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的頒布使教育懲戒權實現(xiàn)合法性回歸,有利于健全學校教育管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社會認知和行為范式。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出現(xiàn)了屬性之爭懸而未決、懲戒標準模糊不清、師生地位差異顯著以及輿論壓力持續(xù)加劇的現(xiàn)實問題,嚴重阻礙教育懲戒權發(fā)揮應然效用?!熬S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意義重大。為此,應堅持為國為教的價值導向,明確求真求善的懲戒動機,確立愛師愛生的平等關系,統(tǒng)一合情合法的理性認知,合力解決教育懲戒權的實施問題。
關鍵詞:教育懲戒;懲戒權;合法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057-04
Problems and Solutions Regarding the Legitimate Return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al Punishment
Xiao JinsongCao Bingbing
(Tian Jia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Rules for Disciplin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has enabled the legitimate return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al punishment,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correct soci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paradigms. However,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re ar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unresolved disputes over attributes, ambiguous punishment standard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tatu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ontinuously intensifying public opinion pressure. These problems seriously hinder the proper exertion of the due effect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al punishment. “Safeguarding teachers’ right to educational punishment and supporting teachers’ active discipl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for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erving the country and education, clarify the punishment motivation of seeking truth and goodness, establish the equal relationship of lov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unify the rational cognition of being reasonable and legal,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al punishment.
Keywords: educational punishment; right to punishment; legitimacy
高質量發(fā)展是我國新時代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新命題、新主題。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五育并舉、立德樹人,是推進和實現(xiàn)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為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長期存在和困擾教育界的懲戒權問題,經過長時間的深入探索與廣泛的社會意見征集,我國于2020年12月23日正式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以下簡稱《規(guī)則》)?!兑?guī)則》的出臺體現(xiàn)了國家對中小學教育管理的重視與規(guī)范,使教育懲戒權在歷經中國古代的合理存在、近現(xiàn)代的明令禁止后,于曲折中發(fā)展,第一次以法規(guī)條文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眾眼前,實現(xiàn)了合法性回歸。但是,受近現(xiàn)代教育思潮和實踐的持續(xù)影響,社會各方普遍認為教育懲戒與學生中心觀念相悖、做法相左,導致在教育實踐中面臨著諸多困難,無法發(fā)揮出應有效用?!兑?guī)則》明確指出,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guī)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guī)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1]。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強調教育懲戒權是教師的合法權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懲是手段,戒是目的,教師應在遵守法律的基礎上,審慎使用教育懲戒權,發(fā)揮其工具價值,實現(xiàn)育人效果。
一、教育懲戒權合法性回歸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
在我國古代教育體系中,教師擁有較大的權威,包括對學生的懲戒權。然而,這種懲戒往往缺乏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約束,容易導致濫用和過度懲罰現(xiàn)象的發(fā)生。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與賞識教育興起,以學生為中心逐漸成為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開始質疑教育懲戒權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擔心其可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廢除或禁止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教育懲戒權開始受到嚴格的規(guī)范和限制。在教育領域進行的深入改革與持續(xù)創(chuàng)新,旨在建立科學、合理、人性化的教育體系,教育懲戒權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粗放到精細的轉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政府連續(xù)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重申學校和教師不得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基本原則,明確禁止任何形式的變相體罰以及任何可能傷害學生尊嚴的行為。
