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藥殘留檢測的標準化對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產品貿易及規(guī)范檢測市場意義重大。本文深入剖析現(xiàn)存問題,如標準體系不完善、檢測方法標準化不足、標準物質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標準實施與監(jiān)管不力,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如完善標準體系、推進檢測方法標準化、規(guī)范標準物質管理、加強標準實施與監(jiān)管,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關鍵詞: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化;技術改進;食品安全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Standardization
SUN Zhengyang, BAO Ying, ZHANG Faling, SU Tianwei
(Eurofins Technology Service (Qingdao) Co., Ltd.,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food safet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rade and regulating the detection market.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standard system, insufficient standardization of testing methods, lack of unified standards for standard substances, poor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standard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standard system, promoting standardization of testing methods, standardizing management of standard substances, strengthening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standards,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words: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 improvement; food safety
農業(yè)生產中農藥種類的日益增多以及濫用行為的普遍存在,導致農藥殘留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農藥殘留不僅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還影響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為有效控制農藥殘留,保障食品安全和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順利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的標準化顯得尤為重要。標準化的檢測能夠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為農藥殘留的監(jiān)管提供科學依據。然而,當前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化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并加以改進。
1 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化的重要性
1.1 保障食品安全
農藥殘留超標導致人體攝入有害物質,引發(fā)各種健康問題,如急性中毒、慢性疾病以及癌癥等。通過標準化的農藥殘留檢測,可準確測定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及時發(fā)現(xiàn)超標產品,防止其流入市場,從而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在蔬菜、水果上市前,嚴格按照標準化的檢測流程和方法,能有效篩選出農藥殘留超標的產品,避免消費者食用后對身體造成損害[1]。
1.2 促進農產品貿易
在國際貿易中,各國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都有嚴格的限量要求。標準化的農藥殘留檢測使檢測結果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從而減少貿易摩擦。當出口農產品的檢測結果符合進口國的標準要求時,能夠順利通關,促進農產品的國際流通。反之,若檢測標準不一致或檢測結果不可信,則會導致農產品被拒絕進口,給出口企業(yè)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我國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一些水果、茶葉等農產品的出口量較大,遵循國際通用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并實現(xiàn)國內檢測標準化,有助于保持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1.3 規(guī)范檢測市場
農藥殘留檢測涉及眾多檢測機構和企業(yè),標準化有助于規(guī)范檢測市場秩序。統(tǒng)一的檢測標準能夠使各檢測機構在相同的準則下開展工作,避免因檢測方法和標準的差異,導致檢測結果的混亂。同時,標準化也有利于對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和管理,提高檢測機構的檢測水平和服務質量,保障檢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2]。
2 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2.1 標準體系不完善
①部分農藥種類的檢測標準缺失。隨著新型農藥的不斷涌現(xiàn),一些新成分的農藥缺少相關檢測標準,導致相關農產品中此類農藥殘留難以準確檢測。②現(xiàn)有標準間缺乏協(xié)調性。不同部門制定的標準在檢測方法、限量規(guī)定等方面存在差異。例如,農業(yè)部門與衛(wèi)生部門對于同一種農產品中某些農藥殘留的限量標準不一致,使得檢測機構與監(jiān)管部門在實際操作中面臨標準選擇的困境,降低檢測的權威性與公信力。③標準更新速度滯后。農藥生產技術和使用情況不斷變化,然而相關標準未能及時跟進調整,部分老舊標準已無法滿足當下復雜多變的農藥殘留檢測需求,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影響農藥殘留檢測工作的科學、規(guī)范開展[3]。
2.2 檢測方法標準化不足
目前,可選擇的農藥殘留檢測方法較多,如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等,不同方法在原理、適用范圍、靈敏度和準確性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即使是同一種檢測方法,不同實驗室或檢測機構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存在差異,如樣品前處理方法、儀器設備參數設置等,導致檢測結果的可比性較差。
2.3 標準物質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
部分農藥標準物質的純度達不到要求,含有雜質,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在定量分析中,雜質的存在會導致檢測值偏高或偏低,使檢測結果出現(xiàn)偏差。一些農藥標準物質在儲存和使用過程中穩(wěn)定性較差,容易發(fā)生降解或變質,導致其濃度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檢測結果的一致性。某些易揮發(fā)或易氧化的農藥標準物質,在長期儲存或不當儲存條件下,其有效成分含量會降低[4]。
2.4 標準實施與監(jiān)管不力
