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萬歷《重慶府志》纂修啟動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冬,由張文耀修、鄒廷彥纂,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春脫稿,雕版、刻印持續(xù)兩年,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正式成書,計86卷。今藏上海圖書館,存64卷,其4—25卷已佚。
關(guān)鍵詞:《重慶府志》;纂修;版本
重慶在先秦屬巴郡,治江州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稱渝州,宋崇寧元年(1102年)更名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重慶府,元因之。元末紅巾軍領(lǐng)袖明玉珍入川,以重慶為都城建立大夏政權(quán)。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滅大夏,底定全川,仍設(shè)重慶府,領(lǐng)合(今重慶市合川區(qū))、忠(今重慶市忠縣)、涪(今重慶市涪陵區(qū))3州,巴縣、江津、璧山、永川、榮昌、大足、銅梁、綦江、南川、長壽、黔江、酆都、墊江、武隆、彭水、安居(今重慶市銅梁區(qū)安居鎮(zhèn))、定遠(今四川省武勝縣)17縣。
一、萬歷《重慶府志》的纂修過程
明朝高度重視修志,早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即敕戶部尚書夏原吉纂修《天下郡縣志》,未成書。景泰七年(1456年)戶部尚書陳循奉命撰《寰宇通志》119卷;天順五年(1461年)吏部尚書李賢纂《大明一統(tǒng)志》90卷,率先推出兩部全國總志,為各省修志樹立了榜樣。十三布政司中,四川得風氣之先,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成《四川志》37卷,雖略晚于成化《山西通志》、弘治《八閩通志》,但比起來自文物之鄉(xiāng)的嘉靖《陜西通志》《河南通志》《山東通志》《浙江通志》《江西通志》來說,算是捷足先登了。此后四川又陸續(xù)修成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川總志》80卷、萬歷九年(1581年)《四川總志》34卷、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四川總志》27卷,成為全國方志領(lǐng)域未可輕忽的一方重鎮(zhèn)。
在此文化導向下,四川各地府縣修志蔚然成風。正德八年(1513年)付梓的《夔州府志》12卷,巍然崛起于三峽深處,“無微而不具載”[1],堪與正德元年(1506年)《姑蘇志》、正德七年(1512年)《松江府志》、正德八年(1513年)《常州府志》《漳州府志》、正德九年(1514年)《袁州府志》、正德十二年(1517年)《建昌府志》、正德十五年(1520年)《福州府志》比肩而毫無遜色。
雄踞上游的重慶府,更是方志文獻之名區(qū)。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為編纂曠世巨著《永樂大典》,朝廷征購天下圖書,貯存于左順門北廊,明英宗時移貯文淵閣東閣。少師、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等奉旨編寫書目,成《文淵閣書目》四卷,于正統(tǒng)六年六月二十六日(1441年7月14日)題奏進呈,其中舊志類“往”字號第一廚藏有《重慶府圖志》2冊、《重慶郡志》1冊、《重慶郡志》7冊。[2]又《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二、卷八千八百四十三、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引了《重慶郡志》3條,惜均亡佚,且無法確認這些“郡志”是何時纂修的。
目前可以確知明憲宗成化間巴縣籍翰林院侍讀學士江朝宗修成的《重慶府志》,是傳世最早的重慶府志,現(xiàn)殘存長壽、南川、綦江、江津、永川5卷,已難窺全豹,珍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然而,該書“宋元以前不無罜漏,而文物一志,更有差訛,且其帙成魯成虎,強半不可讀”[3],“往跡掛一漏萬,且魯魚亥豕,累牘盈篇”[4]。有鑒于此,重慶官方?jīng)Q定啟動新一輪修志工作。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冬,“播州之役”剛剛結(jié)束,取得平叛勝利的重慶城,又恢復了太平盛世的祥和。知府傅光宅召集本地縉紳、士夫開會,正式提出了“修舉時務(wù)”。與會諸公力推巴縣籍進士、原戶科都給事中鄒廷彥擔綱,但他深感責任重大,任務(wù)艱巨,沒有應(yīng)承。第二天,傅光宅帶著公函、禮物,偕府同知孫敏政、通判蕭時鳴、推官梅友月等主要官員,親自趕到巴縣鄒府,囑以修志大事,鄒仍以“不敏”謝絕。雖然不是三顧茅廬,但長官枉駕造訪,殷殷囑托,也使鄒廷彥深受感動,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心油然而生?!八技o乘之淪亡,瞻典刑之在望”,他不再推辭,在“無縻公廩,無拘歲月”的前提下,決定“與同社二三子共搜羅,俟鴻裁,成一家言”,將修志任務(wù)承攬下來。
