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中華詩詞院搬進北京海淀區(qū)大有莊100號的“綠楊賓舍”。
“綠楊賓舍”,原稱“西公所”,古稱“綠楊別墅”,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載,它是乾隆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第五世孫毓朗的宅院。毓朗襲封貝勒,故舊時也稱“毓貝勒府”。這是個占地十余畝的古典宅院,雖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古色古香,風韻依舊,保留了傳統(tǒng)的皇家花園風格。北側大門有一塊匾額,是成親王永題寫的“綠楊賓舍”,從大門進來是個小四合院,繞過小四合院來到后院,眼界豁然開朗。后院是一個主樓帶兩個廂房樓,俱是紅墻灰瓦、雕檐拱脊的仿古二層樓房。三棟樓之間,是一座生長著數(shù)十棵高大樹木的花園。花園中間,有一個很高大顯眼的太湖石。整個院子看上去,就像一首典雅古樸的舊體詩一樣有韻味。
“綠楊賓舍”,不僅景色幽靜可人,地理位置也讓人向往。它位于中共中央黨校東門,東臨國際關系學院,西望香山、玉泉山,面對北京大學燕北園;距風景名勝頤和園和圓明園,都是舉步之遙。中華詩詞研究院能在這里辦公,實為難得。更加有幸的是,我被特許在沒有租到房子、且這段暫住單身的時間里,為了便于工作,暫時住在研究院的值班室。
住在“綠楊賓舍”,窗子朝東,與國際關系學院一墻之隔。整整一個夏天,凌晨的夢都被布谷鳥啼破,又被布谷鳥的啼聲縫補。幾乎每天凌晨四點鐘左右,準時在鳥鳴聲中醒來。如果你不醒來,它就一直在叫,甚至有時覺得它就在窗外大聲地喊你。每到周末,院中來往的人更見稀少。此時,鳥是主人我是客。院子里的喜鵲、麻雀,還有不知名的小鳥成群結對,大搖大擺地自由活動,而“觀眾”卻只有我一個人。一次,我把我沒舍得吃的大櫻桃,一把一把地撒向院中的草叢,然后,在門口的臺階上觀看一群喜鵲爭相來覓食。這時,比自己吃了還要高興。與它們相處時間長了,也有了感情,它們是我到北京后,新交的一群“朋友”。它們是主人,而我只是暫住一時的過客。
我喜歡傍晚時分在“綠楊賓舍”的院子里散步。這個時候,天還沒黑,但太陽已不像白天那樣熱情灼人。而且,下班的人都走了,院子里很靜,散散步可以很快消除一天緊張工作造成的疲勞感,使自己的思維轉換到清靜的詩意狀態(tài)。我最喜歡在玉蘭花樹之間,看院中古色古香的樓房。如果這個時候院中正好放著古典音樂,更是讓你有一種夢回五百年前的幻覺。如果走累了,你還可以拿一把椅子坐在樹下,閉目片刻,竟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想想古人“緣木求魚”“守株待兔”什么的。有一次,我這樣想著想著,就寫出了一首《浣溪沙·客居京城綠楊賓舍》之一:“一縷陽光綴鬢邊,將書合上坐林間。沉思泛起數(shù)千年。" 緣木求魚漲水后,守株待兔落花前。我因空想不空談?!笔前?,漲水以后的“緣木求魚”或許是合理的,而在落花滿地的樹下“守株待兔”,即使得不到兔子,那又何妨呢!后來,在院中散步寫詩也成了習慣,下面(《浣溪沙·暫住綠楊賓舍》)也是在散步中得來的:“偶作北漂群里人,綠楊賓舍暫棲身。踏風足跡證前因。" 春色不曾誰用舊,月光已為我更新。鳥聲蟲語是芳鄰?!痹陟o靜的“綠楊賓舍”中散步,在月光或者幽暗的燈光下散步,感受“春色不曾誰用舊,月光已為我更新”,別有一番滋味。當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清閑地走一走,或者忙里偷閑地轉幾圈,然后,披著一身月光回到辦公室,繼續(xù)你的讀書或寫作。
我有個習慣,就是晚飯時要喝一點酒。而且,我還喜歡獨自慢酌,故在外住單身時也不例外。不過,我也從不多喝。我只是喜歡喝酒時的情趣和氛圍,尤其是在夏天的黃昏后,明月升起之時,就著蟲聲和月色小飲。偶爾也把椅子挪到院子中一個人獨酌,讓蓬松的草香、參差不齊的蟲聲和一碰就響的月光,也進入微熏狀態(tài)。這個時候,你會覺得一墻之隔的鬧市喧囂,不在一個世界之中。你會覺得營造一個良好的小環(huán)境、小氣候、小氛圍是多么重要。我有兩首寫在“綠楊賓舍”的小詞,正是記錄我在院子中漫步之后,月亮升起之時,小飲的情形的:“青瓦紅墻,綠楊銀杏,伴我徜徉。腳印繁榮,心思蒼翠,嗅覺清芳。" 黃昏移椅臨窗,石階下,款待詩腸。鮮嫩蟲聲,窖藏月色,火烈瓊漿?!保ā读仪唷ぞG楊賓舍傍晚小酌》)詩人王小妮說:“月光使我忘記我是一個人?!保ā对鹿獍椎煤堋罚┪艺f,盛滿月光的酒杯,會使身邊的銀杏和玉蘭忘記自己是一棵樹。其實,一個獨飲,就是一個人獨思,是在微醺后情感激起但還能控制之時的自由遐想。這是極易產生靈感的時候。
在月下獨酌,有時會想起這個院子曾經住過的主人。據傳,毓朗死后,此院在清末民初時被充公,即稱西公所。后來有一位姓封的老人,在街上擺攤兒賣綁腿帶,因拾到一個奏折,免去一位武官的殺頭之罪。武官為感謝老人的救命之恩,帶他到“瑞蚨祥”聯(lián)系承做幾百套軍服的買賣,后來老人逐漸富裕,買下西公所并重新進行了修葺和改建,把這里作為避暑納涼之地。1960年,黨校將此園征購,由封義端后人封承祖、封承陰經手辦理。假如讓你閉上眼睛,想象一百年前的一個月夜,一個身穿長衫的人從外面回來,回手輕聲拴上大門。你會作何感想呢?時過境遷,一切都成了今天這種景象,再過一百年,有人會在這里想起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