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離制度最早入法見于《唐律疏議》,其核心在于夫妻雙方基于自愿原則,和平解除婚姻關系而不承擔法律責任。“和離”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有之,此時有“習慣”而無“成法”,直至唐朝該制度才正式寫入唐律,完成了其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轉型。和離制度是對“七出”和“義絕”制度的重要補充,它填補了因情感不和而非其他法定原因導致的離婚需求,體現(xiàn)了對女性權益一定程度的尊重。隨著宋明理學的興起和社會對女性地位的重新定位,和離制度逐漸衰落,最終在明清時期被更為嚴格的離婚制度所取代。盡管如此,和離制度在現(xiàn)代法律中仍具有參考價值。其強調的自愿、平等原則和對婚姻感情基礎的重視,與現(xiàn)代協(xié)議離婚制度有著相似之處。
關鍵詞:唐律;和離制度;當代婚姻;協(xié)議離婚
中圖分類號:D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073-04
On the He Li (Peaceful Divorce)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Sun Leikai
(School of Law,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Abstract: The He Li system was first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w as recorded in Tanglv Shuyi. Its core lies in that both husband and wif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iness, can peacefully dissolve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without bearing legal responsibilities. The He Li had already existed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hen there was only “custom” but no “written law”. It was not until the Tang Dynasty that this system was officially written in Tang law, completing its transition from customary law to written law. The He Li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Qi Chu (seven grounds for divorce) and Yi Jue (compulsory divorce) systems. It met the divorce demands caused by disharmony in emotions rather than other legal reasons, and reflected a certain degree of respect for women’s rights. With the rise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ositioning of women’s status in society, the He Li system gradually declined and was eventually replaced by a stricter divorce syste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evertheless, the He Li system still has reference value in modern law. The principles of voluntariness and equality it emphasizes, as well as its emphasis on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 of marriage, are similar to the modern system of divorce by agreement.
Keywords: Tang law; He Li system; contemporary marriage; divorce by agreement
中國古代的婚姻和氏族、血緣關系密不可分,《禮記·婚義》有云:“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可見中國古代婚姻的功能主要是祭祀宗廟與繁衍子嗣。制度的產(chǎn)生與變化通常受到當時社會物質條件的限制,并且政治、文化、道德和宗教等要素也對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離婚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盡管傳統(tǒng)的婚姻關系被推崇為“百年好合”和“白頭偕老”,但這并不意味著婚姻是不可解除的。歷代的法律并未禁止離婚,某些情況下甚至要求必須離婚。從中國歷代王朝法律的規(guī)定來看,中國古代社會的離婚方式主要包括休妻、義絕、和離、呈訴四種,下面詳細闡述產(chǎn)生于唐朝的和離制度。
一、和離制度的淵流
