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考查方向,理解命題意圖
“概述文意題”是文言文閱讀的第3小題,這道題設置四個選項,相關內(nèi)容按行文順序表述。命題者往往在錯誤的一項中設置“陷阱”,常見的設題誤區(qū)有五大類:曲解文意、張冠李戴、時序顛倒、無中生有、強加因果。
縱觀近四年全國新高考卷,“概述文意題”的命題特點主要有:
1.四個選項基本按照行文順序設置,選項內(nèi)容大多是對原文的概括、轉(zhuǎn)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順序設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區(qū)間,進行文題比對。
2.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錯誤,且該錯誤選項也非全錯,而是某一點有錯。
3.選項常見的設誤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時空有誤、混淆關系等。
4.最值得關注的是,從2021年開始新高考卷從題干到選項的變化,尤其是選項不再分為“概括”與“分析”兩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
二、了解命題誤區(qū),做到認真比對
針對設題誤區(qū),可以采用對比法來解答這類題目。對比法就是將選項內(nèi)容與原文進行細致的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內(nèi)容與原文語句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設錯點。對比法比對的內(nèi)容包括關鍵詞、時間、地點、人物、信息有無因果關系等。具體來說:
(一)比對關鍵詞,防止曲解文意。
命題者會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干擾考生,這是命題者設置誤區(qū)的主要方式,故考生要認真、細心的比對選項和原文,細心辨析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對文本道理的闡述等有無夸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xiàn)象,要注意比對選項轉(zhuǎn)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鍵作用的詞語,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為的主動與被動方式等。
1.閱讀下列選項與原文,認真比對,看看選項概述分析是否有誤。
選項: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2024年新課標Ⅰ卷C項)
原文: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翻譯:如果李陵有兩面討好的心思,單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讓他深入敵境與漢將對峙呢?司馬遷不遺余力為李陵文過飾非,又不斷地稱贊李廣,以此來獎掖其家族世代相傳的事業(yè)。
比對結果:選項“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錯誤。原文“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稱道李廣”是為了替李陵辯白,沒有為李陵掩飾罪過來保全李廣聲譽的目的。
(二)比對人物,防止張冠李戴
命題者會在選項中將原文某人做的事、說的話“移花接木”到另一個人物身上,導致對象錯位?;蛘?,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的性格特點故意說錯,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理解。要注意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防止張冠李戴、顛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2.閱讀下列選項與原文,認真比對,看看選項概述分析是否有誤。
選項: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2024年新課標Ⅱ卷C項)
原文: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譯文:留侯說:“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現(xiàn)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駕著(用四匹馬拉的)安車,趁機派能言善辯之士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噬现肋@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大幫助?!?/p>
比對結果:選項中“留侯親自招來的”錯誤,“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說這四個人原本是留侯推薦,呂后“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最終招致而來的,不是“留侯親自招來的”。
(三)比對時間(地點),防止時序顛倒
命題者在命題時會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順序顛倒,考生在分析時應特別注意選項中提及的時間或者地點,并將其與原文進行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何地做了某事。
3.閱讀下列選項與原文,認真比對,看看選項概述分析是否有誤。
示例: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選項: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2019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2題C項)
原文: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翻譯:正趕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賜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詢問鬼神的本源。賈誼就詳細說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談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向賈誼面前移動。談完之后,文帝說:“我好久不見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了他,今天看來還是不如他。時間不長,就任賈誼為梁懷王劉揖的太傅。梁懷王是文帝喜愛的小兒子,好讀書,所以文帝讓賈誼做他的師傅。
比對結果:選項中“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時間順序不當,應該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后面才“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這里命題者故意設計了“時序顛倒”的誤區(qū)。另外“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沒有提及,只是“征見”,屬于無中生有。
(四)比對添加的內(nèi)容,防止無中生有
命題者在選項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內(nèi)容,“制造”出錯誤選項??忌⒁獗葘x項中是否有命題者故意添加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nèi)容,防止無中生有。
4.閱讀下列選項與原文,認真比對,看看選項概述分析是否有誤。
選項:祖逖力請北伐,時任左丞相的司馬睿雖無北伐之志,但仍然盡力支持,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發(fā)誓:若不能收復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2題A項)
原文: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祭酒,逖(指祖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tǒng)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鳖K責o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
比對結果:選項中“盡力支持”的“盡力”錯。原文是說司馬睿只給了一千人的糧食、三千匹布,連軍隊都沒給,讓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盡力支持”。選項屬于無中生有。
(五)比對因果關系,防止強加因果
這類干擾項往往把沒有因果關系的事件說成有因果關系,或者顛倒“因”和“果”兩者之間的關系,或者多種原因,故意漏說其中一個注意選項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詞語,比對原文相關句子,看因果關系是否成立
5.閱讀下列選項與原文,認真比對,看看選項概述分析是否有誤。
選項: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諍;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2021年全國乙卷第12題D項)
原文: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fā),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nèi)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竟不敢執(zhí)奏,盡殺之?!鄙显唬骸按素M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保ü?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比對結果:原文說唐太宗認為隋朝滅亡有“煬帝無道”與“臣亦不盡忠”兩個原因,而選項只說其中一個,屬于一果多因,只說一因。
三、掌握答題思路,做到手中有法
前面從理論層面分析了高考文言文概述文意題的命題意圖、考查誤區(qū)和具體要求,其目的是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的答題思路。解答概述文意題,首先要保持自信、謹慎、耐心;其次要掌握答題的基本思路,反復自我驗證。具體如下:
第一步:梳理文章,弄清相關內(nèi)容。通常的做法是,整體快速閱讀,抓住文章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含官職、地點、時間、過程等),在閱讀時圈點勾畫出時間、地點、官職等詞語,了解文章思路、人物經(jīng)歷及事件大概;對于議論性的材料,要抓住主要觀點,力爭做到心中有數(shù),做到知人明理。
第二步:審清選項,明確鎖定區(qū)域。審清題干對作答試題至關重要,弄清題干須注意各選項中涉及的對象是誰,數(shù)量是一個還是幾個;事件信息敘述的指向是思想性格還是行為特點;范圍為整篇選文還是某一片段等。
第三步:結合語境,仔細分析比對。在理解與分析選文內(nèi)容的過程中,先讀選項,然后將選項中的每句話在鎖定的原文區(qū)域中一一比對。要特別注意難懂字詞的理解,還要注意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jié),看是否存在上述的五種誤區(qū),分析選項敘述與文中用詞造句的細微差別,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第四步:回文檢驗,整體考慮選擇。做出初步判斷后,考生應回看題目和內(nèi)容,檢查判斷是否有誤;再從文章內(nèi)容的整體上排除錯誤選項,特別是隱性干擾;最后正確選擇選項。
只要我們認真探究命題人的設計意圖,用比較對照法確認正確項、排除干擾項,做到知己知彼,就一定能攻破文言文“文意理解題” 的堡壘。
【此文系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研究》編號:QYJYZWH2443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