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學科主題學習能通過促進多學科深度有機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針對現(xiàn)階段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存在的主題空洞化、內容拼盤化、問題抽象化、學習知識化、評價單一化的弊端,本文提出數智素養(yǎng)導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五化”設計,即:主題生活化、內容結構化、問題情境化、學習實踐化、評價循證化。實踐證明“五化”設計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真實生活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因材施教的新課標要求。
【關鍵詞】數智素養(yǎng);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習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5)01-079-03
隨著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推動了職業(yè)結構和人才知識技能結構的改變,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印發(fā)的《2024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yǎng)與技能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培育高水平復合型數字人才,包括全面提升師生數字素養(yǎng)與技能。因此,數智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能夠適應數字時代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本身就具有跨學科的特性,不能依托于單一學科來培養(yǎng),也不能僅僅依靠靜態(tài)知識來習得, 而必須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來培養(yǎng)。[1]而跨學科主題學習“既能保證分科課程系統(tǒng)、深刻,又能自覺融合多學科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整體育人的重要途徑”[2]?!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指出,課程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特別是“課程方案”明確要求每學科至少10%的課時應用于跨學科主題學習,更加強調了其當前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高質量地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面臨的難點,也是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所在。針對現(xiàn)階段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存在的主題空洞化、內容拼盤化、問題抽象化、學習知識化、評價單一化的弊端,筆者結合多年相關教學經驗,提出數智素養(yǎng)導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五化”設計。
從主題空洞化走向主題生活化
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首先要選擇學習主題。在選擇主題時,教師常常過于關注主題是否有意義,導致主題意義空洞,脫離學生生活。那些有意義的主題并非十分契合學生的興趣,致使學生缺乏發(fā)自內心的學習熱情,被動地去學習,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
跨學科主題學習主要通過關注不同課程形態(tài)的課程特點和課程內涵,圍繞一個主題,依托學科知識鏈接兒童生活世界,以“整合”的方式,把國家課程、生活世界、師生、學習時空、學習技術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統(tǒng)合起來,實現(xiàn)學科內部、學科之間的整合,學科內容與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整合,以及學科知識與兒童情感、實踐的整合[3]。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生活化,指的是主題要來自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同時,選擇的主題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有一所百年老校,環(huán)境生態(tài)盎然,吸引眾多流浪貓咪,被學生們親切稱為“校貓”。隨著冬季臨近,校貓們居無定所,學生們深感痛心。于是,學生們向老師求助,希望為貓咪建造一個溫暖的家。教師們設計了全校學生參與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愛匯樂群,‘喵’(妙)不可言”。生活化的主題,引發(fā)了學生們對流浪動物現(xiàn)狀及社會狀況進行思考和關注,開展系列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合作意識和勞動技能,激發(fā)了學生對動物的關愛。
從內容拼盤化走向內容結構化
與傳統(tǒng)的分科學習不同,跨學科主題學習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需要學科內知識的整合,還需要學科間知識與方法的“聯(lián)結”。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不少學校出現(xiàn)了學習內容拼盤化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學習內容隨意拼湊,學科內容之間缺乏實質性融合,不同學科之間并未建立實質性的聯(lián)系??鐚W科主題教學時常淪為多個學科教師在教室內進行的“拼盤式”傳授,課堂看似熱鬧非凡,卻缺失有深度、有趣味的問題,學生的探究實際上是“假探究”,課程主題、活動設計與學科教學并無二樣,導致跨學科主題教學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4]。
跨學科主題學習涉及多個學科知識,而知識內容是組織的核心,需要將這些知識內容結構化??鐚W科主題學習的內容結構化,就是圍繞主題任務的完成,將有意義、有聯(lián)系的相關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重組,形成結構化的知識。學生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能夠學會將情境中的新問題、新知識與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內在聯(lián)系,在舉一反三中促進知識塊融合并形成跨學科思維,提升跨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完善問題解決的方法與策略,不斷形成自己完整、系統(tǒng)的思維框架[5]。
內容結構化,作為課程內容的學習經驗及其結構化,不僅涉及學什么內容(學科知識),還涉及怎樣學(學習方式)、為什么學(學業(yè)要求)。結構化,并不止于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還包括將學生及其活動納入課程結構之中,使靜態(tài)的內容能夠“動起來、活起來”[6]?;趯W科之間邏輯關聯(lián)或基于現(xiàn)實問題設計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將問題解決線、知識邏輯線、學生發(fā)展線緊密地結合起來,既保證了教學活動的情境性,又提升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深度與廣度[7]。例如,圍繞“自然與科學”這個主題,我校開發(fā)了“自然與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群,包含“海洋”“汽車”“燈籠古樹”“風箏”“護城河”等內容,通過一個個學習主題,融合了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科學、美術等多學科的知識、思想與方法,實現(xiàn)了學習內容的結構化。
從問題抽象化走向問題情境化
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教師常常會圍繞學習目標的達成,根據學習內容,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鐚W科主題學習重視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設計驅動性問題的時候,應注重問題情境的營造。問題情境化,就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一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情境。
