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康復治療對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在興義市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50例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5例。對照組接受基礎康復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綜合康復治療,2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1個月,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功能、生活狀態(tài)、洼田飲水試驗分級和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吞咽功能評估量表(swallowing ability scale,SAS)評分(89.65±5.32)分,高于對照組的(78.30±5.84)分(P<0.05)。治療后,實驗組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QOL)評分(85.55±4.72)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5.12±5.38)分(P<0.05)。治療后,實驗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中Ⅰ級患者15例,比對照組的5例多;實驗組Ⅳ級患者減少至5例,少于對照組的20例(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67%(P<0.05)。結論 綜合康復治療相比基礎康復治療能更顯著地改善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狀態(tài)和洼田飲水試驗分級,且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吞咽障礙;綜合康復治療;洼田飲水試驗
文章編號:1672-1721(2025)06-0059-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43.3
吞咽障礙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常見于腦卒中、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患者中。吞咽功能障礙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營養(yǎng)攝入和生活質量,還會導致誤吸、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1]。因此,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干預對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至關重要。雖然傳統(tǒng)的基礎康復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效果有限,無法滿足臨床需求。近年來,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結合電刺激、呼吸訓練、飲食指導和心理支持等多種手段,顯示出更好的臨床效果,但其在吞咽障礙患者中的具體療效尚需進一步探討和驗證[2]。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比基礎康復治療和綜合康復治療2種治療方案,探討綜合康復治療在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提升和治療成功率方面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在興義市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50例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75例。對照組男性37例,女性38例;年齡35~80歲,平均(58.42±4.36)歲;體質量50~85 kg,平均(68.21±3.45)kg;病程3~12個月,平均(6.47±1.18)個月。實驗組男性36例,女性39例;年齡34~79歲,平均(58.65±4.18)歲;體質量51~84 kg,平均(68.47±3.29)kg;病程3~11個月,平均(6.39±1.22)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3]。
納入標準:符合吞咽障礙診斷標準;具備一定認知能力和配合度;治療前無其他吞咽功能康復史;自愿參加研究;臨床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比如惡性腫瘤、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者;存在明顯精神或認知障礙者;正在接受其他干預治療影響吞咽功能評估者;不愿或無法配合研究者;有急性嚴重感染或免疫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基礎康復治療,主要包括舌肌、咀嚼肌和吞咽功能訓練。引導患者進行舌頭的拉伸、回縮和側向移動等舌部肌肉鍛煉,5 min/次,15次/組,3次/d;實施咀嚼肌強化訓練,通過咬合活動提高咀嚼力,10 min/次,2次/d。此外,建議患者采用健康一側臥姿進食,并選擇合適稠度和黏性的半流質食物,控制進食速率,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刺激咽部區(qū)域,促進吞咽機能恢復,此過程2次/d。整個康復計劃旨在提升患者的吞咽基礎能力,為期1個月[4]。
實驗組在基礎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接受綜合康復治療。(1)低頻電刺激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或舒適半臥位,由治療師應用電刺激設備進行低頻電刺激療法。電極貼片依照患者喉部的解剖結構順序排列,刺激喉部相關肌肉群,幫助恢復吞咽反射,治療30 min/次,2次/d,療程為1個月。電刺激參數(shù)根據(jù)患者耐受度進行調整,以確保治療的舒適度和有效性。(2)功能性吞咽訓練。根據(jù)患者的具體吞咽障礙程度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包括舌部、咽部肌肉的功能性訓練和呼吸與吞咽協(xié)調的練習。對于吞咽障礙程度較重的患者,先從簡單發(fā)音練習(比如單音節(jié)發(fā)音)開始,逐步過渡到復雜語音、短句和長句的語言訓練。每天訓練時間控制在30 min,以防過度疲勞[5]。(3)呼吸功能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有規(guī)律的深呼吸、呼氣控制和憋氣練習,以增強呼吸肌的力量,促進呼吸道清除異物的能力,減少誤吸及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幫助排除氣道內的分泌物,10 min/次,2次/d。(4)手法按摩及針灸。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面部和頸部肌肉的手法按摩,重點在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緩解肌肉緊張。按摩持續(xù)10 min,2次/d。與此同時,針灸治療選擇與吞咽相關的穴位,比如啞門穴、百會穴、風池穴等,通過針刺刺激改善局部血流及神經功能,促進吞咽肌群的恢復。針刺治療30 min/次,1次/d,療程與其他干預一致[6]。
1.3 觀察指標
