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川南一隅,生活著一個12歲的小男孩戟銳,他善良好學,求知欲強,通過他童真的眼睛,讀者可以了解黃桷樹街的親人和街坊們身上不同凡響的經(jīng)歷,以及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書中真實地呈現(xiàn)了蜀南風情的非凡活力,人們心中的真善美,民風的淳樸和熱情,都被生動地一一展現(xiàn)出來,每一篇故事都充滿了溫暖,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輝。
潘寄華
曾用筆名寄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受聘為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巴金文學院名譽創(chuàng)作員、創(chuàng)作員、中國小作家協(xié)會導(dǎo)師團導(dǎo)師。已出版小說集《陌生的旅程》《柳樹井的故事》《移栽到古城的春苗》,童話集《迷藏國軼事》《海的夢》《哭鼻子的體育明星波篦》等。其作品被選入數(shù)十種兒童文學精品集,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文化部蒲公英兒童文學獎,四川省文化廳蒲公英兒童文學獎,上海市教委、圖書館中小學讀物一等獎,宜賓市首屆“五個一工程”獎,并蟬聯(lián)七屆陽翰笙文藝獎。
經(jīng)過2022年和2023年這兩年的陸續(xù)寫作,寫成了這本兒童文學長篇小說《黃桷樹下是岷江》。其間,因2022年夏季四川40攝氏度高溫炎熱,2022年冬生病,致使寫作不得不做一些停頓,其余時間大多還是勤勉于伏案,現(xiàn)在寫就完稿,感覺到些許欣慰。
對于這部兒童文學原創(chuàng)小說,我是以云貴川交界處的川南重鎮(zhèn)——古城戎州(宜賓)為背景來書寫的。因?qū)儆谛≌f創(chuàng)作,對故事人物的塑造提煉和故事情節(jié)的編織串綴,除世間的見聞積累,無疑更需要作家全方位的構(gòu)思創(chuàng)造,從而生發(fā)創(chuàng)作出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編織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內(nèi)容和情節(jié),所以,不能拿著作者構(gòu)思出的虛擬人物去對號入座。也正因為此,在這部小說中,我將宜賓化名為古城。
由于我在川、滇、黔交會處的宜賓工作生活了數(shù)十年,對這座風景優(yōu)美、人文底蘊深厚、被冠以“萬里長江第一城”的歷史文化名城比較熟悉,而在文化局的工作也使我對這座城市的歷史增加了不少深入了解。在古代,這里不僅是歷朝兵家必爭之地,是南絲綢之路經(jīng)由之地,也是杜甫、蘇東坡、黃庭堅等文豪名家的涉足之地。在近代,這里出了革命先烈李碩勛、巾幗英雄趙一曼、文藝家陽翰笙、新儒學思想教育家唐君毅等許多著名人物。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座不尋常的城市保護了故宮博物院的數(shù)百箱文物,保護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明瑰寶。同時,這里也曾聚集了中國文化科學界精英,如建筑學大師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學者,享譽文壇的劇作大師曹禺等文藝界人士,以及眾多大學生,等等。宜賓這座古城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不僅保護了華夏文明和文化科學的命脈,這座城市的百姓在出丁、出糧、水路運輸?shù)戎T多方面也傾其全力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了貢獻。盡管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曾經(jīng)多次到四川古城進行轟炸,也未能嚇倒這里的人民。新中國成立后,這座城市的人民積極投身國家建設(shè),將這座古老的城市建設(shè)得越來越美好。改革開放這些年,其變化日新月異。如今,這座綠水青山的古城更是煥發(fā)出青春光彩,增添了無限魅力!