“和離”在《漢書》《左傳》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記載,如《漢書·傳·匡張孔馬傳》所載:“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再如關于女性道德和行為的訓誡性著作——《女誡》中所記載的“夫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楚撻既行,何義之存?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義俱廢,夫婦離矣(心離也)”。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因為夫妻感情不和而離婚的先例[1]。在先秦時期,和離的案例也有記載。例如,晏嬰車夫之婦以“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為由求去,就是晏嬰的車夫之妻因不滿丈夫的自滿態(tài)度而提出離婚。《史記》記載外黃富人女因不滿丈夫而請求離婚,最終改嫁張耳。這些案例表明,在中國古代,女性在感情不合時可以主動提出離婚,并且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兩漢時期,除了男方主動離婚的情況外,女方主動提出離婚的案例屢見不鮮。如在西漢時期,婦女在丈夫身患重病的情形下可以主動求去,如陽信長公主亦稱平陽公主,她原配丈夫是曹壽,曹壽身患重病,陽信公主于是提出離婚,而后又嫁衛(wèi)青。
這樣看來“和離”的做法在先秦至漢代就已存在,但一直是處于家庭—宗族義務的正統(tǒng)離婚規(guī)則之外,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民間習慣,而非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以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布的詔書為標志,“和離”逐漸獲得了政策上的正當性。最終在唐朝時期,和離制度被正式寫入《唐律疏議》,成為正式的法律制度。
綜上所述,“和離”無論是源于《漢書》或是更早的《周禮》,我們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和離”的做法由來已久,只是到了唐朝統(tǒng)治者才將其正式寫入《唐律疏議》之中,在此之前“和離”這一制度就已經(jīng)歷上千年的發(fā)展與延續(xù)了。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和離成為解除婚姻的常見方式?!短普Z林》和《太平廣記》中都有記載,如張不疑因感情不和與妻子和離,李逢年因情志不合與妻子和離。最終“和離”與“七出”“三不去”一起構建了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個篇章。其中,“七出”指的是女子在婚姻中犯有七種過錯之一時可以被男方休棄,“三不去”則規(guī)定了女子在三種情況下不能被休棄。
二、和離制度入法的原因
在唐代之前,盡管歷代都有離婚的案例,但“和離”并未成為正式的法律制度。到了唐代,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統(tǒng)治者將和離正式納入《唐律疏議》,使之成為國家法律的一部分,這一制度隨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下面筆者將從經(jīng)濟、文化、婚姻觀念等方面詳細說明唐朝將和離制度正式寫入法律的原因。
(一)唐朝經(jīng)濟上的繁榮
由于隋末唐初連年的征戰(zhàn)使得人口驟減、農(nóng)業(yè)凋敝,即使到了公元657年即唐高宗年間,在今天河南許昌一帶,還是有“田地極寬,百姓太少”的境況。為恢復民生重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鞏固封建統(tǒng)治,唐朝統(tǒng)治者將沿襲魏、齊、周、隋的均田制加以修改,頒行了均田制。唐玄宗開元年間,再次修改均田制,重予頒行。其規(guī)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授田是多少,均要按丁繳納定額的賦稅并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女性亦可參加服役。雖然男丁是租庸調制度下的主要納稅對象,承擔較重的稅賦和勞役責任,但并不意味著女子完全免除稅賦責任。在特定情況下,女子也需要承擔相應的稅賦。如果女子擁有土地或財產(chǎn),她們也需要按照土地或財產(chǎn)的數(shù)量交納相應的田賦。此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家庭中的男丁因故無法履行稅賦責任時,女子可能需要代為承擔。隨著經(jīng)濟的持續(xù)增長,唐朝的國力逐步增強,社會風氣也變得更加開放。與歷史上的其他時期相比,唐代的統(tǒng)治者對長期處于較低地位的女性給予了更多的尊重。因此,唐朝的女性相較于前代享有更多的自由,她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經(jīng)濟的繁榮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為“和離”入律奠定了社會基礎[2]。
(二)唐朝文化上的開放
唐朝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唐代對外來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對印度、西域等文化進行引進吸收,使得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樂曲、舞蹈包括飲食與禮儀等廣泛傳播。武周時期佛教在中原地區(qū)廣為流行,“因緣和合”“宿世因果”等觀點與民間的傳統(tǒng)婚姻觀念相融合[3],對當時的社會婚姻觀念產(chǎn)生了影響,推動了和離制度的入律。
(三)唐朝婚姻觀念的改變
中國古代婚姻的成立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唐朝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宗族血緣紐帶的松弛,對于禮法的尊重并不像過去那樣的迫切。如《唐律疏議》中對于子女在外而無父母之命的情況下,對于嫁娶的規(guī)定是:“己成者,婚如法”。即附條件地承認了“先斬后奏”這種自主婚姻的效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外給予男女雙方當事人一定的自主婚姻選擇權。
