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在高大挺拔的木棉用紅色裝點廣州的大街小巷時,福建泉州的刺桐也于紅磚古厝間綻放出熱烈的花朵。
紅艷如火的刺桐花與“刺桐城”泉州一起,從宋元盛景而來、歷遍千古風華,于崢嶸歲月中涅槃、積淀紅色底蘊,在改革開放中怒放、創(chuàng)造發(fā)展奇跡……刺桐花見證了海絲起點泉州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
泉州市依山傍海,風光如畫,被古人盛贊為“山川之美為東南之最”。早在6 世紀的南朝,泉州就已經(jīng)是中國與海外貿(mào)易的重要港口;唐代以來,泉州與揚州、明州(今舟山群島等地)、廣州更是并稱為中國四大商港。
泉州與刺桐,歷史淵源極深。在泉州城建立初期,五代十國時期的清源軍節(jié)度使環(huán)城遍植刺桐以擴建泉州的城郭,因此泉州也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稱。元代時馬可·波羅游歷中國親眼見證了泉州的景象,認為當時的泉州港比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更為繁榮,泉州港也稱為“ 刺桐港”。2021 年7 月25 日,第44 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宣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項目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6 項世界遺產(chǎn)。
刺桐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充盈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1987 年,泉州市十屆人大常委會通過,確定刺桐樹為泉州市市樹,刺桐花為泉州市市花。如今,在泉州城的開元寺和華僑大廈等處栽有不少刺桐,美麗的泉州城也掩映在刺桐的綠葉紅花之中。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