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腐”指的是接觸了過多社交媒體的低質量、碎片化信息后,精神和智力狀態(tài)惡化,如同腐爛一般。牛津語料庫中,“腦腐”一詞在2023至2024年每百萬詞的全球使用頻率增加了230%。
早在1854年,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就提出了“腦腐爛”這個詞,用以批判社會更傾向于簡單無腦的想法,而不喜歡更深刻復雜的思考,代表了一種社會精神和智力的普遍下降。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在英格蘭努力治愈馬鈴薯病害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努力去治愈大腦的腐爛,這種情況不遠比腐爛的馬鈴薯更加普遍且致命嗎?”在信息時代,人們的碎片化時間被網(wǎng)絡占有,被困在各種表情包、無意義的小視頻里,不知不覺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與此同時,接收和應對大量信息會造成精神疲勞,導致人們的動力、注意力、生產(chǎn)力等下降。明明已經(jīng)精疲力竭,但又像被黏住一樣,根本放不下手機——這就是典型“腦腐”的表現(xiàn)。幾十秒的短視頻和一百來字的帖子漸漸成了人們閱讀的極限,愿意閱讀成本的書和大段文字的人越來越少。
素材解讀
人生不能被海量而無用的碎片化信息淹沒,學會選擇一直都是人生重要的課程。或許“戒手機癮”很難,但在閑暇時刻放下手機,拿起一本書,讀完一篇文章,或是學習工作之時盡可能地朝著專注的目標努力,這樣的選擇和嘗試我們還是可以做到的。我們應篩選網(wǎng)絡上好的、需要的內容,不過度投身于網(wǎng)絡瑣碎的內容之中,學會選擇,拒絕“腦腐”。
適用話題
碎片化信息、學會選擇、專注力、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