸碰。此外,紅軍還在交通要道及人口密集區(qū)域廣泛張貼標語,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如“紅軍主張宗教信仰自由,保護寺廟!”等[6]。這些標語不僅傳遞了黨和紅軍的堅定立場,也深深烙印在當?shù)厝嗣竦男闹?,促進了民族間的和諧共處與相互理解。
(二)鞏固黨的革命運動成果
在長征途中,戰(zhàn)火連綿不絕,尤其是湘江戰(zhàn)役后紅軍人數(shù)急劇減少,正是在這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黨領導下的紅軍文藝工作,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力量,無可爭議地成為激勵人心、凝聚力量的銳利武器。
一是提振士氣。在烏江天塹前,“突破烏江!”“烏江雖險,又怎樣能擋住紅軍飛渡!”等宣傳標語激勵著每一位戰(zhàn)士,展現(xiàn)紅軍的信心與勇氣;“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勇敢沖鋒,堅決消滅敵人”等標語如同強心劑,讓紅軍戰(zhàn)士在逆境中展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與堅定的信念。
二是擴充兵力。以紅四方面軍為例,在反“三路圍攻”后,劇團與宣傳隊以生動的階級教育喚醒民眾,其中《送郎當紅軍》《擴紅謠》等歌劇作品猶如時代的號角,以藝術的形式展現(xiàn)參軍報國的崇高情懷,激發(fā)了工農群眾的投軍熱情。又如在黔西、大定、畢節(jié)三縣,僅二十余日,紅二、六軍團便新增兵力約五千人,占兩軍團長征初期總人數(shù)的四分之一,文藝宣傳隊生動的文藝演出在擴紅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是刊載勝利喜訊?!都t星》報作為時代的號角,第一時間報道了紅軍的勝利,如《軍委獎勵烏江戰(zhàn)斗中的英雄》雖未詳述戰(zhàn)況之慘烈,卻在全軍范圍內激起了強烈反響。隨后,又連續(xù)刊載一系列勝利報道,每一篇都飽含振奮人心的力量,尤其是關于強渡大渡河的壯舉,更是以整版篇幅詳盡描述,令戰(zhàn)士們爭相傳閱、熱血沸騰。
(三)反擊國民黨的輿論圍剿
長征期間,紅軍長時間內承受著軍事與輿論的雙重重壓,面對這些惡意的誹謗與離間,黨領導紅軍以實際行動、文藝創(chuàng)作與強有力的宣傳為武器,有力回擊了國民黨的進攻。
首先,“行勝于言”的實踐精神鑄就了紅軍不可撼動的光輝形象。紅軍將士親民愛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積極幫助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這種深厚的階級情誼如同紐帶,緊緊連接著紅軍與工農群眾的心。紅軍的到來,在工農心中樹立了不可磨滅的正面形象,在紅軍離開后,很多物品、地點都被群眾冠以“紅軍”二字,這都是長征途中各地群眾熱愛紅軍的真實寫照。
其次,紅軍以革命宣傳為利劍,直擊反革命宣傳的要害。在此背景下,一場以宣傳工作為核心的革命文化活動浪潮在長征路上蓬勃興起。紅軍就地印刷、張貼宣傳材料,如《保護茅臺酒通令》等,直接回應并破除敵人的謠言。同時,印制《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等文件,廣泛傳播黨的政策和紅軍的英勇事跡,有效瓦解了敵人的輿論攻勢。
(四)動員群眾參與武裝斗爭
長征見證了紅軍在極端困難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性開展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藝工作實踐。《紅星》報作為黨中央與中革軍委的重要輿論陣地,其在長征途中的宣傳動員工作,對于凝聚軍心民心、壯大革命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首先,在擴大紅軍隊伍方面。以紅軍抵達宜章城為例,通過深入群眾的集會演講,“在三天中擴大了五十名新戰(zhàn)士”,彰顯出宣傳工作的強大動員力。黨組織與群眾組織也在這一過程中蓬勃發(fā)展。“組織了幾個工會小組,介紹了幾個新黨員,成立了幾個黨的支部。另外,還公開成立了斗爭委員會領導群眾斗爭?!保?]
