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麥子的日子是水門口的節(jié)日。
家里的主勞力都上山搶收麥子了,副勞力也沒閑著,曬麥子的、做飯的,家家煙囪都冒著煙,從山頂看去,水門口像是著火了,氣象萬千。院子里、村口路邊的大道上、生產(chǎn)隊(duì)的場院里,堆的全是麥子——金色的水門口。
那幾天我是村子里最閑的人,又是村子里吃得最好的人。烙餅不斷,豬肉不斷,都是沾姥爺和舅舅的光呀!
天不亮姥姥就起來烙油餅,東西兩口鍋全都冒著熱氣。中午飯舅舅他們都在麥田里吃,我是那個送飯的人:左手挎一個筐,里面是用毛巾蓋著的發(fā)面豆腐卷子;右手托一個陶罐,里面盛著干蘿卜條燉肉。怕飯涼了,我既要走得快又不能灑出一點(diǎn)湯。
到了麥田里,我就坐在樹下等著隊(duì)長吹吃晌飯收工的哨子。哨子一響,麥地里呼呼啦啦就出現(xiàn)了很多頭,舅舅總是第一個下河溝洗手的人、第一個吃上熱飯的人。姥爺、舅舅吃完了飯,我再挎著空籃子、托著空罐子飛跑回家吃我的飯。
多金貴的飯姥姥都提前給我盛出一碗放鍋里焐著,收麥子的日子,頓頓飯不重樣。
姥姥說,人要想每天都吃好飯,就得勤快點(diǎn)兒。
“那為什么不天天收麥子?”
“好日子得分著過,光吃麥子腸子就吃細(xì)了。”
麥子收完了,沒用的閑人就開始上山撿剩在田里的麥穗了,我自然是這個行列中的一員??赡菚r候麥子那么金貴,收麥子的人已經(jīng)把地皮都翻一遍了,哪還有幾棵剩麥穗??!我常常是挎著個空簍子去,提溜個空簍子回來。
姥姥依然鼓勵我:“明天還去撿,撿一個姥姥也不嫌少;撿多了,姥姥就用你撿的麥子給你做個大饅頭吃?!?/p>
第二天我真的撿著了,一大簍子,是從生產(chǎn)隊(duì)場院的麥子垛上“撿”回來的。鄰家的一個舅舅在場院看場,我挎?zhèn)€空簍子從那兒路過,人家說:“小外甥,從那麥垛上抽一把吧,上哪兒撿去,地里連個麥子毛兒都沒有了?!?/p>
我懵懵懂懂地知道這生產(chǎn)隊(duì)的東西不能拿,可又懵懵懂懂地覺得拿了也沒人知道,這一簍子麥穗能蒸好幾個大饅頭呀。
回到家,姥姥把我撿的麥子曬上了。過了好幾天,我問姥姥怎么還沒蒸上饅頭。
姥姥從碗柜里拿出一小團(tuán)生面,說:“這麥子也不知道咋了,怎么也發(fā)不起來,怎么也蒸不熟。你這是哪兒撿的?”
“我……”我到最后也沒說。
又過了幾天,我依然沒有吃上饅頭,打開碗柜,看見那團(tuán)白面發(fā)黑了,上面布滿了一層灰蒙蒙的“毛絨線”。
“姥姥,這是我從生產(chǎn)隊(duì)的麥垛上拿的……”我還挺委屈地哭了。
姥姥說:“怪不得蒸不熟啊,小外甥,公家的東西拿回來那就叫偷,以后可不敢了,偷的東西蒸不熟。”
當(dāng)天晚上姥姥就給我蒸了一鍋大饅頭,每個饅頭上還用胭脂點(diǎn)了紅點(diǎn)。我永生記住了那饅頭上的紅點(diǎn),記住了公家的東西不能偷。
那么少糧寡食的年月,姥姥肯浪費(fèi)那么大的一團(tuán)面來教育一個五歲的孩子。
我們說:“姥姥,你該去教育部工作?!?/p>
姥姥說:“你當(dāng)我不能去?。咳タ磦€大門熬個飯配得上?!?/p>
姥姥的教育方式與眾不同。
哥哥每年放暑假都來水門口看我和姥姥。姥姥骨子里還是重男輕女,哥哥來住一個月,姥姥幾乎不重樣地做給他吃。
有一回吃包子,哥哥把包子餡兒吃完了,包子皮都塞進(jìn)院墻的石頭縫里,一群螞蟻向姥姥打了小報(bào)告。第二天,姥姥又包了同樣的包子,只是吃飯的時候,哥哥的碗里光有包子餡兒,不見皮。
全家人開始吃飯了,已經(jīng)上小學(xué)的哥哥似乎覺察出了什么,他愣了一下,推開那碗餡兒,伸手去拿包子。
姥姥又把那碗餡兒推給他:“賊子(螞蟻)說俺小外甥就愛吃餡兒不愛吃皮,哦,怪姥姥不知道俺小外甥還有這么個習(xí)慣。從今兒開始,再吃包子、餃子俺小外甥就單吃餡兒……”
“不是,姥姥,我吃不了啦,我把包子皮塞進(jìn)墻縫里了……”
“哦,賊子沒撒謊,俺小外甥也沒撒謊!”
包子就是有這樣的魅力,不帶皮吃就不是那個味兒。
前幾天哥哥來北京開會,我倆還坐在餐桌前說起這事,不太愛動感情的哥哥滿懷深情地說:“真想姥姥了?!?/p>
哥哥和我都記得姥姥常說“糧食養(yǎng)活你的命,不愛惜糧食就是不愛惜你的命”。
糧是姥姥的命。
早年間,孩子多的姥姥家秋糧沒下來之前常常就青黃不接了。人家都是去借點(diǎn)糧渡過難關(guān),姥姥從來不借。
姥姥說:“肚子都空著,你借人家的把自己的肚子填滿了,人家的肚子就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p>
姥姥的“動手”很驚人,秋玉米還沒長熟、長透的時候,姥姥就掰下來煮著吃。最會算賬的姥姥在別人看來這真是不會過呀。
姥姥說:“少收個三四十斤,明年使使勁就省出來了,孩子餓著肚子可耽誤長骨頭,過了長骨頭的年齡,這輩子也長不出了。借的糧食孩子吃了骨頭是軟的?!?/p>
一家人吃著青玉米,啃著還沒長大的酸蘋果,等待著秋收。
(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姥姥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