部分檢測機構和農業(yè)生產企業(yè)對農藥殘留檢測標準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實際檢測或生產過程中未能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執(zhí)行。一些小型檢測機構為節(jié)省成本或提高檢測效率,簡化檢測步驟或使用不符合標準要求的儀器設備和試劑,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同時,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和處罰措施[5]。
3 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改進對策
3.1 完善標準體系
完善標準體系是提升農藥殘留檢測水平的基礎。①加快標準更新與優(yōu)化進程。隨著新型農藥不斷涌現(xiàn)以及人們對農藥殘留危害認識的加深,及時制定和更新相關標準至關重要。例如,針對一些新研發(fā)的低毒高效但可能存在潛在殘留風險的農藥,要迅速組織科研力量開展殘留限量研究,并在短時間內形成科學合理的標準。同時,對于已有的標準,需定期進行評估和修訂,結合農業(yè)生產實際情況、農藥使用數據以及最新的毒理學研究成果,確保標準與時俱進。②增強標準制定的系統(tǒng)性。不同農產品種類繁多,特性各異,在制定標準時應充分考量這些差異,構建全面且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標準框架。例如,按照農產品的分類,分別為水果、蔬菜、谷物等制定詳細且適配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明確規(guī)定各類農產品中重點監(jiān)測的農藥種類、相應的殘留限量以及具體的檢測方法等,提高標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農藥殘留檢測工作提供清晰明確的依據[6]。
3.2 推進檢測方法標準化
①統(tǒng)一檢測方法。在眾多的農藥殘留檢測方法中,篩選通用性強、準確性高且穩(wěn)定性好的方法作為標準方法,并在整個行業(yè)內廣泛推廣。例如,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在檢測多種農藥殘留時表現(xiàn)出較好的性能,可將其確定為特定農藥類別或農產品的標準檢測方法。同時,制定詳盡的操作規(guī)范,從樣品采集的部位、采集量、保存條件,到樣品前處理的具體步驟如提取、凈化的試劑與流程,再到儀器設備的精確參數設置以及數據處理的算法與規(guī)范等各個方面,都應作出明確規(guī)定,確保不同檢測機構在執(zhí)行過程中操作的一致性。②強化方法驗證工作。建立嚴格的驗證體系,新開發(fā)或修訂的檢測方法在推廣之前,必須針對不同類型的農產品基質進行全面驗證。驗證指標涵蓋方法的精密度,包括重復性試驗中相同樣品多次檢測結果的相對標準偏差范圍以及再現(xiàn)性試驗中不同實驗室對同一樣品檢測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在準確度方面,重點考察加標回收率是否處于合理區(qū)間。同時,應明確方法的檢出限和定量限,以確定其能夠實現(xiàn)農藥殘留的痕量檢測。
3.3 規(guī)范標準物質管理
在農藥殘留檢測領域,規(guī)范標準物質管理對提升農藥殘留檢測的準確性與可靠性至關重要。規(guī)范標準物質管理,可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①嚴格把控采購渠道,選擇具備良好信譽、資質齊全且符合國家標準的供應商。②對標準物質的存儲條件進行精準控制。不同類型的農藥標準物質對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要求各異。以有機磷類農藥標準物質為例,通常需要在低溫、避光且干燥的環(huán)境下保存,以防止其發(fā)生分解或變質。若存儲條件不當,標準物質的特性量值可能發(fā)生改變,進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③建立詳細且規(guī)范的使用記錄。記錄內容應包括標準物質的名稱、編號、批次、使用日期、使用量以及使用人員等信息。這樣在出現(xiàn)檢測結果異常時,可通過追溯使用記錄,快速排查是否因標準物質使用不當而出現(xiàn)問題。④定期對標準物質進行期間核查。根據標準物質的穩(wěn)定性和使用頻率,制定合理的核查周期。對于穩(wěn)定性較差或使用頻繁的標準物質,縮短核查周期,如每月進行一次核查。核查方法可采用與已知準確濃度的標準物質進行比對,或使用不同檢測方法對同一標準物質進行檢測等。若發(fā)現(xiàn)標準物質特性量值超出允許范圍,應立即停止使用,并重新采購或制備,以確保農藥殘留檢測工作始終基于準確可靠的標準物質開展,從而提高檢測結果的可信度與權威性[7]。
3.4 加強標準實施與監(jiān)管
監(jiān)管部門應制訂詳細且全面的檢查計劃,明確檢查的內容、頻率和方式。檢查內容應涵蓋檢測機構的資質合法性、人員專業(yè)素質與技能水平、儀器設備的校準與維護情況、檢測方法的選用與執(zhí)行是否符合標準、標準物質的使用與管理是否規(guī)范等;對農業(yè)生產企業(yè)則重點檢查農藥使用記錄的完整性、準確性以及農產品自檢制度的建立與執(zhí)行情況等。檢查方式可采取定期全面檢查與不定期隨機抽查相結合,從而提高檢查的威懾力和覆蓋面。例如,對于大型檢測機構每月進行1次例行檢查,小型檢測機構每季度至少抽查1次,在農產品收獲旺季和農藥使用高峰期加大對生產企業(yè)的檢查力度。同時,針對檢測人員開展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培訓,包括最新檢測技術的學習、標準操作流程的強化訓練、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提升等,通過理論授課、實際操作演示以及考核評估等多種方式,確保檢測人員熟練掌握檢測標準和方法,準確無誤地開展檢測工作。
4 結語
農藥殘留檢測的標準化對于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產品貿易和規(guī)范檢測市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當前存在標準體系不完善、檢測方法標準化不足、標準物質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以及標準實施與監(jiān)管不力等問題,但通過采取完善標準體系、推進檢測方法標準化、規(guī)范標準物質管理和加強標準實施與監(jiān)管等技術改進對策,可逐步提升農藥殘留檢測的標準化水平。未來,需要政府部門、檢測機構、農業(yè)生產企業(yè)以及科研機構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強協(xié)作與配合,不斷完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化工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堅實的保障,推動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查勇,姜琛.食品檢測中標準化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4(8):198-201.
[2]王潤.藥食同源食品中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研究[J].品牌與標準化,2024(1):24-26.
[3]李興元,王恩輝,張志然.食品中農藥殘留檢測與質量控制措施[J].品牌與標準化,2023(5):82-84.
[4]鄭志明,周婉儀,譚淑鏵.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高效檢測與分析技術研究進展[J].大眾標準化,2024(22):154-156.
[5]焦從絲.食品檢測中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研究[J].現(xiàn)代食品,2024(6):58-60.
[6]何麗紅,方奮斌.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科學實驗,2022(24):131-133.
[7]趙敬東,梁勇.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數字農業(yè)與智能農機,2022(6):24-26.
作者簡介:孫正陽(1989—),男,山東青島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中農藥、獸藥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