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并不意味著終結(jié)和不幸福,人生是曠野,下半場依然精彩。
成功與幸福的區(qū)別
沒有人不期待老年的幸福。人們心中描繪的老年幸福生活因人而異,但有的人會在“成功”與“幸?!敝g畫上等號。
“自從人們將成功視作幸福,將不成功視作不幸以來,就不能理解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了?!薄度松摴P記》中,在論述成功和幸福時,日本近代哲學家三木清進行了發(fā)人深省的論述。
人們眼里的成功,向來都是“直線型向上”的,可幸福本來“就不是什么進步”。而且,幸福是“每個人獨特的東西”,成功則是“一般性的”“可量化的東西”。
一般性數(shù)量上的成功,都可以被模仿、可以被追隨者復制。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一本書大賣,那么跟它標題相似的書就會相繼問世。因此成功很容易遭人忌妒,忌妒他人的人通常又會“把幸福等同于成功”。
然而,對每一個人來說,真正的幸福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模仿不來?!澳莻€人看起來好幸福,好羨慕哇”—人們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別人的幸福,而是別人的成功。
三木清說過,成功與“過程”相關(guān),幸福與“存在”相連。千帆過盡,抵達終點才算是成功。人們可以“變成”成功人士,卻無法“變成”幸福的人。有人說,“我想變得幸?!薄跋M隳茏兊眯腋!保獠恢?,生活在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這與成功無關(guān),人活著本身“就是”幸福的了。
《人生論筆記》中關(guān)于幸福有這樣一句話:
幸福即人格。任何時候,都可以像脫去外套一樣心無掛礙地拋開其他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然而,真正的幸福,是不會也不可能被拋棄的。他的幸福如他的生命一般,已經(jīng)和他融為了一體。
人可以拋開虛假的幸福,但真正的幸福無法被拋棄。三木清擲地有聲地說道:“對于一直像武器一樣戰(zhàn)斗的人來說,唯有倒下才是幸福?!?/p>
活著本身就是對他人的貢獻
我曾回高中母校做過演講,主題是《怎樣充分激發(fā)自我才能,如何過好今后的人生》。其中我講到,人不應該只在圖謀利益時才使用自己的才能。
人無法獨自生存。人活在與他人的聯(lián)系之中,生命中的喜悅和幸福都只能從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之中獲取。無論一個人多么有才華,如若這種才華不能在人際關(guān)系中幫助他人,那這個人就無法獲得生命的喜悅。也就是說,真正的幸福是“對他人有所貢獻”。
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指出,只有在相信自己有價值的時候,人們才有勇氣去構(gòu)建人際關(guān)系。他還曾說:“只有我的行為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時,我才覺得自己有價值?!?/p>
如果他人因為自己做了某件事來和自己說“謝謝”“你幫了我大忙了”,無論是誰都會感到高興。退休之后,很多人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是因為不確定自己的行為對共同體來說是否有益,或者自己沒有立志要做對共同體有益的事情。
一些人為了要接受他人的感激而行動,然后把他人的感激當作自己的成就,其實他們在乎的只是自己。不管是否會受到感激與好評,我們都應該積極思考自己能作什么樣的貢獻,怎樣做才能對他人、對共同體有所幫助。
當然,阿德勒的原話雖然是“當行為是有益的時候”,但在這里沒有必要局限在行為上?;钪?,本身就是對他人的一種貢獻。
“成熟”的三個條件
第一,自己認可自身的價值。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存在價值與他人的評價無關(guān),首先自己要認可,相信自己有價值。簡而言之,就是無須尋求他人的評價或認可。
如果期待父母能和自己說“謝謝”,期待周圍人能贊揚自己“太辛苦啦”“你可真孝順父母呀”,那么照顧父母這件事就會變成一種痛苦。當沒有獲得自己預期的評價,他人也沒有表現(xiàn)出認可之意,我們就會心生不滿,“我明明都這么努力了!”然后會把攻擊的矛頭對準父母和身邊人,最終導致關(guān)系的惡化。
第二,對于那些必須要自己決定的事情,就一定要自己決定。
上小學時,有一天朋友打電話來,問我去不去他家玩。我想著必須要得到母親的允許,所以就問她。母親說:“這種小事兒,你自己決定。”我至今都還記得,當時我有多驚訝。
的確,去不去朋友家玩是我自己的事,并不是母親的。這件事我必須自己作出決定,并且獨自承擔責任。
所謂自己的課題自己決定,就意味著我們能做到尊重對方,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這件事至關(guān)重要。
希望父母符合我們的理想,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具備成熟的第三個必要條件—擺脫自我中心性。
所有人都是社會共同體的一部分,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處于這個共同體的中心位置。“我”并不需要為滿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而生活,“他人”也并不是為滿足“我”的期盼和心愿而活著的。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共同體,然而,他們又都不是這個共同體的中心。照顧對方的關(guān)鍵就在于,在相處的時候,對這一點心中有數(shù),并做到自覺遵循。如果違背了對方的理想和期待,導致雙方都感受到無謂的挫敗感,那么,照顧這件事遲早會變得難以為繼。
如何活好當下
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柏拉圖記錄了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人們畏懼死亡,是因為人們非常清楚自己不了解死亡。”
無論如何思考,也無法得知,那就只好接受讓人不明所以的死亡本身了。沒必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沒必要為此事憂心苦惱。這絕不是享樂主義,而是一種立足當下、活好當下的解決方案,而且既聰明又現(xiàn)實。
無論死亡究竟如何,我們都不應因此而改變眼下的生活方式。消極地認為“反正人死了就什么都沒了”,并不是件好事,但也不能迷信死后的因果報應。人活著時,就應該著眼于現(xiàn)在來思考。
如果日日盤算著死亡何時到來,就無法活好當下。這其實就是假借思考死亡問題之名來逃離現(xiàn)實或轉(zhuǎn)移話題。
三木清說,要想過好這一生,最好的辦法不是因為恐懼而選擇不聞不問,也不要因為死亡而困住心靈,而是感受到“死亡的平靜”。只考慮將來,導致浪費了當下無數(shù)的可能性和幸福,這何其可惜!
追溯作家或畫家的人生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直到老年還在精力充沛地創(chuàng)作,他們的絕筆之作往往都是杰作或其代表作之一。哲學家也是如此,據(jù)說活到八十歲的柏拉圖就是在寫作中逝世的。
為了在遭遇衰老和疾病、死亡近在咫尺時,也能保持平心靜氣,我們應珍惜眼前的幸福,好好走過人生的每一段路。
三木清認為,幸福是“質(zhì)”的,是獨創(chuàng)的;與此相對,成功是“量”的,是一般化的。給可量化的成功帶來阻力的是衰老、疾病以及死亡,這些阻力可能會讓我們與成功和希望失之交臂,可能會背叛我們,但幸福和希望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
摘自現(xiàn)代出版社《老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