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明確不同化學試劑與摘心處理對2年生梨樹苗木分枝特性的影響,以‘晚玉梨/杜梨’2年生苗木為試材,采用普洛馬林、6-BA、GA4+7等3種化學試劑,以其不同濃度的單劑或復配劑在苗木生長的2個時期對其頂端新梢進行噴霧處理,或與羊毛脂配制成不同濃度的發(fā)枝素軟膏對新梢芽體進行涂抹處理,待苗木停長后,對苗木高度、苗木粗度、分枝數(shù)量、分枝長度等生理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篩選合適的試劑及其處理濃度與處理方式,為苗木圃內(nèi)高效整形提供技術支撐。結果表明:6-BA、普洛馬林分別以1 000~1 200 mg/kg噴霧處理對2年生梨樹苗木均具有較好的促分枝效果,單株分枝數(shù)量在11條以上,輔以摘心處理能增強促分枝效果。單獨的摘心處理、發(fā)枝素軟膏涂抹芽體處理對新梢促分枝效果較差。于苗高70~80 cm、100~120 cm時分別對頂端20~30 cm新梢,采用1 200 mg/kg的6-BA溶液葉面噴施并輔以摘心的處理方式是晚玉梨圃內(nèi)整形的最佳選擇,可以得到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量15條,枝條空間分布均勻、枝干比較為合適、角度理想的帶分枝苗木,因該濃度下輔以摘心處理增效不顯著,也可不進行摘心,以節(jié)省人工。
關鍵詞 6-BA;普洛馬林;摘心;苗木;分枝
梨產(chǎn)業(yè)在中國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隨著從業(yè)人員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過高的勞動強度、過于復雜的技術成為制約梨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問題,集約高效技術的研發(fā)是產(chǎn)業(yè)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之一。
密植省力化栽培模式具有集約高效的技術特征,已成為中國梨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方向。當前,在國內(nèi)幾乎沒有合適的梨樹矮化砧木應用的前提下,幼樹期整形是該模式成敗的技術關鍵,其中促分枝是幼樹整形的基礎,其受到品種及環(huán)境等多方面影響[2]。
由于梨樹頂端優(yōu)勢強及芽體具有晚熟性的特征,在自然條件下,苗木期間很難形成有效的分枝,導致國內(nèi)在幼樹整形階段,幾乎都是從建園開始的,而且無一例外地采用傳統(tǒng)的刻芽等農(nóng)藝手段,使幼樹形成側(cè)枝[3] ,果農(nóng)的操作很難達到標準化,整形效果差異較大,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低、成形晚、見效慢,難以實現(xiàn)集約高效。
在國外果樹生產(chǎn)先進國,如法國、意大利,開展苗木圃內(nèi)整形技術研究較早,并已經(jīng)成功應用于商業(yè)生產(chǎn),其針對梨、蘋果等難發(fā)枝的果樹,適時、適量、適法,采用機械化噴施普洛馬林,打破芽的晚熟特性,利用當年正在生長的新梢,促進中心干發(fā)枝,并配合人工微修剪技術開展圃內(nèi)整形,其操作簡單方便,易于推廣[4-5],苗木定植后見效快。韓國、日本等國家也相繼開展了此類研究與應用。
在國內(nèi),對梨樹苗木圃內(nèi)高效整形技術系統(tǒng)性研究的較少,主要做法仍然是采用傳統(tǒng)高密度育苗和建園后依靠農(nóng)藝手段進行苗木整形。群眾育苗與傳統(tǒng)的整形方法已愈來愈難滿足現(xiàn)代梨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要求,科學、高效的育苗與圃內(nèi)整形方式、方法將有助于推進梨密植省力化栽培的進程,也是時代的要求和發(fā)展趨勢。
前人在櫻桃樹上通過混施海藻肥促進幼樹枝條發(fā)育提高了枝條數(shù)量[6]。有研究表明在蘋果、核桃萌芽前進行刻芽,并結合發(fā)枝素,同樣可以提高發(fā)枝數(shù)量,對苗木的粗度影響較小[7-9]。冀中銳等[7]認為在核桃樹上,噴施細胞分裂素有助于發(fā)枝,其中噴施200 mg/L的KT促發(fā)中短枝顯著,但對促發(fā)長枝影響較小。孫怡婷等[8]認為在蘋果苗木上噴施環(huán)丙酸酰胺(Cyc)對苗木粗度有抑制作用,對分枝長度影響甚微。除此之外,利用納米鐵粉、抽枝寶、哈茨木霉菌、發(fā)枝促花劑等多種藥劑均對果樹的發(fā)枝有明顯的促進效果[8-10],但都不涉及到圃內(nèi)整形。
