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就是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tǒng)知識,也泛指知識、學識等?!皩W問”一詞源于《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睆倪@個語源上看,“學”是把零散的知識聚攏起來,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問”則是明辨是非的途徑或手段。顯然,“學”與“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無“學”則難有“問”,無“問”則無以明是非、辨真?zhèn)?。對中學生而言,把握 “學”與“問”的關系,對學科學習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為何“問”?對于學習者而言,學問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一看一聽就明白的,也不是稍加學習就能完全理解并掌握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中不斷地提問、追問,或查閱書籍,或?qū)で笏藥椭越鉀Q所“問”,學問就是在“學—問—學—問”的螺旋式上升中形成的。對于中學生而言,教師課堂所講,自己課外所學,未必能完全理解并掌握,這就需要“問”,可“問”老師,可“問”同學,可“問”專業(yè)人士,也可“問”工具書或資料,甚至可以向網(wǎng)絡發(fā)“問”。“問”是解決疑惑的前提,是理解并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有疑不“問”,有惑不“問”,我們學到的只能是皮毛知識或簡單的結(jié)論性知識,既無助于知識的鞏固與內(nèi)化,也不利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問”什么?正如水有源、樹有根一樣,學問也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任何學問都有其復雜的形成機制,要準確地掌握它并為我所用,學習者就要了解它的形成機制,了解學問的來龍去脈,即“為什么”。對中學生而言,要牢固、準確地掌握相應的學科知識,就要對所學知識多問些“為什么”。如此,才能真正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才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具體到平時的學科學習,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fā)問:教師講解后,自己沒有聽懂或仍有疑惑的知識;教師的講解與自己的理解有較大分歧的知識;只知結(jié)果而不知原因的知識;課堂上貌似聽懂但課后發(fā)現(xiàn)并沒有聽懂的知識;不能自然、順暢地遷移、運用的知識;等等??傊幸蓜t需“問”,只要是我們自己無法理解、掌握,以及難以遷移、運用的知識,都是“問”的對象。
如何“問”?這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向誰“問”,這個比較容易解決,向教師、同學、專業(yè)人士“問”,向資料、工具書、網(wǎng)絡“問”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睆娬{(diào)的就是向誰“問”。二是怎么“問”。對于一時無法解決的疑惑,“問”思路,“問”方向;對于因果關系類的疑惑,“問”原因,“問”根本;對于現(xiàn)象類的疑惑,要由表及里地“問”,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地“問”;對于復雜的知識體系類的疑惑,要連續(xù)追問,從表面現(xiàn)象或結(jié)果開始追問,一步一步直達疑惑產(chǎn)生的根本。
學問學問,學貴有問。非學無以“知其然”,非問無以“知其所以然”。敢問、善問、勤問、追問,學問自然為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