這些政策法規(guī)和制度都強調教師對學生“耐心指導”“維護學生自尊”等行為規(guī)范,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小心呵護”的法定權責之下?!耙詫W生為中心”是教育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但一味回避教育懲戒問題,缺失明確的剛性制度規(guī)約,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就失之偏頗,有可能成為空談。首先,教育教學不是簡單的“1+1=2”的數學題,而是在特定場域下發(fā)生的師生、生生間的雙向或是多向的行為,且?guī)熒g存在著地位逆差,若一味強調學生的弱勢地位,教師的教學就很難順利開展下去。其次,學生是處于發(fā)展中的人,還未形成正確和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外界特別是學校及教師的支持與引導。因此,除了賞識教育、感化教育等之外,還需硬性規(guī)則的約束。我國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呼喚基于尊重和保障教師教育懲戒權的義務教育教學改革[2]。由此,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強學校教育懲戒權實施細則的法規(guī)政策,以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教育管理工作。
為深入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自2019年起,我國經長期立法研究,以法規(guī)條文精確界定了教育懲戒的實施細則與標準規(guī)范,推動了教育懲戒機制法治化進程。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正式發(fā)布《規(guī)則》。這是新中國教育史上首次就中小學及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進行立法,教育領域法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作為教育部推動教育懲戒規(guī)范化的指導性文件,《規(guī)則》共包含20條細則,清晰界定教育懲戒的法律地位、適用場景及具體執(zhí)行手段,為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懲戒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此舉不僅填補了教育懲戒領域的法律空白,為維護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對學校教育懲戒立法的重視。
二、教育懲戒權合法性回歸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規(guī)則》為學校管理、教師教學乃至社會輿論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使依法執(zhí)教的理念深入到學校、教師、管理人員的各個層面,對維護教育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踐中,許多問題隨之浮現(xiàn):教師懲戒的職責不明,權利歸屬仍需探討;缺乏明確標準,導致濫用、誤用和懼用;師生存在地位勢差,懲戒目的亟待厘清;大眾思想固化,輿論阻礙行為合理實施;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教師正常和有效地行使教育懲戒權。
(一)教育懲戒權尚存屬性之爭
在教育實踐中,教育懲戒權的行使往往伴隨著爭議。一方面,有的家長認為懲戒侵犯了學生的權益;另一方面,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則認為適當的懲戒是維護教育秩序、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手段。爭議的核心在于教育懲戒權屬性存在“權力說”與“權利說”兩大主要觀點,“權力說”強調其公權力屬性,強調法律賦予職責;“權利說”則側重教師職業(yè)權利,關注教育效果與人文關懷。對教師教育懲戒權性質的理解,直接關聯(lián)到教師教育懲戒行為所秉持的價值導向與原則,對于塑造健康、合理的教育懲戒環(huán)境至關重要。但至今教育懲戒屬性未有定論,用權、維權模糊不清,這會降低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行為的可能性,使立法的意義大打折扣。
(二)教育懲戒權實施標準不明
首先,法律法規(guī)層面的界定不清。目前我國關于教育懲戒的法律法規(guī)如《教育法》《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都沒有規(guī)定教育懲戒的實施步驟和細節(jié),著重點往往在于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而對于教育懲戒的具體概念、范圍、程度等并沒有清晰界定。其次,學校層面的自主權受限。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往往受到各種外部因素如學生家長、社會輿論、教育行政部門的監(jiān)管制約,難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來制訂合適的教育懲戒標準和實施規(guī)范。最后,教師層面的困惑與擔憂。教師懲戒在實施環(huán)節(jié)中有較大的“為我”風險,急需明確教師懲戒是為促進學生發(fā)展這一“為他”的教育立場[3]。教師對教育懲戒的理解存在差異,不同教師對于同一違規(guī)行為的處理方式和懲戒程度不盡相同,影響教育懲戒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懲戒權受制主體勢差
在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溝通尤為重要。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和核心,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地位卻發(fā)生了互換?;A教育階段的學生處于發(fā)展之中,由于考試升學的壓力,學習大多靠外界“填鴨”,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發(fā)揮。教師為了趕超進度,急于進行知識輸送,往往占據“獨導”而非主導地位。教師在上,學生在下,這就導致師生間的地位勢差。師生間本來就存在對話不平等的現(xiàn)象,教師若再有教育懲戒權的加持,會使不平等的地位勢差愈演愈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則虛有其表,失去原有的價值導向,教育懲戒權的合理性必然受到沖擊。
(四)教育懲戒權面臨輿論壓力
教育懲戒權的落實與社會環(huán)境緊密相依、相互影響。雖然已有法規(guī)明文規(guī)定教育懲戒的合法性,但仍有部分公眾對教育懲戒權存在誤解,將其等同于體罰或變相體罰,認為任何形式的懲戒都是對學生身心的傷害。目前,影響教師教育懲戒的因素是家長不理解與不利的社會輿論[4]。在信息透明度提高和家長維權意識增強的背景下,教育懲戒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能被放大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教師在不利的輿論環(huán)境下只求自保,在行使教育懲戒權時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困擾,這加劇了教師對懲戒的畏懼和抵觸情緒。
三、紓解教育懲戒權合法性回歸問題的對策
教育懲戒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中小學階段學生道德塑造需借助外部教育引導與紀律約束,必要的教育懲戒可令其改正失范行為,內化社會規(guī)則,實現(xiàn)個體社會化[5]。教育懲戒應該存在且必須存在,為解決實踐進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4年8月26日在《意見》中指出,要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6],使教育懲戒發(fā)揮出管理、引導和矯治的最大作用。
(一)堅持為國為教的價值導向
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屬性仍處于爭議之中,“公權力說”側重國家法律權力的賦予,是國家教育權的延伸,強調權力行使的強制性,旨在使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保障教育順利進行。“職業(yè)權利說”則認為教育懲戒源自教師職業(yè)特性,旨在維護教學秩序與規(guī)范,服務于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二者間雖存在分歧,但若一定爭出高下,則會導致價值導向的撕裂。