其次,激發(fā)工農群眾的擁軍熱情。1935年初,當紅軍進入黔北地區(qū)時,受到當?shù)匕傩盏臒崃覛g迎。他們不僅將家中珍貴的食物贈予紅軍,還幫助紅軍清理營地、籌措物資,更在街頭巷尾書寫下對共產黨的擁護、對紅軍勝利的期盼,形成了強大的革命輿論氛圍?!都t星》報“長征專號”以翔實的筆觸描繪了紅軍與遵義群眾共慶勝利的溫馨畫面,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成為長征勝利史上不可磨滅的光輝篇章。
三、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實踐的鮮明特征
長征文藝工作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以超越自身生命極限的精神為全人類留下的寶貴財富,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及紅軍戰(zhàn)士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而這賦予了長征文藝極其特殊的魅力和時代特征。
(一)主體的多元化
第一,專業(yè)的文藝團體開展形式不同的文藝活動。長征時期延續(xù)了蘇區(qū)文藝建設的方針和組織架構,如以宣傳隊的形式開展文藝工作,深入推動文藝創(chuàng)作與宣傳。在創(chuàng)作與傳播手段上,融合詩歌朗誦、歌唱、舞蹈、標語書寫及漫畫創(chuàng)作等多種藝術形式,力求導向正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各位同志笑呵呵,過去不遠要上坡,上了坡,下了坡,還有五里不算多”[8]為代表的宣傳口號,緊密貼合戰(zhàn)時情境,語言質樸生動,節(jié)奏明快,直擊人心,有效激發(fā)了紅軍戰(zhàn)士的樂觀情緒與戰(zhàn)斗意志。
第二,非專業(yè)的文藝工作人員的創(chuàng)作和宣傳。長征時期毛澤東等黨和紅軍的領導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藝作品。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憶秦娥·婁山關》等,被視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千古絕唱。陸定一的長征小調、李伯釗的長征歌舞、黃鎮(zhèn)的長征畫卷等,構成了紅軍長征途中的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9]。有人作過概略的統(tǒng)計,長征期間僅創(chuàng)作出的詩作就有3萬多首,歌曲和小調作品也有1萬多件。
(二)內容的多樣化
第一,長征文藝工作的內容反映著階級性。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從創(chuàng)建蘇區(qū)開始,黨的文藝就深深刻上無產階級的烙印,而長征文藝工作作為蘇維埃的工農大眾文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正如長征期間創(chuàng)作的《十送紅軍》《長征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歌曲,無不反映出這個時期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
第二,長征文藝工作的內容反映著黨的群眾路線。在文藝宣傳中,紅軍的政策和主張被巧妙地融入到歌謠、壁畫等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藝術形式中。這些作品如“斗地主,分田地”“民族自由、平等與聯(lián)合”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工農群眾理解黨的政策和主張,黨的形象也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群眾的心中。同時,文藝作品也是黨和群眾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紅軍文藝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僅豐富了紅軍隊伍的文化生活,更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通過文藝的形式實現(xiàn)了黨和群眾的雙向互動。
(三)形式的大眾化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長征時期的文藝工作實踐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口頭宣傳,通過標語、口號、順口溜、快板等形式來鼓舞紅軍戰(zhàn)士,發(fā)揚革命的大無畏精神;二是創(chuàng)作詩歌、漫畫、壁畫、戲劇等形式來達到輿論宣傳和革命動員的作用,塑造紅軍光輝英勇的革命形象,擴大紅軍隊伍;三是通過開展不同形式、規(guī)模的娛樂活動,如曲藝、戲劇、舞蹈等,成為激勵紅軍戰(zhàn)士克服困難、戰(zhàn)勝敵人的強大精神武器。
長征時期的文藝工作實踐形式雖然多樣,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紅軍的軍事行動展開,為革命和政治服務。文藝工作的大眾化特征不僅適應當時廣大紅軍戰(zhàn)士和沿途群眾的文化水平實際,也有效地發(fā)揮出文藝的啟蒙、教育、宣傳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文藝工作者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長征的勝利和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結語
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是為工農兵服務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部長征史也是一部黨的文藝工作史。梳理這一時期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實踐,可以更好地理解蘇區(qū)文藝向抗戰(zhàn)文藝的轉向、延續(xù)和傳播長征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接過接力棒,繼續(xù)傳承和弘揚長征時期文藝工作的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思想武器。
參考文獻:
[1]中共南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紅軍征戰(zhàn)南陽[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523-526.
[2]《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回憶史料(1)[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197.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張國燾.我的回憶:第3冊[M].北京:現(xiàn)代史料編刊社,1981:288.
[5]趙建明,吳桐.長征時期我黨對少數(shù)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J].黨史文苑,2012(16):68-70.
[6]康定民族師專編寫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296.
[7]宜章城市工作的經驗[N].紅星,1934-11-25(4).
[8]李安葆.革命的“興奮劑”:紅軍長征途中的行軍快板詩例話[J].黨史縱橫,1995(1):10-11.
[9]李安葆.長征與文化[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23.
作者簡介:張昊(2000—),男,漢族,山西晉城人,單位為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