本研究立足生產(chǎn)應用,針對梨樹苗木開展圃內(nèi)集約高效整形技術研究,擬明確幾種化學試劑的作用部位及最適使用濃度,明確帶分枝大苗分枝高度、方位、角度及合適枝干比及精準控制的促分枝方法,達到節(jié)省人工、提早苗木整形時間、縮短結果周期及集約高效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20-2021連續(xù)2年在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施各莊基地進行。試材為2年生 ‘晚玉梨(Pyrus bretschneideri cv.‘Wanyu’)/杜梨(Pyrus betulifolia Bunge)’坐地苗,行距60 cm、株距20 cm,長勢較為一致。試驗中所用的試劑詳細信息見表1,采用普洛馬林、" 6-BA、GA4+7等3種化學試劑,以其不同濃度的單劑或復配劑在苗木生長的2個時期對其頂端" 新梢進行噴霧處理,或與羊毛脂配制成不同濃度的發(fā)枝素軟膏對新梢芽體進行涂抹處理,詳見" 表2。
處理方法與時期:春季萌芽前,在距離地面高度為50 cm左右處找一飽滿芽,在其上方" 1~2 cm處定干,僅保留一個強壯的新梢生長,其下方芽體萌芽后立即抹除,整個生長季對其下方萌發(fā)的枝條進行多次抹除。整個生長季噴霧或涂抹2次,第1次處理時期為苗高70~80 cm時,第2次處理時期為苗高100~120 cm時,每次僅對頂端的20~30 cm新梢進行處理,噴霧以葉面即將滴水為準,涂抹以芽體覆蓋羊毛脂配制的發(fā)枝素軟膏為準。摘心處理的具體操作為摘除頂梢頂端5 片幼葉,保留葉柄。
1.2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Office 365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用SPSS"" 20.0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試劑與濃度下梨樹苗木促發(fā)分枝效果的初步篩選
從表3可以看出,普洛馬林處理濃度為1 000 mg/kg和1 200 mg/kg,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分別為11.67 條與11.33 條。處理濃度為600~1 200 mg/kg分枝數(shù)量隨濃度增加而增加,第1分枝高度隨濃度的增加有下降趨勢,處理濃度高于1 200 mg/kg時,分枝數(shù)量隨濃度的增加有下降趨勢。除此之外,單純的摘心處理相對于對照能增加分枝數(shù)量,但不足以滿足生產(chǎn)需求。摘心和普洛馬林處理對株高、平均分枝長度、枝干比無顯著影響,對平均分枝角度影響較大。
綜合考慮株高、第1分枝高度、單株分枝數(shù)量、平均分枝長度、成本等因素,普洛馬林1 000~1 200 mg/kg處理是對梨2年生苗木圃內(nèi)促分枝的最佳濃度處理。
從表4可以看出,6-BA處理濃度為800"" mg/kg、1 200 mg/kg、 1 600 mg/kg時,單株分枝數(shù)量與對照差異顯著,其中6-BA 處理濃度為" 1 200 mg/kg與對照及摘心處理均有顯著差異,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可達14條,平均分枝長度27.81 cm,枝條在空間分布均勻,平均分枝角度76.50°,是梨2年生苗木圃內(nèi)促分枝的最佳濃度處理,適宜于生產(chǎn)應用。
由表5可以看出,GA4+7處理濃度為800~" 1 600 mg/kg時,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為1.67~3.00條,分枝較少,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且摘心處理的分枝數(shù)量高于GA4+7處理,加之成本等因素,該處理不能滿足生產(chǎn)需要。
