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至,街巷粽味飄香,卻不是我熟悉的那一縷。
小時候,我隨外婆在老家生活過一段時間。外婆賣粽,在鄰居中極有口碑。總聽大家念叨,外婆靠著這一手好粽,拉扯大幾個兒女。許是有外婆這油潤咸香的粽子,家中孩子們總能多吃幾口,媽媽和舅舅的個頭比同齡人高出些許。
一到家,熟悉的味道充盈了整個房間——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
“媽——”是外婆寄粽子來了嗎?
母親走了出來,一起的還有外婆!“外婆!”我撲進(jìn)外婆的懷抱。媽媽拉開我,取下我還未來得及放下的書包,笑罵道:“瞧把你急得!節(jié)前,你電話里和外婆吵吵著要吃她包的粽子,這不,人都被你喚來了,說到底,她老人家還是最稀罕你喲!”
“那肯定啦!”我搖著外婆的手,得意揚(yáng)揚(yáng)地回應(yīng)著。
“快去洗手吃粽子,已經(jīng)熱好了,就等你回來。”外婆拍著我的手笑著說。
我迫不及待地剝開一個粽子,晶瑩剔透的糯米,漲得可愛的紅豆,幾塊肥瘦相間的咸肉,咬下一口,唇齒留香——就是這個味兒了,兒時的味道!“好吃——”我又咬了一大口。外婆看我這般狼吞虎咽,叫著名字撫著我的頭說:“慢點吃,別噎著,鍋里還多著呢?!?/p>
“外婆,你叫錯我名字了”,我含著滿口的粽子隨口應(yīng)了一聲。外婆頓了一下,眼神飄向一旁的母親。我隨著外婆的視線移動,看見母親悄悄起身,抬手擦了一下眼角,快步進(jìn)了房間——我忽然反應(yīng)過來,外婆叫的是母親的小名。原來外婆稀罕我,更愛著我的母親!
再出來時,母親挽起外婆的手,小女孩一般對外婆說:“媽,您教我們包粽子吧。”
聽到母親這樣說,外婆連聲應(yīng)下,轉(zhuǎn)身就走進(jìn)廚房,準(zhǔn)備起材料了。外婆的動作已經(jīng)不是很利落了,但有母親在旁協(xié)助,很快,粽葉、紅豆、蛋黃、臘肉擺滿了整張桌子,五顏六色的,讓人心情愉悅。
我搬來兩張小木椅,扶著外婆慢慢坐下,她嫻熟地拿起一片粽葉,一手將其卷成漏斗狀,舀一勺糯米放入其中,塞一勺肉進(jìn)去,輕輕抹平,再用手抓幾顆紅豆,撒在里面,最后用米將紅豆覆蓋,手指沾一點水抹在葉子邊緣,這一套流程下來,動作不快但連貫流暢。我和母親模仿著,母親有點底子,外婆細(xì)心指導(dǎo)幾句,很快就能上手了,我在一旁顯得很生疏,母親便回過頭來手把手地教我折葉、下米、系線。漸漸地,我也沒有那么手忙腳亂了。
歲月流轉(zhuǎn),粽葉在三代人手中折弄,手藝在三代人中傳承——傳承的是手藝,延續(xù)的卻是愛。
(指導(dǎo)老師:楊 數(shù) 李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