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教師要圍繞學習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力的真實問題情境,學生在這個真實的情境中,十分自然地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厘清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方案、研究探索,直至解決問題。從而實現(xiàn)學以致用、用以致學,建構新的知識和經驗,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8]。
例如,“英語購物趣體驗”跨學科主題學習,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在中文的語境下,學生在生活中很難有真正的英語購物體驗。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結合學校每學期開展的“和樂超市”購物活動,專門開設了英語超市,開展一次英語購物活動。圍繞驅動性問題“如何用英語購物”?學生在英語課“Book5:Unit8 At the fruit shop”學習詢問水果等物品價格。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驅力被激發(fā),積極運用英語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從學習知識化走向學習實踐化
由于受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影響,不少教師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存在著重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知識的實踐運用。這樣一來,雖然開展的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習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實質上來看,仍然是一種接受性或簡單參與式學習。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難以提升。
跨學科主題學習重視知識的運用。跨學科主題學習必然通過實踐的方式展開,秉持知行合一、學用合一的理念,聚焦現(xiàn)實生活中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將學到的方法和技能運用到問題解決中,在探究、交流、互動的積極氛圍中實現(xiàn)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9]。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驅動性任務,將主要任務分解成一系列的小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驅動學生不斷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實踐探索,最終完成任務,解決問題。
例如,“草木染”這一跨學科主題學習,其主要任務是“用草木染的方法制作一件服飾作品”。教師先用精美的草木染服飾吸引學生們的目光,激發(fā)學生學習草木染的興趣,設計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生們了解和學習草木染技藝,在手工和藝術融合里感受草木染的魅力,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草木染工藝品。學習通過葉子和花朵的不同形態(tài)來設計圖案;學習在色彩上進行冷暖色、對比色、互補色的搭配;學習解決在敲拓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植物形體模糊不清或者植物染料溢出不成形的情況。在這些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有獨立的學習活動,還有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綜合運用了不同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實現(xiàn)知識的再生、素養(yǎng)的生成。
從評價單一化走向評價循證化
不少學校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因對跨學科主題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缺少相應的培訓與指導,還是用傳統(tǒng)的學科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學生,評價比較單一化。然而,跨學科主題學習指向解決生活中真實的復雜問題,跨學科主題學習評價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有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等。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評價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評價、家長評價等更加多元的評價方式,利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手段,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科學評價,多采用形成性評價與表現(xiàn)性評價,讓評價的過程和結果被學生看見。
評價循證化是以學生為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攝像頭、麥克風等設備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數據,應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構建評價模型,實現(xiàn)基于數據的對學習過程的全面、客觀評價。例如,跨學科課“家鄉(xiāng)美食進校園”從“破解食譜秘密、創(chuàng)編午餐食譜、推介自創(chuàng)食譜、培養(yǎng)珍惜之情”四個方面展開教學。在評價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音視頻信息的智能化以及基于邊緣AI分析計算能力,對課堂中的教學過程、師生行為、教學動態(tài)、語音采集等教學數據進行人工智能采集,借助教學行為(S-T)分析、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習金字塔等分析模型,對課堂師生互動情況、教師課堂問題設計、學生應答情況等方面進行采集分析,反映出課堂師生交流互動的情況,從而實現(xiàn)對學習過程的精準評價。
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真實問題解決,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等方面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隨著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將與技術融合,個性化學習和互動學習將變得更加方便,為學生提供更全面、更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體驗,更好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挑戰(zhàn)。
注:本文系2024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專題研究項目“數字化學習背景下的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研究”和2023年廣東省強師工程課題“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YQJK13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孟璨.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何為與可為[J]. 基礎教育課程,2022(11): 4-9.
郭華,等.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什么?怎么做?[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23(8).
王樹宏,王銳. 指向兒童完整生活: 基于國家課程的跨學科教學實踐[J]. 中國教育學刊,2022(9): 93-97.
任學寶. 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困境與突破[J]. 內蒙古教育,2023(9): 24-34.
伍紅林,田莉莉. 跨學科主題學習:溯源、內涵與實施建議[J]. 全球教育展望,2023,52(3): 35-47.
郭華. 落實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突顯學生主體地位: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07-115.
鄭紅娜. 什么樣的課程內容結構最具教育價值:兼論新課標“課程內容結構化”的育人邏輯[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0(6): 124-132.
[9] 吳明平,臧玲,周玲,等. 學用合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困境突破與實現(xiàn)路徑[J].基礎教育課程,2023(13):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