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被視為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它強調整合學科內容,打破傳統(tǒng)的小單元授課模式,將多個學習主題或模塊組合成一個長期的教學周期。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大單元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tǒng)化的知識框架,而且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細致的前期目標設定和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情境,比如分解單元主題、設計探究活動等,可以探討一種具體的高中語文教學實施策略。這個路徑旨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流程,最終目的是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實實在在地增強學科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語文 大單元教學 創(chuàng)新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40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著重指出,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目標、任務分配以及評估體系的設計都應緊密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情況。這意味著教學實踐需融入大單元的學習架構、富有沉浸感的情境設定以及包含深度學習任務的設計,這些都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旨在促進個性化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大單元教學策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它以關鍵能力提升為主線,圍繞大型主題或綜合任務構建教學框架。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剖析、整合創(chuàng)新,明確每個學習主題的目標。相比傳統(tǒng)的孤立篇章教學,大單元教學打破了界限,解決了知識點碎片化的問題,讓學生有機會在一個整體的學習環(huán)境中深化理解并應用知識。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探索適應大單元教學的新方法,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新《課標》要求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創(chuàng)新的意義
1.有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
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引入大單元教學理念,意味著教師需要從傳統(tǒng)的課件式教學轉向更為系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這涉及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性的分析和設計,而非孤立教授一個個知識點。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確保學生們接收到的知識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形成一個有條理的知識體系,促進他們形成長期記憶。這樣做旨在強化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在實際運用中靈活調動所學知識的能力。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整合性學習,這種任務不僅促使學生把孤立的知識點相互關聯(lián),形成知識網(wǎng)絡,而且有助于他們從宏觀層面理解學習材料。這樣的教學策略鼓勵了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每個完成的任務都成為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一個重要步驟。
2.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在新《課標》指引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面臨雙重任務:首先,他們需要深入解讀新《課標》,明確教學方向和目標;其次,他們必須細致剖析教材,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還要重構知識體系,精確把握每個知識點和單元的整體結構。這樣的教學轉變不僅是實踐的過程,更是自我成長的契機,它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技術,增強課堂組織和教學設計的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效能。
3.利于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研究表明,傳統(tǒng)的孤立教學,如單一課時或獨立課文的教學模式,往往限制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掌握和深層次思考,同時也阻礙了他們跨學科素養(yǎng)的成長。這種教學策略有待革新,以適應新的教育需求,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大單元教學模式注重整合教材內容,將關聯(lián)的知識點有機融合。通過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分析和探索,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并促進他們在實際應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
二、新《課標》要求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創(chuàng)新的問題
1.理念與實踐的距離
大單元教學理念提倡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融入教育,強調內容的整體性和學生的主體參與。然而,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課堂注重單一目標、明確內容和界限的教學組織形式形成了挑戰(zhàn)。盡管語文課程追求更廣泛、深入的整合,有利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但這可能導致課程內容的靈活性犧牲了部分具體性和確定性,對教師的實際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實施的復雜度。相較于之前的語文課程改革,新出臺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一體化上有了顯著的進步,但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似乎存在更大的鴻溝。盡管統(tǒng)一編訂的教材嘗試通過設定每個單元的學習焦點和任務來呼應整體設計理念,但它在為教師提供實施指導方面的具體內容還有待加強。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他們仍需要更多具體的教學策略和資源來真正落地課程理念。
2.學生缺乏語文素養(yǎng)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大單元教學造成了挑戰(zhàn)。雖然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扎實,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在閱讀廣度和深度上,學生們普遍閱讀范圍有限,閱讀量偏少,只有極少數(shù)人養(yǎng)成了閱讀經(jīng)典著作的習慣;在語文觀念上,他們往往對語文缺乏深入理解,對這門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在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學生往往局限于碎片化的積累,缺乏從整體提升素養(yǎng)的主動意識,以及將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相融合的能力。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單個知識點時遇到困難,這使得在大單元教學環(huán)境中建立有效的互動交流變得不易。嘗試先進行逐篇細致講解然后再轉向大單元教學,但這種策略可能會超出預設的教學時間安排。因此,找到一種既能確保每個個體理解又能整合全局的教學路徑是一大挑戰(zhàn)。
3.難以實施活動設計
大單元教學在當前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特別是在基于“學習任務群”的統(tǒng)編教材和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下,更是如此。它強調教師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將學習場景、內容、策略和資源有機融合。通過精心設計各種實踐活動,比如組織班級閱讀分享討論、制作短視頻、開展辯論比賽和戲劇表演等形式,教師能夠有效實施教學目標并激發(fā)學生的深度參與。盡管寄宿制學校在縣市級中學普遍存在,但學生因為查閱資料的機會受限和可用時間不多,使得許多教學活動難以全面展開,這對實施大單元教學模式構成了挑戰(zhàn)。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直接影響到大單元教學法的有效推行。
