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們宣告身體發(fā)育、智能發(fā)展、人格完善的重要時期,每個父親或母親都需要生出一種能力——有意識地逐步撤退、自我回歸——以匹配孩子生理、心理、人格、思想、認知等突然到來的發(fā)育高潮。
覺醒這件事沒人會提前打招呼,總是在你舊有的慣性中突然爆發(fā)式地來臨,成為一種讓你措手不及的意外。
當父母意識到了卻不愿意撤退,當孩子宣告過了卻無法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好好的青春就演變成了憤怒的“叛逆”。這“叛逆”的定義,是你以自己為立場的感受,孩子不再崇拜你、認同你的時候,你備受打擊。因為失落而恐懼,因為恐懼而憤怒——憤怒這個情緒從來都是第二性的,只要你問一個生氣的人為什么生氣,他一定可以回答出生氣的原因,但那個原因常常也只是另外一種情緒;而你恰恰又把這種混沌的情緒帶來的感受當成了想法,并且添油加醋地讓自己信以為真,然后非常委屈地說自己“真是越想越生氣”;進而你又把那個根本沒有證據(jù)可以證明的想法當成了事實,以為自己邏輯清晰、因果分明、有理有據(jù)。父母就這樣在憤怒中給孩子判了“叛逆”的罪,甚至還要添加“不孝”的標簽以示懲罰,一錘定音,不允許反駁,因為在那個正在憤怒的你的心里,孩子的發(fā)言全都是狡辯。
是的,“叛逆”只是你的感受,其中夾雜著太多你未意識到的信念帶來的恐懼。歸根究底,你恐懼的是地位被撼動。這個地位不是父親或母親,而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強大。
我們會在孩子10歲到20歲這個階段逐漸完成這樣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家庭變革,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在各種摩擦與碰撞中,緩慢地歸于平靜。
帶來和解的并不是青春,也不是時間,而是我們和孩子都習得了重塑關系的能力,彼此都學會了回到愛的初心,重新理解那些曾經以為了如指掌的方方面面,重新覺察一種熟悉的陌生感——父母需要重新面對一個全新的擁有獨立思維的大孩子;孩子需要重新面對一個曾經崇拜,如今卻無法跟上自己發(fā)育速度的、有些機能已經滯后的父親或母親。
羅素在《哲學簡史》中總結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時說:“沖突是使得世界保持生機的原動力?!庇H子沖突的背后恰恰醞釀著這樣的動機與生機,只是我們往往會鎖定沖突這種顯而易見的表達本身,忘記去探求其背后的生機——矛盾、對立、疏離、決裂,甚至訣別,都是孩子轟轟烈烈的青春??墒怯卸嗌俑改改軌蛞庾R到這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立呢?
青春期,對每個正在經歷的孩子來說,不是叛逆,而是恐懼。
我的兒子在讀初中,正值青春期,他跟我分享了很多他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發(fā)聲低沉沙啞,可能不是因為感冒還在延續(xù),而是變聲期來了。同學們也提醒他可以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喉結有沒有變大?;丶液笏谝粫r間抱著我,說的話卻是:“媽媽,我不想變聲,我喜歡我原來的聲音。其實我在初三到高一的過渡期變聲就可以了?!?/p>
第二天早上,他重復了頭一天晚上對我說的話,他說:“如果有一種藥水,喝下就能變成壯男,還有另一種藥水,喝下就能恢復到發(fā)育之前,那該多好啊,我就可以‘來去自如’了?!蔽覇査骸笆鞘裁醋屇慵认氚l(fā)育又害怕發(fā)育呢?”
他看看我,說:“我還是很享受每天被媽媽抱抱親親的感覺的。是不是我長大了,您就沒法這么做了,就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照顧我了?我要是已經很高大了,可能您想把我抱起來、舉起來也做不到了吧!我想賴著您,可以一直賴在您身上的那種??墒强吹接械哪猩呀洶l(fā)育了,很強壯,我也有些羨慕他們。我不是不想長大變強壯,只是不想這么早變強壯,我想再等等?!?/p>
想再等等,等什么呢?
每個面臨長大的孩子都會有些糾結。其實,那個面臨“長大”的“孩子”,也包括我們自己。蘇格拉底曾說:“孩子在成人的眼里是幼稚的,成人在上帝的眼里也是幼稚的?!蔽蚁耄K格拉底在說這句話時所用的“上帝”,可以看作一種指代,指代所有那些思維更高階的存在,用以告誡我們,不要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沾沾自喜。
(落花雨摘自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成長型父母:陪孩子一起幸福長大》一書,大冰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