鄒廷彥與府學生員舒德裕、甘上鯤、劉有諫、蹇宗伊、劉世澤及巴縣儒學生員羅大宇等人一道,廣求典故,伏案校藝。文獻來源主要是明朝官私載紀、前代“二十一史”、百家類書及稗官野乘,全部薈萃于府治西山治平寺(今重慶市渝中區(qū)羅漢寺),“字比句櫛”,地毯式地檢索巴渝相關(guān)史事,兩個月就完成所有資料收集工作。時值歲末,諸生各回州縣,歡度元日。鄒廷彥則攜書笥歸家,置于密室,開年后反復斟酌,“鉤求綜覽”,與舒德裕等共相參訂,暑來寒往,未嘗稍息,歷時兩年草成初稿,“乃可抵掌而譚郡事”。
此過程中,四川總督王象乾、巡按四川監(jiān)察御史李時華、四川右布政使周嘉謨分別表示關(guān)注,“無不雅意詢及”。繼任重慶知府彭自新、府同知兼管綦江縣事周作樂,隨時光顧志局,解決實際問題。
經(jīng)全體纂修人員艱苦努力,至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春,《重慶府志》正式脫稿殺青。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鄒廷彥撰小引一篇,對府志從醞釀到成書過程、志局所有人員4年來的辛勤付出作了全面總結(jié)。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仲春二月,李時華熱情洋溢贈序一章,高度評價《重慶府志》的卓越成就,披露本書編纂過程中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細節(jié),成為后人研究萬歷《重慶府志》成書過程的重要資料。著名音韻學家袁子讓以筆酣墨暢、鐵畫銀鉤的隸書書寫,更使此序兼具歷史文獻價值和書法美學價值。李序本身極古奧,袁書又好用異體字,多達46字,書體講求蠶頭燕尾,起筆凝重,結(jié)筆輕速。絕大多數(shù)字寫法規(guī)范,但也有不少字吸取了篆書結(jié)構(gòu),并按書法審美習慣增減筆畫,如“人”字、“文”字、“今”字捺筆加三撇“彡”,“中”字豎筆上下各加兩橫,“虎”字下部“幾”頭加一撇“丿”,“非”字筆畫作行楷化處理,“仛”字將篆書筆畫隸化,“方”字混用隸書、篆書寫法,使之間架圓潤,構(gòu)字更加美觀。凡隸變的點、提、捺、折,或混同篆書的篆隸曲線,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使之成為明代書法史上難得的精品。其后雕版、印刷、裝幀工作又持續(xù)兩年,86卷的鴻篇巨制終于橫空出世。如果僅以卷帙規(guī)模而言,萬歷《重慶府志》超過了明代3部四川省《總志》。
二、萬歷《重慶府志》的版本流傳
本書修成時,正值晚明多事之秋。明神宗長期惰政,大臣黨爭激烈,“梃擊”“移宮”“紅丸”三案,更攪得朝政烏煙瘴氣。迨及明末,宦官專權(quán),農(nóng)民起義遍地烽火,滿洲連年入侵,內(nèi)憂外患,直接把明朝引向滅亡。清初幾十年戰(zhàn)亂,社會殘破,西南尤甚。所以萬歷《重慶府志》雖然刊刻,但是流傳并不廣,甚至不如殘本成化府志知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重慶府志》時,撰寫序跋的時賢名流,無論知府王夢庚,還是署巴縣知縣葉朝采,都只知成化江志而不知萬歷鄒志,甚至妄言“自有明江志后,迄今三百年無人焉起而肩之,是果皆一行作吏,此事遂廢哉”[5]。該書《藝文志》著錄鄉(xiāng)邦文獻,也僅錄成化江志:“《重慶郡志》,無卷數(shù),明江朝宗撰”[6],而只字未提鄒志,說明237年之后時過境遷,人們對萬歷《重慶府志》已是聞所未聞。
這種“盲區(qū)”一直延續(xù)至當代。方志學大家朱士嘉先生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于1931年10月編著《中國地方志備征目》,僅著錄道光《重慶府志》,既無成化江志亦無萬歷鄒志。1935年6月先生又據(jù)41家圖書館館藏編成《中國地方志綜錄》,著錄方志5832種、93237卷。該書后分別于1958年1月由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1月由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多次增訂再版,著錄方志7413種、109143卷,但仍無上述二志。二書首見于文獻著錄,乃出自1986年1月出版的《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
