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文化的鏡像,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折射出時代的脈動與人心深處的漣漪。比如“city不city”的魔性追問,不僅問出了年輕一代對時尚、潮流、多元文化的認同與追求,還暗含著這一年來“China travel”的火熱。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感慨中國好“city”的外國人,不僅看到了萬里長城、可愛熊貓,還看到了馳騁山河的高鐵、應(yīng)用廣泛的機器人、功能強大的新能源汽車。既古老又年輕,既現(xiàn)代又傳統(tǒng),既有科技范兒也充滿人文氣息,這正是一個鮮活而立體、行進中的中國。
此外,“硬控”“水靈靈地”等流行語也各具特色。它們或來源于游戲、網(wǎng)絡(luò)文化,或用于形容人的狀態(tài)、情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與運用,也反映著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與活力。每年的流行語,如同一部活生生的社會編年史,記錄時代變遷與社會成員的心理變化。捕捉這些變化,剖析變化背后的深層邏輯,我們才能更好理解這個時代與社會、理解我們自己。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4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