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時光的河流上遠眺,兩千多年前,荀子寫下了《勸學》名篇,“學不可以已”的吶喊響徹在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
沿著歷史長河溯流而下,一千多年前,韓愈寫下了《師說》,“恥學于師”的社會狀況令人扼腕嘆息。而如今,我們走到了歷史新的節(jié)點上,學習的內容、方式也應時而變,但我們堅持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應當永遠不變。
學習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而在時代場景的迅速轉換下,學習的方式也開始發(fā)生了劇變。
究其根源,學習的行為早在數十萬年前就產生了。刀耕火種,制造工具,祖先們向自然學習,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不斷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而后我們的智慧與文化,都在時代的學習、承續(xù)基礎上誕生。如今,我們學習的方式發(fā)生了劇變,遠程教育讓我們能夠“足不出戶,而知天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多媒體教室的建立,讓我們對世界可以有親見、親聞、親歷之感。各種解題工具、各類講解視頻層出不窮,知識進入了快速發(fā)展、不斷壓縮的過程之中,學習的渠道多樣,信息的獲取也變得輕而易舉了。
學習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是我們走向遠方的必經之路,讓我們能夠見天地、見眾生、見自我。
子路以學修身,最終成為孔子的知名弟子,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江夢南身殘志堅,以學追夢,最終考上清華大學;雷海為從底層崛起,在風雨中送外賣時仍堅持學習,在詩詞大賽中嶄露鋒芒。華坪女子高中的女孩子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持學習,用知識的力量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楷模都將學習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在學習中磨練心性,培養(yǎng)品質,跳出原有局限,走到廣闊的大世界中??梢?,學習能讓我們不斷前行,超越自我,最終抵達更遠的彼岸。
那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讓我們緊跟時代的潮流,學習新的知識,把握時代的脈搏。
時代的鐘聲滴答作響,高速的列車呼嘯而過,不斷切換的時代場景對我們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碼”上生活曾令無數老年人望而卻步,但是也有不少人順應時代變化,終身學習,比如袁隆平先生晚年還學會了發(fā)布小視頻。而對于青年一代而言,學習新技術、搏浪前行才是正道。陳智勇把握時代浪潮,在光伏技術上刻苦深研,最終斬獲青年技能大賽的冠軍;樊錦詩、李子柒等一批將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立為己志的人也是如此,利用數字技術,開拓新的傳承方式、傳播渠道,將文化之光灑遍四海。
憶往昔,學習是青燈古卷,日月為燈;看今朝,學習是工具豐富,渠道多樣。如今的學習,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為我們的世界打開了新的大門。如此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簡介:
鄭睿焓,男,作者單位:上海市延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