三、新《課標》要求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1.設計具有挑戰(zhàn)的單元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當學生們面臨棘手的任務或項目時,他們的內在動力會被激活,驅使他們主動去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體會到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提升對學習的興趣,轉化為更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在應對復雜的議題時,學生得以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通過深度思考和細致剖析,他們的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維得到了深化。此外,這類開放性的問題通常缺乏標準答案,促使學生發(fā)揮獨立思考,培養(yǎng)自我決策和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基于自身的認知和判斷形成獨特的觀點和對策。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一年級語文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教學中,其涵蓋了諸如《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及《百合花》這樣的篇章。為了提升學習效果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策劃一項具有深度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們深入挖掘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和主題內涵。這個過程不僅能點燃他們對語文的興趣,還同步促進了他們語言表達、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整體提升。
教師可以構思一個名為“歷史與現(xiàn)實的文學交匯”的項目式學習活動。讓學生們聚焦于指定的課文,如《沁園春·長沙》等,不僅要精讀文本,還要結合歷史資料去解讀其中蘊含的歷史變遷和作者的生活軌跡。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將文學作品與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對比,探討作品如何反映出時代的脈搏和社會風貌。學生需借助豐富的資源,如參考書籍、網(wǎng)絡信息和集體討論,逐步揭示作品背后的歷史淵源和作者的藝術追求。他們需要用寫作論文、多媒體演示或舉辦微型研討會等形式呈現(xiàn)對文學與現(xiàn)實互動的深刻見解。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促進了批判性思維和溝通技巧的發(fā)展。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朗讀競賽和模擬文學評論,讓孩子們沉浸式地感受作品的情感深度和藝術魅力。學生們在參與活動中,有機會以作者的角色身份闡述他們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和內心觸動;或者通過角色扮演,直接體驗并生動展現(xiàn)文學人物的情感糾葛和思想交流。這種學習方式既加深了他們對文學作品內涵的領悟,也促進了他們在情感理解和審美鑒賞能力方面的成長。通過實踐性的學習,學生的同情心和藝術感知力得到了實際鍛煉。在這個教育旅程中,教師扮演著核心引導者的角色。他們不僅負責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引導和協(xié)助,以解決學習道路上的挑戰(zhàn),并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同時,教師還致力于營造一個積極開放的課堂氛圍,支持學生勇于表達自我觀點和創(chuàng)新思維,接納并尊重同伴們的獨特見解。
2.使用思維導圖,明確單元教學思路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尤其在深入探究語文課程中的文學作品或抽象概念時,學生常常面臨信息量龐大的挑戰(zhàn)。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們能有條不紊地將紛繁的信息梳理成有序的結構,每個主題及其關聯(lián)內容都被安排在一個層次分明的體系內,這大大增強了理解和記憶的效果。這種方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還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展現(xiàn)出強大的檢索和運用能力。思維導圖不僅是知識的容器,更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的催化劑。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被迫進行內容的精細剖析,提煉出核心概念并強調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的過程實質上提升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為例,這個單元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節(jié)選)》三篇精美散文。為了優(yōu)化教學,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策略來清晰規(guī)劃教學路徑,它能幫助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涵,同時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教師鼓勵學生課前自學,對文章內容形成初步感知。接著,教師可以圍繞“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這一主線創(chuàng)建思維導圖,巧妙地串聯(lián)起三篇文章,凸顯它們共享的主題元素,同時又揭示各自的獨特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討論。在構建思維導圖時,核心主題定位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以此為中心,輻射出三個主要分支,分別對應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節(jié)選)》這三篇文章。針對《故都的秋》,地圖會細化到“清寂”“寧靜”“凄涼”等關鍵點,引導學生探討作者如何通過描繪秋季景色傳達內心情感和哲思。同樣,在《荷塘月色》部分,教師會讓學生圍繞“雅致”“含蓄”“柔美”等詞語,描繪荷塘場景并感受作者的情感流露。而《我與地壇(節(jié)選)》的分支則著重突出“地壇象征”和“母愛記憶”,讓學生通過作者的經(jīng)歷解讀他對生活和親情的獨特見解。在創(chuàng)建思維導圖時,教學過程中強調啟發(fā)式教育,教師支持學生們跳出文字表面,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性和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超越原文的具體敘述,融入個人的理解和情感體驗,例如,添加他們對文章情感色彩的直觀感受,或者對作者觀點的獨立見解和深度剖析。這種方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個性化解讀能力。在課程結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指導學生將思維導圖作為寫作實踐的橋梁。讓學生依據(jù)思維導圖的核心思想,挑選一兩個關鍵點作為出發(fā)點,進行深度探究和創(chuàng)作。這種結合實際應用的寫作練習,能夠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技巧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這種方式,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得以緊密結合。
3.開展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本內容
語文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采用協(xié)作式學習策略。首先,在理解單元主題的基礎上,設計一系列啟發(fā)性問題。然后,他們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探討。這種方法旨在超越傳統(tǒng)的淺層講解,通過集體智慧解析文本,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進而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授古代詩詞部分時,教師可以設定“探索詩歌之旅”的活動,按照時間線索串聯(lián)多首經(jīng)典詩詞,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理解。
以《詩經(jīng)·氓》和《孔雀東南飛》為例,教學初期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首先要求他們仔細研讀全文,標注重要的詞匯和句子結構。通過課堂討論和課后的筆記作業(yè),教師輔助他們練習拼讀和深入解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組織學生梳理故事線,提升他們對作品整體內容和主題的理解。這樣做旨在幫助學生形成扎實的文學基礎。在教學《詩經(jīng)·氓》和《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將其劃分為戀愛、婚姻階段以及沖突結局,分別對應兩者的主線。接著,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比較分析這兩部作品,識別它們的主題差異,例如主角命運的不同及悲劇根源。教師會引導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為什么劉蘭芝和‘氓’的命運會有如此差異?”然后,鼓勵他們創(chuàng)新思考,讓他們設想如果兩位主人公相遇,會引發(fā)怎樣的對話,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總結起來,大單元教學憑借其精心策劃的高階任務、借助思維導圖工具,以及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它強調構建連貫的知識體系,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周雪嬌《新課標視域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有效路徑》,《語文教學之友》2024年第2期。
[2] 劉巖《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天津教育》2024年第21期。
[3] 鐘寶陽《教育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全面素養(yǎng)——新課標視域下鄉(xiāng)村學校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天津教育》2024年第5期。
(牛紅梅,女,漢族,陜西洋縣人,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