此外,對于婚姻要“從一而終”這種傳統(tǒng)的貞節(jié)觀念在唐代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淡化。貞觀元年,唐太宗就曾在“勸勉民間嫁娶詔”中呼吁鰥男寡女再行婚配??梢娞拼淖罡呓y(tǒng)治者對于女性改嫁不僅不反對,甚至還大有提倡之意。改嫁自由基于女性地位提升、男女雙方擇偶自主,這無疑是為把男女雙方的意志合理考慮在離婚制度中,并給予女方相對平等的表達權營造了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橐鰪哪信彝ァ谧辶x務上升到了雙方情感的結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婚姻關系中出現(xiàn)了夫妻雙方自愿離婚的情況,需要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來規(guī)范這種離婚方式。和離制度的確立突破了禮法傳統(tǒng),使得婚姻不再僅僅是家族之間的聯(lián)姻,而是更多地考慮到了夫妻雙方的感情因素?!短坡墒枳h》規(guī)定和離制度的立法目的是維護婚姻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表明立法者對于婚姻關系的重視,并通過法律手段來規(guī)范夫妻間的離婚行為。
三、唐朝和離制度的特點
《唐律·戶婚律》對離婚情形進行了明確分類,包括基于雙方自愿的“和離”與一方提出的“出妻”,以及在特定條件下必須執(zhí)行的強制離婚?;趯Α昂碗x”這一概念字面意思的理解,其核心在于夫妻雙方基于自愿原則,且不受強迫地達成離婚協(xié)議[4]。《唐律疏議》首次明確提出:“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边@表明,夫妻間若確實無法和諧相處,可協(xié)商解除婚姻關系,且不承擔法律責任?!昂碗x”作為一種法定的離婚方式,其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夫妻雙方地位的重新審視
相對于男性而言,中國古代女性社會地位較低,作為婚姻關系的當事人,女性在婚姻中一直處于弱勢。相較于傳統(tǒng)的離婚理由,“和離”更加注重夫妻雙方的地位相對平等,以夫妻感情為基礎,一旦不相安諧,女方也有權提出離婚。
(二)對夫妻感情的重視
“和離”的前提是雙方“情不相得,不相安諧”,這種對情感的強調,使得妻子在非“七出”“義絕”情形下,對離婚請求擁有否決權,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決策權。
(三)對程序與形式要求嚴格
“和離”需雙方協(xié)議,并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形式。達成離婚合意后,男方需撰寫“放妻書”,要求雙方及親屬簽字見證,以確保其法律效力?!胺牌迺钡闹朴?,不僅是對女性的尊重,也是她們再婚的重要依據(jù)。
四、和離制度對“七出”和“義絕”的補足
除了“和離”之外,唐朝的離婚制度基本與前代相同,均采取了“七出”與“義絕”的辦法?!短坡伞艋槁伞芬?guī)定,“夫妻義合,義絕則離,違而不離,合得一年徒刑”。《唐律疏議》把“義絕”規(guī)定為經(jīng)官府判決的強制離婚制度,所謂“義絕者,官遣離之”,“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從法條的表述來看,夫妻之間如果有義絕之情是一定要離婚的,如有違反則要受到徒一年的懲罰?!短坡伞艋槁伞芬?guī)定:“諸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比绻拮記]有“七出”的情況,丈夫不得與之離婚,如果違反同樣要受到法律的處罰,這樣就使得婚姻關系的解除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就需要一種獨立于“七出”與“義絕”并且能夠解除婚姻的新的制度的出現(xiàn)。對此《唐律疏議》規(guī)定:“夫妻義和,義絕則離。違而不離,合得一年徒罪……若夫妻不相安諧,謂彼此情不相得,兩愿離者,不坐。”和離制度將假定的條件“若夫妻不相安諧……兩愿離者,不坐”作為補充,為離婚開辟了新的道路。
(一)“和離”對“義絕”的補足
“義絕”是唐律規(guī)定的一種強制離婚的條件,主要涉及夫妻或其親屬間的嚴重沖突行為,如毆打、殺害等,這些行為被視為夫妻恩斷義絕,不論雙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審斷,強制離異。然而“義絕”的適用范圍相對狹窄,主要關注的是夫妻或其親屬間的極端沖突行為。相比之下,和離制度更為靈活和人性化。它允許夫妻在感情不和或其他原因下,通過協(xié)議的方式自愿解除婚姻關系。這種方式避免了因“義絕”所引發(fā)的極端沖突和強制離異,使得夫妻在解除婚姻關系時能夠更為理性、和平地處理相關事宜。
(二)“和離”對“三不去”的補足
“三不去”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規(guī)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與妻子離婚(即休妻)的三種條件,包括妻子為公婆守孝三年(與更三年喪)、與丈夫同甘共苦后富貴(前貧賤后富貴)、娘家無人(有所娶無所歸)的情況。這些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妻子的權益,避免了因丈夫單方面意愿而導致的婚姻破裂。
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種離婚制度,“和離”對“義絕”和“三不去”這兩種制度進行了有效的補足。它允許夫妻在雙方均同意的情況下,通過協(xié)議的方式自愿解除婚姻關系,避免了因極端沖突或單方面意愿而導致的婚姻破裂。同時,和離制度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一定進步性。
五、和離制度的衰落
南宋以后,理學開始興起并逐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理學強調女性的貞潔和服從,這對夫妻之間的自主權利構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時,統(tǒng)治者的政策趨向于加強對家庭關系的控制,這進一步限制了和離制度的應用空間。隨著理學的興起和統(tǒng)治者政策的調整,女性地位再次受到壓制。女性被要求順從和依賴男性,這導致她們在婚姻中缺乏自主權,進而影響和離制度的實施。
