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寫過一篇小說《貴生》,寫的仍然是他熟悉的湘西故事。
故事的主角名叫貴生,是五爺手底下的長工。話說貴生某一天認識了橋頭雜貨鋪老板的女兒金鳳,二人互有好感。貴生動了娶金鳳的念頭,便去找自己舅舅商量,準備彩禮和聘禮。在貴生準備去找雜貨鋪老板之際,五爺先行一步,定金和聘禮已經(jīng)送到。于是,吹吹打打之中,金鳳成了五爺?shù)娜?。小說結(jié)尾,貴生氣不過,一把火燒了雜貨鋪和自己居住的小房子。
小說有兩處交代不可不提:一是五爺娶金鳳,緣于打牌輸錢手氣不好,在四爺?shù)慕ㄗh下,打算娶個媳婦來沖一下運氣;二是貴生的一把火,這把反抗的火關(guān)乎男人的自尊,卻是一把膽怯的火,因為他沒敢燒五爺?shù)姆孔印7磐昊鹳F生就走了,小說也就結(jié)束了。
這個故事不會引起讀者的“階級仇恨”。
在沈從文筆下,雖然五爺捷足先登,搶了貴生看中的人,但整個的形象塑造并不那么壞,對貴生不算差;雜貨鋪老板也并沒有那么的嫌貧愛富,金鳳也不是對貴生沒感覺。用小說中鴨毛伯伯(五爺手底下的長工)的話來講,貴生沒娶上金鳳,是“你不先下手,怪不得人”。
這個鄉(xiāng)土故事若是換了有些作家來寫,多半會上綱上線。而沈從文只是用這個并不復雜的故事演繹了“時機”的重要性,這大約也是結(jié)尾處的放火并不濃烈的原因吧。
我重讀這個故事時心有戚戚,但并不是因為故事本身。我特別欽佩沈從文在立起這個故事時所用的那些枝枝葉葉。
沈從文是寫湘西生活的高手,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原生態(tài)的鄉(xiāng)間生活在他充滿智慧的語言中得到立面的呈現(xiàn)。簡言之,貴生、五爺、金鳳、鴨毛伯伯這些人物能活起來,很大程度是活在那個環(huán)境中,而且是很愜意地活著。那個環(huán)境是儒家文化照拂不到的地方,是三綱五常的亮光輻射不到的地方。人們所信奉的大約是男人的強力、風俗的奇異、優(yōu)美的自然……
請看小說開篇的描寫:“貴生在溪溝邊磨他那把鐮刀,鋒口磨得亮堂堂的。手試一試刀鋒后,又向水里隨意砍了幾下。秋天來溪水清個透亮,活活的流,許多小蝦子腳攀著一根草,在水里游蕩,有時又躬著個身子一彈,遠遠的彈去,好像很快樂。貴生看到這個也很快樂?!?/p>
小時候我把自家的鐮刀磨鋒利之后,也喜歡在水里亂砍,好玩,兼試刀鋒。包括小蝦子“躬著個身子一彈”這樣的小細節(jié),都勾起了我的兒時記憶。我甚至可以確定沈從文筆下的小蝦子跟我兒時所見的蝦子一樣,都是清水蝦。我讀到這段描寫后,心里才體會到沈從文兒時生活的多彩。很多事情他一定體驗過且多次體驗。
他在日光下行走,在風日晴和之中感受山中黃鸝的歌唱。而那些山喜鵲看見人挪近,就飛散了。生活的確鍛煉了他的想象力和詩意。
小說中還有這樣一個句子:“日月交替,屋前屋后狗尾巴草都白了頭在風里搖?!庇形r子、溪水和白了頭的狗尾巴草的文字里,要是出現(xiàn)暴力、戰(zhàn)爭等,似乎是違和的。人與物在沈從文的筆下是靈與肉的關(guān)系,他們和它們都貼著大地生長,避開了學堂里的四書五經(jīng),避開了問題與主義。如果有破壞性的因素出現(xiàn),那故事的最好走向是綿長的憂傷,而非慘烈,所以沈從文用這個故事講把握機會的重要性。如果一定要表現(xiàn)“慘烈的恐懼”,那狗尾巴草是一定不會答應的。
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寫他要感受這個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萬匯百物的動靜”——《貴生》開頭的描寫真是絕佳的證明。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發(fā)給我一篇小說,想讓我提點意見。我感覺很不好,因為虛構(gòu)過分,沒有實生活的依托與支撐。生活沒有沉淀出一種藝術(shù)的感覺,所以人物很假、環(huán)境很生。很多人寫作時正是如此,往往很心急地推著故事往前走,結(jié)果邊走邊撒,把小蝦子和狗尾巴草都丟了。丟掉這些,我覺得比丟掉人物還重要。
■一種植物:狗尾巴草是一種特別矛盾的植物,樣子高傲、張揚,卻特別黏人。我們平日所見那些在風里不可一世的“尾巴”,實際上是狗尾草的花序。狗尾草在授粉后很快就會一口氣長出成千上萬粒小種子,這些種子成熟后會借由各種途徑遠走他鄉(xiāng)闖天下,比如黏在人身上。狗尾巴草是深根性植物,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生長快,每到一處,待時機成熟便急不可耐地攻城略地。不過,別看它野得很,終究也斗不過野心勃勃的人類。據(jù)考古證實,早在公元前5500年前,就有狗尾巴草被馴化,成為人類的盤中餐,這就是粟(小米)。有植物學家認為,我們搖頭晃腦讀過無數(shù)遍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所描述的,以及典故“揠苗助長”中的主角,都是家養(yǎng)版狗尾巴草,也就是粟。
■一本傳記:寫《從文自傳》的時候,沈從文先生不過三十來歲,在青島大學當講師。這時候的他,雖然也發(fā)表、出版了很多作品,稱得上人氣作家,但《邊城》《湘行散記》等標高之作尚未問世。他怎么會急著為自己立傳呢?他后來是這樣解釋的:“一個朋友準備在上海辦個新書店,開玩笑要我來為‘打頭陣’,約定在一個月內(nèi)必須完成?!北臼菓s急就之作,出版后卻特別受歡迎,是老舍和周作人“最愛讀的書”。書中記錄了沈從文的頑童歲月,以及離家進入社會后的見聞、遭遇,寫了蛻變與成長,寫了離奇、沉重和辛酸。湘西時期的生活,是沈從文寫作素材最重要的來源,這些在《從文自傳》中幾乎都有明確的交代。有意思的是,說是自傳,其實夾雜了許多虛構(gòu)和想象,不過其中的生活經(jīng)驗、心靈變化是真實的。因而,以前這本書再版時,沈從文都要修改一番,有兩次甚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