記得在文化局工作期間,我曾兩次為趙一曼烈士紀念館增添內(nèi)容、改版陳列撰寫解說詞,每次都被趙一曼這位巾幗英雄壯烈犧牲的事跡深深感動,甚至流淚。在文化局的領(lǐng)導(dǎo)下,我也曾參加整理過宜賓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資料,并受委派攜帶著這些厚重的資料出差,乘火車只身到成都,將四份詳盡的圖文并茂的資料分別報送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廳、省建委。省里將資料上報到國務(wù)院不久,國務(wù)院即審核批準了宜賓作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在這里,我從一個摯愛文學的探索者,通過自己刻苦努力的學習和不倦寫作,成為了一名兒童文學作家。為了讓少年朋友們更加了解和熱愛自己美麗可愛的家鄉(xiāng),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我決定寫一部以這座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的城市、這方水土為背景,通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來敘事的小說。
這部小說的小主人公名叫戟銳,是一個家住岷江邊的12歲男孩。岷江邊的這條由青石板鋪就的幽靜小街原是古代南絲綢之路上馬幫馱隊行走的一條驛道。街的一側(cè),是上千年的古老城墻;另一側(cè),則是碧波蕩漾、風光旖旎的岷江。
由于街邊有兩棵枝繁葉茂、古態(tài)盎然、懸根露爪的大榕樹,人們將這里取名為黃桷樹街。而故事的小主人公——12歲的男孩戟銳就出生在黃桷樹街臨江一側(cè)的老民居里。
出生在改革開放年代的戟銳,適逢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下生活水平一步步改善提高的美好歲月,在爺爺和爸爸媽媽的關(guān)懷下,戟銳的生活很幸福。雖然家里的房屋是陳舊的老民居,但這里的居民習慣了住在這個倚靠古城墻、每天放眼岷江江流的地方,鄰里間十分和睦,其親情也已延續(xù)了幾代人。小說的故事由此從這條古街、這條江流徐徐展開。
寫到這里,我忽然回憶起小學時的歷史課。記得20世紀50年代我在北京奮斗小學讀書時,從五年級起,除了國語、算術(shù)、音樂、體育、圖畫這5門課(那時還沒規(guī)范為語文、數(shù)學、美術(shù)課),還開設(shè)了歷史課、地理課和自然課,共8門課。學校的老師有幾位是山西人,皆為抗日名將傅作義將軍抗戰(zhàn)時為將士子女在山西太行山辦學時的教師,抗戰(zhàn)勝利后,他們隨學校遷來了北京。這幾位老師講課時帶著濃厚的山西口音,好在都能聽得懂。我童年的趣事之一,便是放學回家后在姐姐面前學老師說山西話,逗姐姐笑。比如模仿地理老師說“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靰鞡草”這句,就曾讓我們姐妹倆笑成一團。而五、六年級兩年的歷史課,則是從類人猿、原始公社制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一直講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老師還帶領(lǐng)我們?nèi)⒂^學習當時在故宮舉辦的“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展覽”,我們排著隊,從舊刑部街走到西單,又走過西長安街來到故宮。那時故宮還沒對外開放,沒展出文物,由一些衣著樸素的解放軍叔叔守衛(wèi)著這座昔日的皇城。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從前皇帝生活的地方。望著空蕩蕩沒有一個游人的琉璃瓦宮殿、漢白玉圍欄和臺階,童年的我們感到一種冷寂的壯麗與莊嚴。記得“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展覽”的展廳設(shè)在午門內(nèi)的右側(cè)面,進入展覽大廳后,迎面是一尊高大的北京猿人的仿真雕像,是按照周口店古猿人頭蓋骨的形狀還原而成的。猿人的樣貌非常生動,帶著野性和迷茫的眼神弓著腰身站立在那里,給我們這些小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圖文并茂的展覽加深了我們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小學畢業(yè)后,我考入北京市實驗中學,又重新學了一遍中國歷史,比小學時學的詳細不少。那時高中生還要再學一遍更為詳細的中國歷史,并加入一些世界歷史的內(nèi)容。對于中國歷史的學習,加深了我們心中的愛國之情。