表6為6-BA與GA4+7按照1∶1混合后噴霧處理,結果表明:當處理濃度為800~1 600"" mg/kg時,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為僅3~5條,與單純摘心處理無顯著性差異,但分枝效果優(yōu)于表5的GA4+7處理(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為1.67~3.00),因GA4+7成本較高,6-BA與GA4+7混合較繁瑣,該處理也不能滿足生產(chǎn)需要。
從表7可以看出,使用6-BA與羊毛脂混合制作的發(fā)枝素軟膏涂抹芽體,在濃度為400 ~600 mg/kg時,平均分枝數(shù)量僅1.33條,分枝較少,與對照無顯著差異,且摘心處理的分枝數(shù)量(4.33條)顯著高于6-BA與羊毛脂混合涂抹處理。因涂抹速度慢、費時費工,且無法對芽齡較小的芽體(即嫩梢)進行涂抹,藥劑作用部位受限,該處理不適宜于生產(chǎn)應用。
從表8可以看出,使用GA4+7與羊毛脂混合制作的發(fā)枝素軟膏涂抹芽體,在濃度為400 ~600 mg/kg時,平均分枝數(shù)量僅0.33~0.67條,分枝較少,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且摘心處理的分枝數(shù)量(4.33條)顯著高于GA4+7涂抹處理。因涂抹速度慢、費時費工,且無法對芽齡較小的芽體(即嫩梢)進行涂抹,藥劑作用部位受限,該處理不適宜于生產(chǎn)應用。
從表9可以看出,使用6-BA與GA4+7按照1∶1混合配制羊毛脂發(fā)枝素軟膏涂抹芽體,在濃度為400~600 mg/kg時,平均分枝數(shù)量為" 0.33~1.33條,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且摘心處理的分枝數(shù)量顯著高于該處理,因涂抹費時費工且該處理促分枝效果差,故該處理不適宜于生產(chǎn)應用。
2.2 不同試劑與濃度下輔以摘心處理對梨樹苗木促發(fā)分枝效果的進一步篩選
2020年通過對試劑種類及濃度的初步篩選,確定了普洛馬林處理濃度為1 000 mg/kg和" 1 200 mg/kg、6-BA處理濃度為 1 200 mg/kg時促分枝效果較好。為了進一步確定更優(yōu)的促分枝方式,2021年度選用800 mg/kg、1 000 mg/kg、nbsp; 1 200 mg/kg等3個處理濃度,采取試劑與輔以摘心處理的方法來完善促分枝方式。
從表10可以看出,普洛馬林處理濃度為800 mg/kg、1 000 mg/kg、1 200 mg/kg時,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分別為4條、8條、8.33條,這與2020年度同濃度處理的平均單株分枝數(shù)量9條、11.67條、11.33條差距較大,說明普洛馬林處理受外界影響較大。但1 000 mg/kg、1 200 mg/kg濃度處理相對較穩(wěn)定。
從表10還可以看出,3個對應濃度并輔以摘心處理的單株分枝數(shù)量分別為8條、9.67條、13條,說明輔以摘心手段能增加分枝數(shù)量。處理濃度為800 mg/kg和1 000 mg/kg時輔以摘心 ,其促分枝效果與處理濃度為1 200 mg/kg時不輔以摘心的處理促分枝效果無顯著性差異。考慮試劑成本、摘心處理費時費工,建議采用1 200 mg/kg處理濃度。如果輔以摘心處理,建議處理濃度為1 000~1 200" mg/kg。
從表11可以看出,6-BA處理濃度為" 1 000~1 200 mg/kg時,無論是否摘心處理,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量均在11條以上,輔以摘心增效不顯著。6-BA處理濃度為800 mg/kg時輔以摘心處理,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量也能達到11條以上,但第1分枝部位過高。而6-BA處理濃度在1 200 mg/kg時,第1分枝高度較為理想,說明高濃度處理可能有助于降低分枝高度。因此,綜合考慮分枝數(shù)量、第1分枝高度、摘心等人工成本等因素,1 200 mg/kg的6-BA噴霧處理是‘晚玉梨’2年生苗木圃內(nèi)整形的最佳濃度和處理方式。
3 討" 論
