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分析了當前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現(xiàn)狀,以及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與對策,以期為高?!靶蝿菖c政策”課規(guī)范化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2.027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培養(yǎng)民族復興偉業(yè)建設者的重大使命。新時代要充分發(fā)揮“形勢與政策”課理論武裝功能,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當今國內外形勢,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zhàn)。[1]
一、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現(xiàn)狀
(一)課程實施與管理存在顯著的差異
當前,所有的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規(guī)定和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開設了“形勢與政策”課。但各高校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規(guī)范程度也不一樣。公辦高校重視程度較高,有獨立的教研室和專業(yè)的教師團隊、健全的教學督導督查機制、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等。而民辦高校受制于經(jīng)費、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有的民辦高校甚至沒有建立起獨立的教研室和教學團隊。與其他幾門思政課相比,民辦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無論是在師資配備、資源分配、平臺建設、人才儲備等方面都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依據(jù)教育部規(guī)定,“形勢與政策”課要按照必修課開設,嚴格落實學分,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授課形式,要保證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本科每學期不低于8學時,共計2學分[2]。當前大部分高校的開課模式是面向全校本、??粕B續(xù)進行4或6個學期的學習,但是一些高校開課不規(guī)范,只集中某一、二個學期開設,還有一些高校以講座或報告來代替“形勢與政策”課學習。
(二)課程考核方式不一
大部分高校實行學期考核制,每個學期完成一次考核,這有助于跟蹤學生在不同學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最為常見的考核方式是提交論文或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就某一“形勢與政策”主題進行深入分析,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這種方式能夠全面考察學生的分析、研究和文字表達能力。在成績評定方面,大部分高校采取分數(shù)制,成績計算方式通常結合了平時成績和課程考核成績。一般而言,課程平時成績依據(jù)學生的課堂出勤、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等要素給出,而課程考核成績則主要是基于學生的論文、調查報告或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課程考核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后即得出該課程的最終成績,這種成績計算方式旨在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都是連續(xù)開設4—6個學期,每個學期的考核成績都會被納入總成績的計算范圍。各學期的考核成績加總后,再除以學期數(shù)得出的平均成績則是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并一次性記入學生的成績冊。
(三)課程教學以專題教學為主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涉及眾多學科領域,信息量龐大,并且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因此迄今沒有形成全國統(tǒng)一的教材。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是根據(jù)教育部每學期發(fā)布的《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要點》組織教學。教師從所發(fā)布的教學要點中選擇其中若干個內容確定為本學期教學專題。在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理論教學。教師通過精心準備的教案和課件,系統(tǒng)地講解當前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軍事等方面的形勢,以及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方針和決策。此外,為了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體驗,一些高校會邀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座,以此加強和創(chuàng)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
二、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缺乏時效性
“形勢與政策”課最顯著的特點是實時性強,因此教師需對國內外形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準的判斷力,聚焦時事熱點內容,并及時融入教學之中,才能凸顯出這門課程的價值與意義,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由于各高校在每個學期開學初就基本確定了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根據(jù)形勢變化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因為教學一旦作出調整或更改,不僅流程繁瑣,還有可能會打亂原有的教學秩序。因此大部分高校教師往往會選擇維持原有的教學計劃不變,從而導致教學內容與當前時事熱點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教學內容時效性不強。
(二)師資配置不足,結構復雜
充足的師資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質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礎。“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面向全校本??粕_設的公共必修課,教學內容涵蓋面廣,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性很強的課程,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廣闊的知識視野,保持高度的職業(yè)敏感性。從現(xiàn)實情況看,一方面,當前絕大多數(shù)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師配備明顯不足,各高校的師資配比基本難以達到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部分高校仍存在較大的缺口。此外,專職教師數(shù)量不足,兼職教師占較高的比例,這一情況在民辦高校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結構復雜,有思政課專任教師,也有學校黨政干部、管理人員、輔導員等。其專業(yè)背景復雜多樣,呈現(xiàn)“雜牌化”,專業(yè)能力不足,而且基本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無法集中精力專注教學,這就導致一些“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難以勝任高標準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三)開課不規(guī)范情況依然存在
根據(jù)2018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要將‘形勢與政策’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嚴格落實‘形勢與政策’課的學分。要保證本、??茖W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形勢與政策”課的地位顯而易見。但當前一些高校存在開課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如一些高校的課程開設沒有覆蓋整個大學學習期間,而只是集中開設1—2個學期就完成了該門課程的學習。另外,有一些高校用講座來代替“形勢與政策”課學習,這顯然不符合教育部的開課要求。
(四)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
考核評價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不僅為教學活動的實施提供方向指引,同時也是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重要手段。當前,大部分高?!靶蝿菖c政策”課考核機制不健全。其一,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時,大多數(shù)高校是以論文或調研報告的形式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是應付的態(tài)度,在網(wǎng)上直接摘抄,或者將網(wǎng)上找到的資料東拼西湊,不去認真思考,也沒有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無法對問題有更深入地剖析和思考。其二,過于強調理論考核和結果考核,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有效評估,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新時代推進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路徑
(一)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模式
創(chuàng)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模式對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與效果、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引入互動教學。傳統(tǒng)的“形勢與政策”課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課堂參與度普遍不高,因此引入互動教學非常有必要。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二是引入案例教學?!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即“形勢”教學和“政策”教學,內容往往涉及當前國內外形勢和重大政策。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入最新的、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分析、討論,鼓勵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進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積極應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例如,可以制作微課、慕課,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在線討論、課程視頻觀看、作業(yè)提交等,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
(二)強化實踐教學
“形勢與政策”課的最終目的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強調通過實踐將所學知識有效轉化為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以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如組織學生參觀政府機構、企業(yè)、社區(qū)等。通過親身觀察和體驗,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感受理論與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另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如引導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區(qū)服務、政策宣傳、公益活動等,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現(xiàn)狀和政策實施情況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為他們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參與國家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保障師資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盵3]當前,“形勢與政策”課師資力量配備不足備受關注。其一,高校應適當引進具有深厚學術背景和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以充實“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團隊。其二,在專職教師數(shù)量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可以積極拓展兼職教師隊伍,可以從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研究機構等各個領域聘請專業(yè)人士參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其三,高校之間可以通過互派教師、共享教學資源等方式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其四,加強教師培訓和提升,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學術交流活動,了解最新的動態(tài),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四)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機制是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舉措,可以全面、客觀地評估教學過程的優(yōu)劣,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改進,進而實現(xiàn)教育目標。一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這一體系既包括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評價,也包括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考核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實踐、考試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評價,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同時也鼓勵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反饋和建議,并做出合理的評價。另一方面,考核評價過程應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確保課程考核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全面性和發(fā)展性,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以便學生和教師了解自己的學習和教學情況,并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教學策略。
四、結語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4]“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充滿了挑戰(zhàn)性,只有精準把握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方向和目標,著力突破當前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才能切實提升新時代“形勢與政策”的教學質量與水平,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圖偉業(yè)。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18-04-13)[2024-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