(1)吞咽功能。于治療前后采用SAS評估2組患者的吞咽能力,分值0~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的吞咽機能狀態(tài)越佳。(2)生活狀態(tài)。于治療前后采用QOL評估2組患者日常生活的功能水平及其整體健康狀況,分值0~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佳。(3)洼田飲水試驗分級。于治療前后使用洼田飲水試驗對2組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分級,分為Ⅰ級(無障礙)、Ⅱ級(輕度障礙)、Ⅲ級(中度障礙)和Ⅳ級(重度障礙),評估治療前后患者吞咽障礙的改善情況。(4)治療總有效率。吞咽功能完全恢復,患者能夠正常進食,無吞咽困難,生活質量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且無明顯并發(fā)癥,為痊愈;患者吞咽功能有明顯改善,吞咽障礙明顯減輕,能夠進食部分固體食物,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但未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為顯效;患者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夠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吞咽障礙有所緩解,生活質量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輕度至中度吞咽困難,為有效;患者吞咽功能未見明顯改善,依然存在明顯的吞咽障礙,生活質量沒有顯著改善,仍需要依賴其他治療或輔助措施維持基本生活,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7]。
2 結果
2.1 吞咽功能及生活狀態(tài)
治療后,實驗組吞咽功能評分和生活狀態(tà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洼田飲水試驗分級
治療后,實驗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中Ⅰ級患者15例,比對照組的5例多;實驗組Ⅳ級患者
減少至5例,少于對照組的20例(P<0.05),見表2。
2.3 治療總有效率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吞咽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狀態(tài),多發(fā)于腦卒中、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老年性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吞咽過程中的運動控制障礙,導致食物、液體無法順利進入食管,增加誤吸、營養(yǎng)不良和肺炎的發(fā)生風險,甚至危及生命。傳統(tǒng)的基礎康復治療包括舌肌訓練、咀嚼肌訓練和吞咽功能訓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但其手段較為單一,治療效果有限,對于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的效果并不理想[8]。
近年來,綜合康復治療方法逐漸應用于臨床實踐,其結合了電刺激療法、功能性吞咽訓練、呼吸功能訓練和針灸等多種康復手段,旨在從多層次、多角度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9-10]。電刺激療法通過刺激患者喉部的相關肌肉,增強其肌肉力量,促進吞咽反射的恢復。功能性吞咽訓練則針對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個性化制定訓練方案,逐步幫助患者恢復口腔和咽喉部位的協(xié)調能力。呼吸功能訓練通過深呼吸、呼氣控制和有效咳嗽等訓練,增強呼吸道的清除能力,減少誤吸風險,降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針灸療法則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相關肌群的恢復。這些康復手段的聯(lián)合應用不僅能夠全面提升患者的吞咽功能,還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
質量[11-1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吞咽功能評分(89.65±5.32)分,高于對照組的(78.30±5.84)分(P<0.05)。治療后,實驗組生活狀態(tài)評分(85.55±4.72)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5.12±5.38)分(P<0.05)。治療后,實驗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中Ⅰ級患者15例,多于對照組的5例;實驗組Ⅳ級患者例數(shù)減少至5例,少于對照組的20例(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67%(P<0.05)。這證明了綜合康復治療對吞咽障礙患者的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基礎康復治療,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治療通過多種康復手段的聯(lián)合應用,顯著提高了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生活質量,可降低誤吸和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臨床應用中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玉菊,劉照勇,胡夢婷,等.電撳針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16例[J].中國針灸,2024,44(7):754-756.
[2] 廖琳,項麗君,曹猛,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互聯(lián)網+延續(xù)護理”實施障礙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4,39(3):14-17.
[3] 張為民,岳盼盼,任杰,等.頭項針聯(lián)合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4,44(2):315-318.
[4] 李小瑩,孫沫逸,郭偉,等.口腔頜面部腫瘤術后吞咽障礙的評估和康復管理專家共識[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24,40(1):5-14.
[5] 蘇娜娜,楊孟麗,孫慧,等.吞咽功能障礙導致肺部感染的康復護理策略[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23,23(5):673.
[6] 尤濤,張向遠,邵艷春,等.針刺對喉癌術后放療后吞咽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23,42(9):905-909.
[7] 于慧.攝食訓練聯(lián)合多重刺激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康復效果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2,26(33):67-69.
[8] 許邵萍.以運動想象療法為主的康復鍛煉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1,25(30):4391-4392.
[9] 劉立雄,張姍姍,馬培,等.益腎通絡利咽湯聯(lián)合吞咽訓練對腦卒中恢復期吞咽功能障礙的改善作用[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23,41(7):226-230.
[10] 符澤娟,徐明雅,王天道,等.低頻脈沖電刺激聯(lián)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3,43(11):2661-2664.
[11] 高飛,劉麗旭,袁永學.腦干卒中導致吞咽障礙的臨床特征及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3,29(4):465-471.
[12] 周琳,劉征,曹中偉.腦卒中后患者康復研究現(xiàn)狀與中醫(yī)藥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23,57(5):96-100.
[13] 袁靜,王寧,王偉.重復經顱磁刺激在卒中后吞咽障礙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23,38(4):248-252.
(編輯:肖宇琦)
作者簡介:黃 旭(1979—),女,貴州興義人,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神經康復患者吞咽功能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