促分枝是幼樹整形的關鍵步驟,也是決定未來果樹產(chǎn)量的先決條件。分枝均勻能保證樹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穩(wěn)定結果。目前對普洛馬林、" 6-BA的研究較多,對分枝皆有促進效果,并逐漸成為分枝的主要選擇[9-11]。通過對不同試劑、不同濃度、不同組合的篩選(表3~表9),初步篩選出普洛馬林濃度為1 000 ~1 200 mg/kg(表3)、" 6-BA 濃度為1 200 mg/kg(表4)時,分枝效果好,成本較低。這與朱慧香等[12]在蘋果樹上使用"" 6-BA促分枝研究結果一致。但除此之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普洛馬林濃度的增加,對第1分枝高度和分枝數(shù)量都呈現(xiàn)出先增后減的趨勢(表3),說明普洛馬林也存在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的現(xiàn)象。在噴施6-BA的試驗中發(fā)現(xiàn)其對分枝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表4),這與張潔[13]、陳佳佳[14]的研究結果一致,且隨著濃度的升高也呈現(xiàn)分枝數(shù)量先增后減的現(xiàn)象,這與氯吡脲低濃度誘導發(fā)枝,高濃度發(fā)枝率下降的結果類似[15],這說明多種藥劑都存在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的現(xiàn)象,但第1分枝高度表現(xiàn)出逐漸降低的現(xiàn)象,這與普洛馬林的結果不一致。但有試驗表明:用濃度為300"" mg/kg 的6-BA噴施5次的分枝效果較好,且促分枝效果與噴施次數(shù)呈正比[16-18],而本研究中以1 200"" mg/kg的6-BA濃度噴施2次效果較好(表4),分枝數(shù)量顯著高于800 mg/kg的處理,因此高濃度少次使用還是低濃度多次使用的效果更佳還需進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蘋果幼樹中心干噴施1 000 mg/L 6-BA+GA4+7促進葉芽萌發(fā)效果好[19]。本試驗中,通過對單獨使用GA4+7和6-BA+GA4+7的組合進行噴霧試驗(表5~表6),均顯示對梨樹幼苗有較弱的促分枝效果,其原因可能由于樹種不同導致。
在芽體前端涂抹發(fā)枝素對萌芽和成枝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0],本試驗以6-BA、GA4+7和" 6-BA+GA4+7分別與羊毛脂混合配成發(fā)枝素軟膏進行芽體涂抹(表7~表9),發(fā)現(xiàn)其效果不如單純摘心處理促發(fā)分枝效果好,卓濤[21]研究結果認為,不同濃度發(fā)枝素對新梢數(shù)量有顯著影響不一致,可能由于成分及作用樹種存在差異導致效果不同。本試驗認為,這還可能與枝條年齡有關,生產(chǎn)中發(fā)枝素軟膏多用在常規(guī)苗木建園后,針對1年生枝條或中心干于芽體萌動時涂抹芽尖部位,而本試驗主要應用在苗圃內(nèi),主要針對當年生新梢進行處理,比常規(guī)技術處理時間提早1年。這可能意味著,發(fā)枝素軟膏對當年生新梢促分枝效果有限,因易造成嫩芽燒傷,不適宜于促進當年生新梢分枝。本試驗對初步篩選出的藥劑及適宜濃度進行輔以摘心的進一步處理(表10~表11),發(fā)現(xiàn)普洛馬林溶液使用濃度為800~1 200 mg/kg并輔以摘心處理均能有效提高分枝數(shù)量 ,其中普洛馬林800 mg/kg、1 200 mg/kg并輔以摘心處理與單純噴霧同濃度的普洛馬林溶液相比較,其分枝數(shù)量達到顯著性差異(表10)。6-BA溶液處理濃度為 800~1 200 mg/kg并輔以摘心處理也能有效提高分枝數(shù)量,但與單純的噴霧同濃度的6-BA溶液相比較,其分枝數(shù)量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表11)。由此可以看出,輔以摘心處理能有效提高分枝數(shù)量,其在普洛馬林上的效果更加顯著。同時,隨著普洛馬林和6-BA處理濃度的增加,輔以摘心處理在促進分枝上的增益效果有降低趨勢。
從表11還可以看出,隨著處理濃度的增加,第1分枝高度在降低,這也可能與前期氣溫較低,低濃度處理時促分枝效果較差,后期隨氣溫的升高及植株生長點增多,低濃度處理開始發(fā)揮作用,因此高濃度處理在第2次噴霧處理時是否可以降低使用濃度有待于進一步" 研究。
