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到,新年來啦!2024年底,“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圍繞著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主題,祖國各地歡度新春的民俗活動各有風味。
做大歲
“做大歲”是福建莆田民間春節(jié)傳統(tǒng)風俗之一,即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仙游地區(qū)為初五),當?shù)厝藭竽耆粯釉龠^一次年?!白龃髿q”習俗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60多年的歷史了。
據(jù)記載,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家家戶戶準備過年時,倭寇打進來了,百姓紛紛逃難,沒有“做歲”(即過年)。次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抗倭英雄戚繼光率軍大敗倭寇,當?shù)匕傩詹沤K于能夠返回家鄉(xiāng)。但這時,年節(jié)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后,于二月初四補“做歲”。后來,為了不耽誤農(nóng)時,人們就把這一習俗提前到正月初四實行。
現(xiàn)在,為了慶祝抗倭勝利,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在除夕“做小歲”,在正月初四“做大歲”,并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在這一天不走親訪友、不相互串門。
棗牌牌
在陜北地區(qū),春節(jié)是紅彤彤的。每到過年,家長會給孩子身上掛兩串“棗牌牌”——用紅線穿上象征著甜蜜和喜慶的紅棗、谷草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吉祥物。
“棗牌牌”掛在孩子的身上,寓意避邪求祥,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此外,還有的家庭會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代表著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孩子12歲。
年夜飯,食不言
在山西的一些地區(qū),大年三十吃年夜飯時是要保持安靜的。相傳,財神爺在大年三十晚上會進家門,如果此時家里太吵,財神爺就會被嚇跑。因此,為了好好迎接財神爺,家人們會保持安靜,專心享用豐盛的年夜飯,做到“食不言”。同時,這個傳統(tǒng)也反映出人們對食物的尊重和珍惜。
打樹花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zhèn)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當?shù)厝藭⑷刍蔫F水潑灑到古城墻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象征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萬事如意。
據(jù)傳,暖泉鎮(zhèn)以前有許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jié),鐵匠們想要熱熱鬧鬧慶祝一番,但因為買不起煙花,于是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發(fā)明了如今的“打樹花”。
燒火龍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的埔寨鎮(zhèn),每年的元宵晚上會舉辦“燒火龍”活動,至今已有300年歷史,是當?shù)厝藶槠砬笮碌囊荒觑L調(diào)雨順、百業(yè)興旺而舉辦的祈?;顒?,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埔寨火龍”由鐵絲、竹料、紙等扎成,繪上鱗、角、爪,龍首至龍尾長達數(shù)十米,需要三四十個青年手擎,場面十分壯觀。
相傳,古時客家居民集中居住在南粵蓮花山赤嶺一帶(今豐順縣埔寨鎮(zhèn)),彼時連年大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年元宵節(jié),東方的天空突然飛來一條金黃色的火龍,火龍口吐祥云,天空霎時大雨滂沱。久旱逢甘霖,萬物復蘇生長,從此以后,當?shù)仫L調(diào)雨順、年年豐收。人們篤信這是火龍帶來的福祉,于是每年都在元宵節(jié)自發(fā)組織模仿火龍下凡,巡游村寨,久而久之,就有了“燒火龍”這一民俗。
這些藏在民俗里的濃厚年味,傳遞著情感的流動,也烘托出溫情脈脈的節(jié)日氛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