宋代以后,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的興起,家庭的經(jīng)濟功能逐漸增強,夫妻之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更加緊密,離婚對于家庭經(jīng)濟的影響也更大。因此,在經(jīng)濟利益的考慮下,人們更傾向于維持婚姻的穩(wěn)定,而不是選擇離婚。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理學倡導的家庭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更加注重家庭的穩(wěn)定和和諧。在這種背景下,和離制度被視為破壞家庭穩(wěn)定的因素,因此其應用受到了限制。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和離制度在封建社會后期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和影響力。
六、和離制度的現(xiàn)代法律價值
和離制度從唐代開始入律并演化發(fā)展,其在現(xiàn)代婚姻制度中的主要內涵表現(xiàn)為協(xié)議離婚。和離制度保障夫妻雙方因感情不和而自愿離婚的權利,這與現(xiàn)代法律中的協(xié)議離婚制度有一些相似之處。現(xiàn)代協(xié)議離婚同樣以雙方自愿、達成協(xié)議為基礎,注重保護雙方當事人的意愿和權利。和離制度允許夫妻雙方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根據(jù)感情狀況和個人意愿選擇離婚,這體現(xiàn)了對個人自由和選擇的尊重,強調個人在婚姻關系中的自主權,無論男女,都有權提出離婚[5]。現(xiàn)代法律同樣強調對個人意愿和選擇的尊重,協(xié)議離婚制度就是這一價值觀在法律實踐中的體現(xiàn)。
和離制度在程序上要求雙方達成協(xié)議,書寫“放妻書”并經(jīng)過六親眷屬見證,體現(xiàn)了程序的嚴謹性?,F(xiàn)代法律的協(xié)議離婚制度中也強調程序的嚴謹性,要求雙方提供充分的證據(jù)和理由,到民政部門辦理審批手續(xù),以確保離婚協(xié)議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和離制度雖然產(chǎn)生于古代封建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禮教和性別觀念的影響,但其強調雙方合意、尊重個人自由和選擇、維護家庭和諧與社會穩(wěn)定以及程序嚴謹?shù)确矫娴膬r值,以律法的形式賦予男女雙方平等的法律地位,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對現(xiàn)代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七、結語
作為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婚姻立法,唐朝的和離制度不直接存在于現(xiàn)在法律體系,但其背后所蘊含的法律價值在現(xiàn)代法律中仍有體現(xiàn)。和離制度在唐代法律實踐中對婦女在婚姻解除中的權益給予了一定的保障,現(xiàn)代法律在離婚中也注重保障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權益,確保他們在離婚過程中得到公正、合理的對待。和離制度的設立為后世的婚姻家庭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現(xiàn)代法律體系中,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實現(xiàn)了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化和規(guī)范化,為當事人提供明確的法律指引和保障。和離制度也為調解婚姻矛盾提供了一種制度化的途徑,有助于化解家庭糾紛,維護社會穩(wěn)定;現(xiàn)代法律在離婚制度中,也注重調解和協(xié)商,鼓勵當事人在離婚過程中通過協(xié)商、調解等方式解決爭議,減少訴訟成本,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婚姻的自由度,允許當事人在感情不和時選擇離婚;現(xiàn)代法律也強調婚姻的自由性,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允許當事人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自由選擇結婚或離婚。
和離制度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其通過尊重雙方意愿、保障婦女權益、調解婚姻矛盾以及提高婚姻自由度等方面的努力,為現(xiàn)代法律的發(fā)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董夢緣.唐代“和離”制度的成因分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25-27.
[2]郭海文.試論唐代公主改嫁的原因[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97-200.
[3]張朝陽.佛教與唐律“和離”制度[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41-47.
[4]張毓杭.《唐律疏議》中的婚姻制度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58-59.
[5]麻毅杰.唐代“放妻書”新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1):152-155.
作者簡介:孫雷凱(1996—),男,漢族,河南周口人,單位為貴州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為理論法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