本試驗的最佳處理結果為1 200 mg/kg的" 6-BA溶液噴霧2次并輔以摘心處理(表11),其株高231.67 cm、單株分枝數(shù)量15條、第1分枝高度62.67 cm、平均分枝長度29.03 cm、平均分枝角度75.93°、平均枝干比0.39。在不考慮摘心處理的情況下,1 200 mg/kg的6-BA溶液噴霧2次處理(表11),其株高236.67 cm、單株分枝數(shù)量14.33條、第1分枝高度67.67 cm、平均分枝長度19.91 cm、平均分枝角度70.40°、平均枝干比" 0.38,是本試驗的次佳處理結果,且能節(jié)省摘心處理的人工費用。本研究認為,1 200 mg/kg的" 6-BA溶液噴霧2次,無論是否摘心處理都能滿足生產(chǎn)需要。
梨樹成花容易,當年促發(fā)的新梢,尤其是后期促發(fā)的新梢,因平均發(fā)枝角度較大和正處于花芽分化期、更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zhì)積累和花芽分化,同時因分枝數(shù)量較多、樹體結構緊湊,中心干上著生的每根枝條都是一個中小型結果枝組,翌年會在枝條前端形成一串腋花芽,后端形成短果枝,并在下一年度形成頂花芽,冬剪時適當疏除枝干比較大的枝條,對過長枝條在合適部位進行回縮處理即可,全樹以中短果枝結果為主,無大型結果枝組,適宜于密植栽培。
4 結" 論
普洛馬林和6-BA噴施當年生新梢均具有很好的促分枝效果,適宜于梨樹苗木圃內(nèi)整形,輔以摘心處理能增加分枝數(shù)量。于苗高70~80 cm、100~120 cm分別對頂端20~30 cm新梢,采用" 1 200 mg/kg的6-BA溶液葉面噴施并輔以摘心的處理方式是晚玉梨圃內(nèi)整形的最佳選擇,可以得到單株平均分枝數(shù)量15條,枝條空間分布均勻、枝干比較為合適、角度理想的帶分枝苗木,因該濃度下輔以摘心處理增效不顯著,也可不進行摘心,節(jié)省人工。
參考文獻 Reference:
[1]張紹鈴.梨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3.
[2]劉春曉,蔣賢達,李 慧,等.促進梨樹萌芽抽枝的研究進展[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24,65(1):117-124.
[3]呂運舟,黃利斌,何雅萍.短截對不同薄殼山核桃品種新發(fā)枝的影響[J].江蘇林業(yè)科技,2021,48(3):5-8.
[4]ROSSI A D,RUFATO L,GIACOBBO C L,et al.Use of promalin on one-year old trees of the apple cv.‘Catarina’[J]. Acta Horticulturae,2004,636:145-149.
[5]JUNG H,KIN Y,HAN H.Effects of concentrations and times of Promalin application on lateral branch development of" ‘Fuji’/M.9 nursery apple trees[J].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2003(6):894-898.
[6]駱慧楓,劉 輝,黃康康,等.減量化肥配施海藻肥對甜櫻桃幼樹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23,64(11):2697-2699.
[7]冀中銳,史根生,郝華正,等.外源細胞分裂素對核桃樹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文摘(農(nóng)業(yè)工程),2018,30(4):48-49,7.
[8]孫怡婷,劉福云,馬娟娟,等.環(huán)丙酸酰胺對一年生蘋果苗木生長與分枝特性的影響[J].果樹學報,2021,38(9):1468-1478.
[9]張慶偉,宋春暉,邢利博,等.6-BA 和GA4+7噴施處理及其他措施促進長富 2 號蘋果幼苗分枝的效果[J].果樹學報,2011,28(6):1071-1076.
[10] 孫淑敏,霍強強,李高潮,等.不同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對蘋果苗木分枝及生長特性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6(5):125-130.
[11]宣景宏,王有彬,杜國棟.‘寒富’蘋果苗木促發(fā)分枝技術研究[J].北方果樹,2015(4):4-9.
[12]朱慧香,陳虎保 .日本應用 6-芐基腺嘌呤對蘋果生枝的情況[J].落葉果樹,1988(4):48.