記得20世紀80年代前,宜賓的水運業(yè)非常發(fā)達。除了輪船公司,還有航運公司和航運社。無論岷江、金沙江,還是長江的各個水碼頭,每天都能瞅見無數(shù)大大小小停泊著的船只,以及江面上行駛的小火輪和木船。江上帆影點點的圖景,以及耳聞的輪船汽笛的長鳴,印在我腦海中迄今難忘。當時的水運比陸運發(fā)達,那時汽車很少,陸運要依靠搬運公司大量人力拉的架子車。因此,我在這部小說中描寫了小男孩戟銳家的幾代人。他的祖爺爺戟長風是川江上一名年輕的窮苦船夫,抗戰(zhàn)時,他17歲上船,和其他船夫一道,為了抗日救亡,冒著生命危險多次為前方將士運送軍糧等物資。我還描寫了抗戰(zhàn)勝利后,戟長風無意中救了溺水的啞巴繡女艾秀姑,寫了他和秀姑浪漫真摯的愛情故事。說起來,我婆婆的娘家就有一些親友是川江上的船夫,他們的木船有時會往返于舊稱嘉州和敘府的樂山和宜賓。有位船夫姓黨,婆婆命我們叫他黨姨爹,說是親戚;還有一個叫鄧瑞華,是我婆婆干女兒的丈夫,婆婆的干女婿也算親戚。他們曾幾次給我們捎來樂山鄉(xiāng)間產(chǎn)的紅海椒、嫩生姜、大柿子等。我們那時住在金沙江邊的走馬街。這些船夫常年風吹日曬,一個個都是飽經(jīng)風霜的滄桑模樣,為人又是那么淳樸善良,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因此,在這部小說里,我描寫了淳樸善良的船夫們在川江風浪中奮力拼搏的人生,以及戟長風后來在特大洪水中為搶救國家財產(chǎn)犧牲生命的故事。
至于小說中為什么從四川寫到了貴州的黔南,寫到了苗族人民和苗族村寨,則是因為我的心中有著一個貴州情結(jié)。我的祖籍雖在湖南雙峰,但我出生在貴州黔南的都勻。我出生時正值抗戰(zhàn)最艱難的時期,可說異常艱苦。我上面的一個小哥哥生了病因無藥醫(yī)治,只活了一歲就夭折了,母親為此很傷心,這便是戰(zhàn)爭中的無奈。生下我后,母親沒有營養(yǎng)品調(diào)養(yǎng)身子,一點奶水也沒有。在戰(zhàn)時的都勻,別提牛奶和奶粉、豆?jié){這類物品了,那時吃的米是一種發(fā)黃的糙米,連米湯都似清湯。我餓得經(jīng)常啼哭,母親憂愁地抱著我,擔憂我難以長大。
我的救命恩人是一位年輕善良的苗族婦女,當時才生了小孩不久,奶水充足。她從我家經(jīng)過時常聽見我啼哭,知悉我因餓而哭后,心生憐憫,就時不時來我家,從我媽媽手里接過啼哭的我,將我抱在懷里喂我一次奶。我媽媽非常感激,要酬謝她,她卻不肯要。媽媽在我長大后告訴我,是這位淳樸善良的苗族婦女使我這條小命沒有夭折。前些年,我曾經(jīng)兩次到貴州都勻?qū)じ?,想尋找我的苗族媽媽,我的救命恩人。遺憾的是,因年代久遠,世事滄桑,沒能找到。為了報答苗族對我的恩情,我在這本書里描寫了貴州黔南的苗族人民。
在這本書里,我除了描寫戟銳家的幾代人,還寫了幾位戟銳爺爺輩的人物,有工廠的老工人,有在人民銀行守衛(wèi)金庫30年無事故的退伍軍人,有勇敢的長江放筏人,還有祖?zhèn)魇炙囶H佳的木匠……這些人物雖然都是普通平凡的中國老百姓,但實際上,他們是存在于百姓中、仿佛大隱隱于市的中華好兒女。在看似普通平凡的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勇敢堅毅、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優(yōu)秀品德和精氣神,以及對祖國無比熱愛、深厚濃重的家國情懷。
如果說一首好詩需要有出神入化的好句子,即引人入勝的詩眼的話,小說的每個故事篇章也需要有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我除了在這部小說中注意編織動人的故事,注意刻畫性格各異的人物,為了讓少年朋友們在閱讀此書的同時增加一些課外知識,我還加入了我們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內(nèi)容。
希望我的這本書能獲得少年讀者的喜愛,同時也獲得成年讀者的認可。
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