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良母教子,孟子不僅成為天下名儒,也成為教育家,繼承了孟母重視家教的傳統(tǒng)。孟子提出了四種教學方法:深造自得、盈科而進、教亦多術、專心致志。孟子的教育思想,來源于其家教,并擴大到對弟子的教育。
作為先秦時期繼孔子之后又一大教育家,孟子在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提出了“五教”,即《孟子·盡心上》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敝祆渥ⅲ骸皶r雨,及時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種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若孔子之于顏、曾是已。財,與材同。此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閔。達財,如孔子之于由、賜。就所問而答之,若孔、孟之于樊遲、萬章也。”“雨化”“成德”“達財”“答問”“私淑”分別指向潤化、培德、育才、釋疑、慕化五種教育形式。這些教育理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孟子的家教思想。
孟子深刻地認識到家庭于國家的重要:“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他提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悂碚J為,孟氏以《孟子》七篇為家訓是個大智慧。雖然初看起來,《孟子》似乎與家風家訓無關,這里面并沒有提供怎么解決姑嫂之間、婆媳之間問題的具體方案。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孟子》里面不少內容涉及了家庭教育、倫理關系,還論述了個人、家庭、國家之間的關系,比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等等。更重要的是,《孟子》一書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修身、齊家、為政之道,傳遞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和基本價值取向。后來的家訓,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家教思想雖然沒有構成完整的體系,但依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是強調家教的核心是培養(yǎng)親情。
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爬思彝リP系的五個方面即“五?!保瑥娬{了家教的核心是培養(yǎng)親情、友情和信任。良好的家教是家庭中的各種關系都應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特別是家庭成員要重視修身,曾子在《大學》中說“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家風純正的基礎,家風純正是國家治理的前提,國家治理又是天下太平的關鍵。孟子強調家教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重要作用,家風關系國風、
民風。
二是強調家教應以義為本、以正為上。
孟子認為家庭中的愛不應以利為先,而應以義為本,以正為上。這是《春秋》“教子以義”的家教觀念的體現(xiàn)。孟子特別強調義利之辨,《孟子》首章設置并展開的主題是義利之辨,把義作為最高原則,但也不因義而排斥利,盡量實現(xiàn)義利統(tǒng)一。因此,朱熹認為,“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陸九淵也提出:“學無淺深,首在辨義利?!泵献泳臼廊耍骸盀槿俗诱邞牙允缕涓浮瓚牙韵嘟?,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x利觀與道統(tǒng)論作為孟子思想的兩大核心理念,義利之辨也體現(xiàn)在孟子家教思想之中就不難理解了?,F(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義則居先,利則居長;敬其所長,恕其所短?!?/p>
三是重視居住環(huán)境對家教的影響。