[13]張 潔.不同激素與環(huán)境因子對桃樹發(fā)枝的影響及IPT基因家族分析[D].鄭州: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23.
[14]陳佳佳.赤霉素調(diào)控PpMAX4和PpLBO1促進桃樹腋芽萌發(fā)的機理初探[D].鄭州: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23.
[15]陳建科,姚春潮,趙 凱.不同濃度氯吡脲誘導徐香翠香獼猴桃發(fā)枝效果研究[J].西北園藝(果樹),2022(2):51-52.
[16]ONO T,TAMAI H,MAEJIMA T,et al.Effects of" repeated benzyladenine spraying on branch development of" apple" nursery trees on M.9 rootstocks (propagation amp; transplant" production).[J]Horticultural Research,2005(4):165-170.
[17]ONO T,TAMAI H,MAEJIMA T,et al.Effects of repeated benzyladenine spraying on branch development of apple nursery trees on M.9 rootstocks[J].Horticultural Research (Japan),2005,4(2):165-170.
[18]LI Y M,ZHANG D,XING L B,et al.Effect of exogenous 6-benzylaminopurine (6-BA) on branch type,floral induction and initiation,and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Fuji’ apple (Malus domestica Borkh.)[J].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6,79(1):65-70
[19]李 潞,孫明飛,朱 杰,等.不同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對定植當年矮砧蘋果樹生長的影響[J].中國果樹,2023(2):78-82.
[20]李文新,杜紅斌,張 娟,等.發(fā)枝素對南疆設施甜櫻桃生長的影響[J].中國果樹,2022,42(3):76-79.
[21]卓 濤.北美冬青冬季修剪整形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2):10-12.
Effects of" Different Chemical Reagents and Pinching Treatments on Bran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wo-year-old Pear Seedlings
XU Jintao, JI Minghui, LI Longfei, GAO Lijuan, LIU Huan and" HAO Baofeng
(Changli Fruit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Changli "Hebei 066600,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hemical reagents and pinching treatments on the bran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wo-year-old pear seedlings, using ‘Pyrus bretschneideri cv.‘Wanyu’/ Pyrus betulifolia Bunge’ two-year-old seedling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Seedlings were treated with three chemical reagents (promalin, 6-BA, GA4+7) at varying concentrations, applied as sprays to the new shoots at" two growth stages, or mixed with lanolin to form branch-promoting ointments for bud application. After the cessation of seedling growth,"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including seedling height, trunk diameter, number of branches, and branch length,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o identify optimal reagen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BA and promalin at concentration of 1 000-1 200 mg/kg significantly promoted branching in two-year-old pear seedlings, achieving an average of over 11 branches per plant. Additionally," supplementary pinching treatments enhanced the branching-promoting effect, while single pinching treatments or ointment applications to apical buds produced less favorable results. Among treatments, spraying the apical shoots of seedlings measuring 70-80 cm and 100-120 cm in height with 6-BA at 1 200 mg/kg was optimal for nursery shaping. This treatment resulted in an average of 15 branches per plant with uniform branch distribution, ideal spacing, and favorable branch angles." At this concentration, additional pinch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branching,suggesting that it could be omitted to reduce labor labor.
Key words 6-BA ;Promalin ; Pinching ; Seedlings ;Branch
Received 2024-01-29 Returned 2024-04-24
Foundation item Special Project of HAAF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No.2022KJCXZX-CGS-7);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Hebei Province (No.21326308D-1-2); Hebei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No.HBCT2024170406).
First author XU Jintao, male,master,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Research area:fruit tree cultivation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E-mail:15833353703@163.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HAO Baofeng, male,bachelor,research fellow.Research area:fruit tree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E-mail:haobf1973@163.com
(責任編輯:潘學燕 Responsible editor:PAN Xueyan)
收稿日期:2024-01-29 修回日期:2024-04-24
基金項目: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專項(2022KJCXZX-CGS-7);河北省重點研發(fā)計劃(21326308D-1-2);河北省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HBCT2024170406)。
第一作者:徐金濤,男,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果樹栽培與技術推廣。E-mail:15833353703@163.com
通信作者:郝寶鋒,男,學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果樹栽培與育種。E-mail:haobf197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