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臺風季節(jié)的形成與海洋環(huán)境、季風系統(tǒng)等地理情境密切相關。南海和東海等地高溫海域的濕熱氣流,以及強勁的暖流和豐富的水汽資源,為臺風的形成提供了“燃料”。同時,季風系統(tǒng)的活躍影響了臺風的路徑和強度,使臺風的影響更廣泛、更深入。對地理情境這一視角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們理解南方臺風的生成機制,把握地理情境因素在大氣運動中的關鍵作用,為深入學習氣候現象奠定基礎。
一、南方海域的海洋環(huán)境對臺風形成的影響
(一)海溫與濕熱氣流的驅動作用
南海和東海等南方海域具有高海溫的顯著特征,這一特征對于臺風的生成至關重要。高溫海域表面海水的溫度通常在26.5°C以上,能夠為大氣提供源源不斷的熱量。海溫升高后,水蒸氣蒸發(fā)速度加快,濕熱氣流更為旺盛,海水通過蒸發(fā)將大量熱能傳輸到對流層,使空氣上升,形成臺風生成和發(fā)展的溫床。
例如,在夏季,由于太陽直射南方海域,海水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導致海溫顯著升高,南方海域濕熱氣流更為密集。這種濕熱環(huán)境為臺風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燃料”,進一步推動了低壓系統(tǒng)的發(fā)展,加速了臺風的形成。與此同時,南方海域夏季水汽資源豐富。南海和東海區(qū)域的水汽主要來自大氣中的強烈蒸發(fā),并受到東南季風的帶動,最后輸送至臺風生成區(qū)域。這些水汽的匯聚為臺風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濕度環(huán)境,使低氣壓系統(tǒng)更易維持,進而增強臺風的生命力。
(二)近海洋流與水汽輸送
南方近海的洋流分布也在臺風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南海和東海附近的洋流以暖流為主,特別是夏季時,暖流強勢流經臺風活躍區(qū)域,將低緯度的熱量和水汽輸送至北方大陸。這種暖流不僅提高了海域的整體熱含量,還將南方的濕熱氣體帶向大陸,使得臺風在前進過程中不斷吸收能量。
例如,當西太平洋暖流流經南海時,常常伴隨著大量的水汽輸送,為臺風的路徑和強度帶來了顯著影響。暖流的水汽供給能夠補充臺風內的濕度需求,使其強度進一步增加。同時,也有可能改變臺風的路徑,使其更靠近大陸地區(qū)。
二、季風系統(tǒng)對臺風生成與路徑的影響
(一)夏季風的作用
夏季風系統(tǒng)對南方臺風的生成和登陸具有顯著的影響。每年夏季,東亞季風系統(tǒng)帶來的西南暖濕氣流不斷增強,為臺風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熱量。西南暖濕氣流的增多不僅使低層大氣的水汽含量增加,還顯著提高了大氣的能量水平。這種能量的積累為臺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在海溫較高的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區(qū),臺風更容易生成并發(fā)展成強烈的熱帶氣旋。
西南暖濕氣流在臺風的生成過程中起到了加速不穩(wěn)定能量釋放的作用。當強烈的西南氣流攜帶大量水汽進入低壓區(qū)時,水汽凝結釋放的潛熱會促使低層氣流快速上升,從而增強對流活動。這種對流活動的加劇使得臺風中心的氣壓進一步降低,風速加快,最終形成臺風。
(二)南方特殊地形與臺風路徑的關系
南方地形復雜,對臺風的路徑和降水分布都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臺風在經過南方的高山和丘陵時,移動速度通常會減緩,路徑也可能發(fā)生偏轉。
例如,臺灣島和福建沿海的高山地帶常常使得臺風在接近陸地時出現“引導效應”,導致臺風路徑偏向西北或者東北方向。這種地形的阻擋作用會使臺風的移動速度減慢,持續(xù)時間延長,從而增強降水的集中性和極端性。
地形還會影響臺風降水的空間分布。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由于背靠南嶺山脈,南下的臺風在與南嶺山脈相遇時,濕空氣在地形強迫抬升的作用下,形成大量降水,這也解釋了為何該地區(qū)在臺風季節(jié)常有強降雨事件發(fā)生。此外,沿海丘陵地帶在臺風登陸時,往往會使臺風的結構發(fā)生變化,導致臺風中心附近風速減弱,而外圍風圈則可能擴展,造成更廣泛的風雨影響范圍。
三、從地理情境角度看高考真題中的我國南方臺風季節(jié)
2021年北京高考地理卷第12、13題以舟山群島為背景,對氣壓帶、風帶、地貌成因和民居特點等多方面的知識點進行了考查。此題將看似單純的自然地理試題變成了一道涉及自然地理的氣候和地貌、人地關系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適應性等方面的綜合性試題。
舟山群島位于北緯30°附近,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受冬夏季風的交替影響,舟山地區(qū)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這使得該地區(qū)一年四季的氣溫和降水差異較為明顯。同時,舟山群島在夏季部分時間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控制,天氣晴朗,降水稀少;而在春夏交替之際則容易受到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這些因素決定了舟山群島的氣候特征,對當地民居和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在第12題中,A選項“位于北緯30°附近,終年受副高控制”說法錯誤。舟山群島并非全年都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控制,其氣候特征更多受季風氣候影響,尤其會受到特殊季節(jié)的臺風影響。
舟山群島是中國第一大群島,其地貌成因與海平面變化密切相關。在10000年至8000年前,由于冰期結束,全球海平面逐漸上升,將原本屬于浙東天臺山脈的部分山體淹沒,形成了今天的島嶼群。因為沒有正確描述舟山群島的成因背景,B選項“距杭州灣近,由錢塘江泥沙淤積形成”的說法錯誤。這道題不僅考查了我們對舟山群島地貌成因的理解,還要求我們具備對海陸變遷和地質變動的認識。
從地理情境出發(fā)了解我國南方臺風季節(jié)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其生成和路徑的動態(tài)過程,理解臺風形成背后的環(huán)境驅動力。通過這一視角,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海洋與大氣系統(tǒng)間的復雜關系,為應對臺風等自然災害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