受“孟母三遷”的影響和熏陶,孟子同樣認為居住環(huán)境對家教的影響至關重要。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孟子從范邑到齊國,遠遠地看見了齊王的兒子,頗有感慨地說:“居住環(huán)境改變人的氣質,奉養(yǎng)改變人的體質,所處的環(huán)境真是關系大極了!他和別人不都一樣是做兒子的嗎?”孟子進而感慨道:“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于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孟子·盡心上》)王子的住房、車馬、衣服多半與別人相同,但王子卻是那樣與眾不同,是因為居住環(huán)境使然;何況居住在“仁”這個天下最寬廣的住所中的人呢?魯國國君曾經(jīng)到宋國去,在宋國的垤澤城門下吆喝,守門人議論道:這個人不是我們的君主,為什么他的聲音像我們的國君呢?沒有別的原因,所居住的環(huán)境相似罷了。可見,環(huán)境成人這一家教觀念深刻在孟子的思想中。
四是強調家教應弘揚孝道。
此外,孟子還有一個爭議很久的家教觀念,即“易子而教”,出自《孟子·離婁上》:“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瘎t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p>
孟子道出了無數(shù)家長的一大家教難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當然希望他們行正道,但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長便會生氣,家長發(fā)怒,就可能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即父子相怨。父子相怨則關系交惡。因此,古人采取“易子而教”法。孟子進一步提出“父子之間不責善”的家教觀。
圍繞這一思想,千百年來爭議不息。
班固《白虎通·辟雍》認為:父親不能教子男女之事,因而需要易子而教。《顏氏家訓·教子》認為“《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這些觀點都是在替孟子解釋,不過,未必確切。男女之事僅僅只是家教中很少一部分,何必因這一點而易子而教?否則,如孟子自己幼年失怙這類人,又該當如何?這一解釋顯然過于牽強。詩書禮易中的某些思想,即使不合禮,父親也可以正確引導或者回避,何必因噎廢食?此外,晉代五經(jīng)博士孔晁注《逸周書·文政》中“九勝”第八條為“幼子移成”,孔晁注:“移成謂易子而教也。”孫奭釋,所謂“易子而教”者,如己之子與他人教,他人之子與己而教之,是易子而教也。閻若璩在《四書釋地又續(xù)》中論及“不教子”時說:“古人文字簡,須讀者會其意所指,如君子之不教子,子謂不肖子也。”如此這般都是替孟子
辯護。
而司馬光等人則質疑孟子此說,批評了“責善論”。如宋人余允文著《尊孟辨》反駁司馬光的觀點,認為“易子而教”也是教,如孔子對自己的孔鯉,只是在庭院中過問過他學詩學禮的事,說明孔鯉是跟著他人學習,而不是孔子親教。
現(xiàn)代也依然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龐樸先生所說:“所謂責善,是以仁義禮智來克制自己和要求對方。孟子認為,責善乃朋友之道,不可施諸至親之間;父子之間倘若互相責善,那將是最大的賊恩行為,勢必導致分離和不祥。這也就是說,以智為基礎的尊尊的理性的社會道德,是不可搬用于以仁為基礎的父子之間或家庭內部的;那兒需要的是親親的感情的人倫
道德。
另一種是涂可國所說:“社會上確實不乏因以正教子、父子互相責善而疏遠、隔膜的例子,但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孟子所說的‘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并不是普遍有效的。”他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以正教子并不必然導致“父子相夷”,執(zhí)子而教也不一定如孟子所擔憂的那樣會造成父子之間“責善而離”。
“易子而教”確實面臨一個涂可國所言的“合理性挑戰(zhàn)”??傮w看來,認同孟子“易子而教”的觀點認為,“父責子以善”是因為往往做父親的自己做不到“正”,可能導致父子情感上的疏離,甚至如同夷狄,而父子情感疏離是違背孝道倫理的。孟子提出 “易子而教”就是要超越家庭共同體在德育特別是 “責善式”德育方面的局限,讓家長成為各種德育資源的積極開發(fā)者、利用者,從而讓子女自身成為德育的主體。但是,認為“父子責善”會導致父子感情受傷害,影響到家教效果的觀點是不合理的。
