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人工智能)的興起,各大高校紛紛開設了AI課:教室大屏幕上,宛如雙胞胎的兩位教授同時向同學們打招呼,其中一位是真教授,另一位則是“數(shù)字人”;深夜的宿舍里,為作業(yè)煩惱的同學召喚出“虛擬助教”,簡單提出幾個問題后就得到了詳細而專業(yè)的回答……這些畫面不再是科幻電影里的片段。既知人文,又知數(shù)理,AI課帶給同學們的震撼不止一點點。
“今天我請來了一位神秘嘉賓。”說完這句話,大屏幕上的教授身邊立刻出現(xiàn)了一位一模一樣的“教授”。有趣的是,這位猶如復制粘貼出來的“教授”,從頭到腳是逐漸顯現(xiàn)的。屏幕里的兩位教授一起向教室里的同學們打招呼,他們的長相、語氣、神態(tài)如出一轍,頓時引發(fā)臺下“哇”聲一片。與此同時,真正的教授本尊站在講臺上,向同學們發(fā)問:“大家看完視頻,試著分辨一下,哪一部分是真實的我,哪一部分不是。”
在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黃萱菁教授主講的“走近人工智能”第一堂課的現(xiàn)場,屏幕里的兩位“黃教授”,讓同學們大呼神奇。
“我們重建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形象。”當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錢振興教授說出這句話時,他身后的PPT課件同步展示了一個頭戴冠冕的古人的三維圖像,同學們紛紛瞪大了眼睛。
在這門名為“AI考古”的課上,錢教授展示了用AI重建古人形象的原理與方法,讓同學們一口氣看完AI重建宇文邕的過程:首先通過三維數(shù)據(jù)采集、三維激光掃描等手段,復原出三維顱面,然后用音頻驅動圖像人臉動畫,就能讓這張?zhí)摂M的人臉動起來。短短幾分鐘,同學們就看到了宇文邕由幾根線條變成三維動畫的全過程。
所有同學都被這波操作“硬控”了。在一般人對考古還抱著“灰頭土臉”“坐冷板凳”的刻板印象時,復旦大學的考古研究已經(jīng)步入“next level”。
怎么做能讓4000余名新生同時聽一位老師上課?天津大學告訴我們,用AI!在人工智能導論課上,人工智能學院的胡清華教授置身于一間有著360度大屏幕的全景教室里,4000余名新生則分散在兩個校區(qū)的30余間智慧教室里同時聽課。
在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全景屏幕的加持下,胡教授的形象以裸眼3D的形式展現(xiàn)在所有新生眼前,胡教授時不時還會用全景智能板書、全景VR和同學們互動。
“人工智能導論”每節(jié)課的時長三七開,在全校的直播教學結束后,還有半個小時用來“開小灶”。坐在不同教室里的同學會和本專業(yè)的智能導師一起,學習如何將自己的專業(yè)同AI結合起來。
AI現(xiàn)在不僅是課堂上的“頂流”,課下也成了“掌管作業(yè)的神”。在武漢大學,一門名叫“電氣工程基礎”的課程就把AI利用到了極致——不僅課上用AI為同學們繪制知識圖譜,課后還有“AI助教”為同學們解惑答疑,提供比便利店更貼心的“7×24小時”不間斷服務。
這門課的主講人是電氣與自動化學院的唐飛副教授。他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一旦離開課堂,就很難有機會和老師交流,遇到不懂的問題只能自己“單刷”,學習效率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飛開創(chuàng)性地使用了AI助教,不僅能夠在同學們有疑問的時候“隨傳隨到”,還能從歷年教學案例中調取資料,為學生提供全面、詳盡的解答。
在西南交通大學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上,教室里并沒有擺放常見的長條形課桌,而是有五六張圓桌,同學們和老師圍坐在圓桌旁,時而聽講,時而討論,讓這門跨學科的課程在物理意義上也打破了學科壁壘,實現(xiàn)交叉融合。
在教室里上完理論課程后,老師又把同學們帶到一間實驗室,在真實的場景中討論AI具體可以解決什么問題。顯然,這一部分課程對非相關專業(yè)的同學們來說超綱了。但沒關系,AI會出手。同學們只需掃描“AI學伴”的二維碼,就能得到詳盡的答案。要說還得是AI懂AI呢!
這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期末考試。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同學們可以高枕無憂,因為AI會取代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進行考核。如果想在這門課上拿到高分,學生可以借助AI高效地完成資料搜集、數(shù)據(jù)整理等初級工作,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chuàng)意構思上,然后驚艷所有人。
(潘光賢摘自《大學生》2024年第11期,本刊節(jié)選,老老老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