〔成化〕重慶府志,(明)江朝宗纂修,明成化間刻本。北京〔指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以下“上?!薄八拇ā鳖愅啤!?。
〔萬歷〕重慶府志八十六卷,(明)張文耀修,鄒廷彥纂,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刻本。上海(缺卷4—25)、四川(膠卷)。[7]
這是學術(shù)史上第一次同時著錄兩部《重慶府志》,也是方志學界石破天驚的大發(fā)現(xiàn)。
5個月后,有學者撰文簡介如下:“明萬歷年間,復新修《重慶府志》八十六卷。張文耀修,鄒廷彥纂……此書今亦無全本,僅見上海圖書館收藏一部殘本,存六十四卷(卷一至三、二十六至八十六)?!盵8]寥寥數(shù)十字,使學界對萬歷《重慶府志》有了最初步的了解。雖然沉睡了300多年,終于撥開歷史迷霧,重見天日,重慶幸甚!學術(shù)幸甚!晚出的《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四川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諸書均有著錄。
據(jù)透露,四川省圖書館藏膠卷已經(jīng)遺失。上海圖書館善本部珍藏的萬歷《重慶府志》為海內(nèi)外孤本,分裝為23冊。上述各書都指認現(xiàn)存64卷,即1—3卷、26—86卷。細檢全書,可以發(fā)現(xiàn)“卷之六十八”之后另有大宗“卷之又六十八”,絕不是簡單的編序重復。兩卷均屬《藝文志》,但詩體不同,編者不同。卷六十八輯錄七言律詩,與卷六十七五言律詩各是獨立的一卷,署名“巴人鄒廷彥輯,舒德裕訂,劉有諫同訂”。而“卷之又六十八”輯錄五言排律、七言古風詩,署名“巴人鄒廷彥輯,舒德裕訂,羅大宇同訂”,顯然不是卷六十八的附錄,也是類目特定的獨立分卷。因此,萬歷《重慶府志》實存65卷。
2011年9月,上海圖書館將館藏方志編為《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240冊,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其中第209—213冊為萬歷《重慶府志》。這是本書第一次公開亮相,學人得睹其廬山真面目。2020年12月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輯《重慶歷代方志集成》100冊,仍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萬歷《重慶府志》編在第1—2冊。筆者有幸承擔“重慶歷代優(yōu)秀方志點?!毕盗泄こ讨弧度f歷重慶府志校注》工作,即以《重慶歷代方志集成》影印本為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影印本為校本,懇請學界同仁不吝指正。
注釋:
[1](明)吳潛、傅汝舟:正德《夔州府志》卷首馬廷用《夔州府志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頁。
[2]參見(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四《舊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5冊,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頁。
[3][4](明)張文耀、鄒廷彥:萬歷《重慶府志》卷首李時華《重慶府志序》、鄒廷彥《重慶府志引》,《重慶歷代方志集成》第1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版,第200頁,第221頁。
[5](清)王夢庚、寇宗:道光《重慶府志》卷首葉朝采《重慶府志后敘》,《重慶歷代方志集成》第2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版,第488頁。
[6](清)王夢庚、寇宗:道光《重慶府志》卷九《藝文志》,《重慶歷代方志集成》第3冊,第325頁。
[7]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41頁。
[8]何金文:《四川方志考》,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圖書館學會1985年版,第93頁。
作者:重慶三峽學院文學院教授
重慶市地方志專家?guī)熳稍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