懲戒的核心在于促進學生認知重構,實現(xiàn)學生的向“善”發(fā)展[7],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兩種觀點的爭端是可以彌合的。無論是國家賦予還是職業(yè)所需,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是為了更徹底地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據此,教育懲戒權的價值導向必須兼顧“為國”與“為教”?!盀閲币蠼處熢趪曳蓪用鎸嵤┙逃龖徒?,使教育面向人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教”則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個體,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在行使教育懲戒時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國家法律的范圍內審慎利用自己的合法權利,堅持為國育人與為教維序的雙重價值導向,使教育懲戒真正發(fā)揮出教育作用。
(二)明確求真求善的懲戒動機
《意見》強調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特別是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智慧,以合理、有效的方式應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引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懲戒權旨在教師通過管理手段糾正學生的不當行為,實現(xiàn)教育引導與行為規(guī)范的雙重目標[8]。過輕的懲戒可能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而過重的懲戒則可能引發(fā)負面后果。教育懲戒應以教育為目的,注重方式方法和效果評估,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因此,教師在采取懲戒措施時,應避免將教育懲戒權等同于體罰或變相體罰等違法行為,堅決摒棄“以牙還牙”的狹隘觀念,避免將痛苦作為對犯錯學生的消極回應[9]。主動向家長通報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和獎懲情況,懲之有度,罰之有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錯誤性質,審慎選擇懲戒的場合與方式,盡量減少負面影響,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將被動承受的懲戒內化為自我向善向上的內驅力量,促進學生的自我全面發(fā)展。
(三)構建愛師愛生的平等關系
教師和學生是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共同體,是一種整體性、共生性的存在,教師和學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而不是單方依賴與歸屬的[10]。只有教師愛護學生,學生愛戴教師,才能扭轉師生地位勢差,構建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實施懲戒的教師與接受懲戒的學生是互動的,學生的失范言行引起教師的懲,以此引發(fā)學生的戒,繼而增進其倫理方面的成長與成熟[11]。教育懲戒基于師德、師愛和師能,是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糾正,更是教師對犯錯學生的一種愛的期待、喚醒和尊重。作為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應遵循育人基本原則,愛護、尊重和理解學生,不僅關注學生的不良行為,也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將教育懲戒與心理輔導相結合。
(四)形成合情合法的理性認知
教育懲戒權與學生中心理念并不相悖,二者擁有相同的內核——權威與關愛、規(guī)范與自由。教師在選擇教育懲戒時的動機與意圖十分明確,即矯治學生的錯誤行為,使學生健康發(fā)展。學生中心理念要求教育者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育懲戒權與學生中心理念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為學生的成長之路鋪設堅實基石。教師需在實踐中找到二者的平衡點,使教育懲戒積極發(fā)揮正面作用,確保教育懲戒的正面效果得以最大化實現(xiàn)[12]。教師選擇實施教育懲戒前懷有為生之心,實施時掌有法律之尺,實施后行有撫慰之舉,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社會各界需革新對于教育懲戒的消極看法,對師生關系進行更新解讀與澄清,家長應與學校形成協(xié)同教育合力。媒體工作者應增強法律意識,秉持客觀、公正、全面的原則,確保報道內容不侵犯師生合法權益。政府應當優(yōu)化媒體環(huán)境,引領正面輿論,保障教師教育懲戒權在尊重權益、維護秩序的基礎上有序、有效地落實。
四、結語
在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過程中,廣大教師應秉持關愛學生、因材施教的原則,將教育懲戒作為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而非目的。充分認識到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一味地聽從學生、縱容學生,而是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培養(yǎng)目標達成為中心。教育懲戒權的合法性回歸,恰恰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外在要求,也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只有堅持以國家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以教育家精神為追求,以愛生善教為導向,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創(chuàng)優(yōu)革新為手段,才能破解教育懲戒推進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使其成為教育教學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EB/OL].(2020-12-29)[2024-07-24].
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
12/t20201228_507882.html.
[2]吳亮.西方國家教育懲戒權的法律規(guī)制及其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4):44-52.
[3]黃道主,蔡霜.論他者性視角下教師懲戒的教育立場[J].教育科學研究,2022(8):5-10.
[4]李福華,李佩云,仰丙燦.初中教師教育懲戒:問題分析與改進對策[J].教師教育研究,2022(5):84-92.
[5]楊羽,齊春梅.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實施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9):23-27.
[6]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24-08-26)[2024-09-06].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
408/t20240826_1147269.html.
[7]席艷艷,邱莉.教育懲戒權的生成邏輯、內涵闡釋與實踐原則[J].教學與管理,2024(12):38-41.
[8]段斌斌.權利還是職權:教師懲戒權的法律性質及立法規(guī)制——兼論《教師法》相關條款的修改[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1):175-188.
[9]譚潔,王飛.懲罰哲學視域下教育懲戒的目的、依據與原則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2(30):68-72.
[10]葉春紅,王宜好.論師生關系沖突的文化根源:基于人類文化傳遞現(xiàn)象的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3(2):78-83.
[11]黃慶麗,趙鑫.教師懲戒引發(fā)學生自我教育的心靈法則[J].教學與管理,2024(9):26-30.
[12]謝計.諾丁斯關懷理論視角下的教育懲戒[J].教學與管理,2021(30):19-22.作者簡介:肖勁松(1969—),男,漢族,湖北麻城人,三峽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師語言藝術、教育管理。
曹冰冰(1999—),女,漢族,山東德州人,單位為三峽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