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鱷,學名Crocodilus Porosus,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爬行類動物,目前只有少量生存于東南亞的部分地區(qū)。這種動物既可以生活于沼澤、淡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海濱河口的半咸水中?;l(fā)掘表明,這種動物在上古時代亦曾生活于中國東部和南部的濱海以及部分內陸區(qū)域。在嶺南則直到晚唐時代尚有存在。
灣鱷是鱷屬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普通者體長4至5米,成體則可達10至11米。它可能是自恐龍絕滅以后,陸地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所以古人有“龍為鱗蟲之長”的說法)。鱷類是熱帶動物,在現代鱷屬動物中除兩三種可以生存在暖溫帶地區(qū)以外,大部分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qū)。
古氣象學的研究表明,在夏商之前,中原地區(qū)恰正具有接近亞熱帶的氣候條件:濕熱多雨,地多沼澤且林莽密集。直到商代,黃河流域氣候依然溫暖潮潤,有似今日之江南。河南殷墟發(fā)掘的動物骨骼中,曾發(fā)現大象、犀牛、竹鼠等熱帶生物。這里不僅氣候條件適宜,而且當時位處黃河中下游沖積扇上的中原地區(qū),沼澤水網密布。這種地理氣候條件,有利于各種食草動物的生長,同時也為灣鱷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所以有證據表明,這種巨鱷在上古時代曾廣泛分布于南海、東海、渤海沿海以及黃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山西汾水流域曾出土大量鱷化石,被命名為“汾河鱷”。這一古生物學發(fā)現恰與山西石樓銅器上的“龍”花紋和《左傳》晉國都城見龍的記載相吻合)。
但是在夏代商代之間,中原地區(qū)氣候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遷。氣候轉寒,常有干旱(甲骨文中禱雨卜辭甚多),許多湖澤淤塞干涸,這種鱷魚隨之減少,終究在華北地區(qū)完全絕跡,只留下了關于這種神秘恐怖怪物的大量傳說。而古生物學的資料還表明,在古代中國曾存在過多種鱷魚?,F今仍有一種體形較小、性情亦較溫順的鼉鱷(即揚子鱷,俗名“龍子”“土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存在。
實際上,當唐代文學家韓愈任潮州刺史時,那種兇猛的巨型鱷在廣東韓江下游一帶還很多,常出沒水濱吞食人畜。所以韓江古稱“鱷灣”,又名“惡灣”(后人為紀念韓愈更名為“韓江”)。韓愈為此曾寫作著名的《鱷魚文》。只是當時這位文學家卻好像并不知道,被他在文中所詛咒驅逐的這種兇猛的爬行動物,其實就是古人視為神物的龍。
韓愈《鱷魚文》的注中,曾詳細描述了這種鱷魚的形態(tài):“鱷魚之狀,龍呴虎爪,蟹目鼉鱗。尾長數尺,末大如箕,芒刺成鉤,仍有膠粘。多于水濱潛伏,人畜近,以尾擊取?!睂嶋H上,在遠早于唐代的其他古代典籍中,我們還可以見到關于這種巨型食人鱷的更多記載。例如《說文》中記述了一種稱作“”(讀“鱷”)的動物:“似蜥易,長一丈。水潛,吞人即浮,出日南?!薄段倪x·吳都賦》劉逵注引《異物志》:“鱷魚長二丈馀,有四足,似鼉。喙長三尺,甚利齒?;⒓按舐苟伤{擊之皆中斷。生則出,在沙上乳卵?!薄恫┪镏尽罚骸澳虾S绪{魚,狀似鼉。斬其頭而干之,去齒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梁書》:“鱷大者長二丈馀,狀如鼉,有四足,喙長六七尺。兩邊有齒,利如刀劍?!?/p>
由這些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這種巨鱷是一種與鼉即揚子鱷,形狀相似但類屬并不相同的動物。而且古人也明確地注意到了它與龍的類同關系。
誠然,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后人所作的,在那個時代,真正的“龍”在中原早已消失,只殘留下一些神奇、神秘而令人敬畏的神話傳說。所以雖然歷代皆有人在嶺南見到或聽說過這種類似“龍”的怪物,卻沒有人敢于破除迷信地想到,這種巨鱷,其實就是上古所謂神龍的原型和本體。但極為有意思的是,從商周鼎紋及戰(zhàn)國秦漢人所繪制的“龍”圖中,可以辨認出鱷魚的基本特征—巨口獠牙、鱗軀、四足長尾、有角等。
《廣雅》中說:“有翼曰應龍?!边^去人們都以為,翼就是翅膀。殊不知在古漢語中,動物背部的鬣鬃也可以稱為“翼”(《經籍纂詁》),而由上圖的C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傳說中龍的所謂翅膀,其實正是鱷魚背部鬣鬃的夸張和想象。
用上圖中的圖與灣鱷圖作比較,從其巨口、獠牙、四爪、鱗身、長尾、背鬣諸特征,我們可以毫無困難地洞察古代之所謂龍,其真相究竟是什么。
實際上,在后世流傳的龍形圖中,除了鹿狀的角,龍無疑就是灣鱷形象的神化和夸張。那么灣鱷是否有角呢?當然,它沒有那種鹿形的角。但是“從吻部到眼前生有兩道角狀隆起物”,卻正是灣鱷的重要分類特征之一(見《辭?!贰盀橱{”條目)。而這一點,可能也就是發(fā)生“神龍有角”“龍無尺木,不能升天”一類傳說的根據吧。
這里還有必要指出,中國上古傳說中一些神秘的兇狠動物如罔兩、梼杌、饕餮,其實也都是灣鱷這種兇猛巨鱷的別名?!柏鑳伞北豢鬃俞屪髻琮埖膭e名,又被稱作“木石之怪”。梼杌在古辭書被認為是形象“斷爛惡木”的怪獸?!短熘杏洝芬渡癞惤洝氛f:“其狀如虎而大,毛(鬣)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攬亂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鱷里的擬態(tài)正是朽木青石,所以其漂浮水中或潛匿池邊不易被發(fā)現。所謂木石精怪的傳說,正是由此發(fā)生。至于《神異經》所記梼杌形態(tài),我們參照鱷魚的形態(tài),更完全可以明白無誤地做出指認。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古人眼中鱷魚與虎形名的接近。與小屯商代石磬所刻的鱷魚紋相似的是,在另一塊商代石磐(安陽武官村出土)上,刻制了與鱷魚形態(tài)極為相似的虎紋。
至于饕餮,也是古代關于兇鱷的別名。《呂氏春秋》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左傳》說它“貪于飲食……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而商周青銅器上多見一種有首無身的怪獸之紋,自宋代以來一直被命名為“饕餮紋”?,F在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命名是恰當的,并清晰地看出商周鼎紋的演變過程:由雙體多足的鱷魚—夔龍圖紋,演變?yōu)閱巫愕馁缂y,最后演變?yōu)楂F首紋、商羊紋(“商羊”乃是“蜥蜴”古音的轉語)。
還應當指出,在古語言中,鱷魚與蜥蜴被視為同類。一因二者形態(tài)極為相像,蜥蜴仿佛一種袖珍版的鱷魚,所以亦有“龍子”之稱。我們可以注意到,中國上古一位著名大神“羲娥”,正是蜥蜴(鱷)的變音,而且其在秦漢藝術中的造型形象,也正是蜥蜴或鱷魚。
最后,我們再看動物中的蜥蜴,是一個品類極其豐富的大世界。由此聯(lián)想到古人所謂“龍生百子”或“龍生九子”的傳說,其真相也就不難揭破了。
摘自現代出版社《中華文明的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