子夏問孝時,孔子曾告之“色難”。人子為何難于愉色婉容以事親?朱熹解釋道:“人子胸中才有些不愛于親之意,便有不順氣象,此所以為愛親之色為難?!币虼耍吨杏埂费皂樣H,《孟子》言悅親。元儒吳澄曰:“悅親者,人人可能;順親者,學晞圣賢而后能也。悅者順之基,順者悅之極。孟子言悅以該順,蓋通乎上下而欲使人人可能也?!泵献诱J為父母犯錯時,子女只要保持“不怨”的態(tài)度,以感情為重,做到“悅親”可也。孟子自己提出休妻時,遭到母親的斥責,就是“責之以善”,但沒有因此傷害母子關系。
更何況,孟子主張深造自得的教育理念:“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社會德育資源無處不在,家庭共同體成員處在這個資源網(wǎng)絡之中,只要充分發(fā)揮自治性和能動性,有些不便于家教的知識與德行,也就可以通過這種自主性和能動性做到 “自得”,何必“易子而教”?一家之中,父子長時間同處一室,總不免有摩擦,牙齒和舌頭都有相碰的時候,不大可能父子不相見。
傳統(tǒng)認為“易子而教”的前提是“教者必以正”,就是教育者以身作則、建立典范,如趙岐注云:“教以正道?!保ā睹献幼⑹琛罚╇y道教育孩子要愛國愛人、勤奮刻苦,這種正道,子女會反感?即使父親做不到,會因此導致父子感情出現(xiàn)問題嗎?“易子而教”與“責子以善”本身構成一個矛盾。
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家庭作為德育共同體確實有局限。因此,在家教之外,尚需學校教育。沈約認為,“成童入學,易子而教”。所謂“易子而教”并非是指家教,應該是指學校教育。否則,如果將自己的兒子交給別人來進行家教,那應該不是“易子而教”,而是“易子而養(yǎng)”。這如同作為老師,不把自己的兒子放到自己所在任課班級一樣。正是因為父親親自擔任兒子的學校教育老師,因為父子太熟悉,兒子缺乏敬畏而影響教育效果,這就是孟子所謂“勢不行也”的原因所在,否則古人為何要請私塾先生?孔子也從不讓兒子跟隨他周游列國,與其弟子一起參加聽課,孟子同樣周游列國,授徒甚眾,也不讓兒子與弟子一起混學,這與倫理、情感、道義并無關系。學校教育正是補家教之缺,孟子“易子而教”的出發(fā)點即指此,更何況孟子并沒有指明從兒子幾歲開始“易子而教”,否則親子教育何從談起?操作起來極其困難。
相對于“易子而教”,還可以考察“孺子可教”這一觀念。
“孺子可教”出于秦末張良“圯橋三進履”的典故。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載:西漢名臣張良,年青時在下邳圯水橋上遇到一個穿著簡陋的老人。他徑直在張良面前將自己的一只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喂!快去幫我把鞋子撿起來?!睆埩己苌鷼?,看到老人年紀大,就忍住了,不僅去橋下將鞋子撿了回來,還恭敬地幫老人穿上。老人笑笑離開。張良驚訝地望著老人離去。老人多次考驗張良后,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睆埩家蚨玫嚼先说摹短ā罚瑢W有所成。
“孺子可教”這一觀念,意味著對受教育者是否是可造之材的重視。其反面當然是“不可教”。
“孺子不可教”這一觀念體現(xiàn)在《論語·為政篇》中??鬃拥牡茏釉子琛皶儗嫛?,引發(fā)孔子的不滿:“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朽木不可雕也”與“孺子不可教也”意思完全一致。有些人不具備受教育的資質,或者被認為心智尚未成熟。
在家教中,兒童作為被塑造的對象,其資質和心智當是家長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如明末清初經(jīng)學家張爾岐要求子弟“樸者力田,聰明者讀書”。那么,孔子等君子“不親教其子”、孟子所謂“易子而教”,很大一個可能就是對孩子的資質、心智或稟賦有所了解,根本沒有后世“望子成龍”之盼,事實上,孔子的兒子和孟子的兒子也確實是常人,不能和其弟子相比??鬃?、孟子也沒有強人所難。
總之,“君子不親教其子”或者“易子而教”的具體指向是學校教育,而非家教。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蜃咏涛乙哉?,夫子未出于正也?!瘎t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p>
譯文 公孫丑問:“君子不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為什么呢?”孟子答道:“因為情勢不行啊。教育一定要教正道,正道行不通,接著就會發(fā)怒。一旦發(fā)怒就會傷感情。‘您用正道教導我,您自己卻不按照正道做?!@樣就父子互相傷害。父子互相傷害,這樣就不好了。古代君子交換子女來教導,父子之間便能不因向善而互相責備。因為向善而互相隔膜,沒有比這更不好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