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概述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選材越來越重視論說文,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2023年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和《孔叢子·答問》,2024年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和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尤其是2024年的這種史論結合選材策略,使高考文言文閱讀更具深度和廣度,既考查了考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批判性思維和議論能力。試題中的問題設計也具有很強的引導性,特別是第14題:“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這一問題不僅引導考生綜合不同史料和觀點,對李陵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也引導考生客觀公允地評論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史觀,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高考對論說文的考查還呼應了教材相關能力要求,比如,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人物與事件,對史書記載進行深入思考與合理質疑。又如,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要求學生對史家的觀點和論證進行質疑和評估,不能簡單地接受或拒絕作者的觀點,而需要深入思考,評估其合理性、全面性和邏輯性。
試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者也。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鏃以百煉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加強弩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兕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撲,則無以異于朽槁之梃也。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銖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嗚呼!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劃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摘編自王安石《材論》)
材料二:臣聞才者材也,養(yǎng)之貴素,使之貴器。養(yǎng)之素則不乏,使之器則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數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匱承乏,不曠天工。今國家于人材,素未嘗留意以蓄養(yǎng)之,而使之又不當其器,一言議及,輒見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輪資逐格而敘進之,所進或頗不逮所去。今朝廷濟濟,雖不可謂無人,然亦豈無抱異才而隱伏者乎?亦豈無罹玷用而永廢者乎?況又有卓卓可錄者,而皆使之槁項黃馘,以終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
(摘編自張居正《論時政疏》)
〔注〕①皋、夔、稷、契:傳說中舜時賢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稱。②彍:拉滿弓弩。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后之在位者A蓋未嘗求其說B而試之C以實也D而坐曰E天下果無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
2.下列對材料中黑體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敲撲,文中指敲打,與《過秦論》中“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的“敲撲”意思不同。
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與成語“勵精圖治”中的“治”意思相同。
C.見,表示被動,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冀君實或見恕也”的“見”用法相同。
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與《陳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才能的人與普通人在表現上的不同,在于他們遇到事情時能夠處理好,出謀劃策能夠明白利害關系,治理國家能夠使國家安定。
B.王安石認為現在天下缺乏人才,像辯說之材、籌劃戰(zhàn)斗之徒、諫諍之臣這類人才再沒有出現過,是因為君主沒有真正去訪求人才。
C.在張居正看來,培養(yǎng)人才關鍵在平時,古時一個職位會有數人能勝任,當職位空缺時就有人可以暫時代替任職,不會耽誤國家事務。
D.張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眾、可堪任職的人,致使他們只能面容憔悴地終老,這樣很可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朝廷濟濟,雖不可謂無人,然亦豈無抱異才而隱伏者乎?
譯文:
(2)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種樹郭橐駝傳》)
譯文:
5.在對待人才方面,兩則材料有何相同點?請簡要說明。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
拓展延伸
材料一:從衡之說雖反覆百端,然大要合從者,六國之利也。昔先王建萬國,親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饗宴以相樂,會盟以相結者,無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國家也。向使六國能以信義相親,則秦雖強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晉者,齊、楚之藩蔽;齊、楚者,三晉之根柢;形勢相資,表里相依。故以三晉而攻齊、楚,自絕其根柢也;以齊、楚而攻三晉,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盜,曰“盜將愛我而不攻”,豈不悖哉!
(摘編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山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憂夫張儀也。惟其不用,而轉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逆知夫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矣。夫張儀之辯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所以狀衰世人之情,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v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摘編自李楨《六國論》)
◆賞析
兩篇文章都探討了戰(zhàn)國時期六國與秦國的關系及合縱策略。司馬光認為,合縱符合六國利益,三晉和齊楚在地理形勢上互相依托、互為表里,如果他們能夠團結一致,就不會被秦國逐個吞并,強調合縱是六國的最佳策略。李楨則認為六國間不可能做到合縱,指出六國間也存有如秦一般的野心與攻擊行為,彼此相互攻伐、圖謀、欺詐,而且蘇秦只為自己一時的富貴而游說六國君主進行合縱,彼此不誠。六國迫于秦國連橫的壓力,只得俯首聽命,合縱最終失敗。李楨所批評的是六國的不作為和內在弱點,而司馬光則側重于合縱的必要性與團結的重要性,兩者視角不同,但都反映了合縱策略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