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嘮這期的話題前,讓我們先玩?zhèn)€互動小游戲:請通過以下發(fā)言猜測發(fā)言者各自的身份及身處場景。
A.家人們,這個甜品真的是巨巨巨巨好吃,我直接一整個暴風吸入。
B.我在這個重大項目中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線下會議場域,保障項目信息高效拉通對齊。
C.(他是)在無數比賽中君臨最高領獎臺的帝國的絕兇虎。
怎么樣,很簡單吧?A.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美食內容的博主。B.在大廠的打工人。C.日本的體育比賽解說(沒錯,這是道送分題)。
如果上述三個問題都能輕松秒答,那么恭喜你,不僅已經深諳語言通脹之道,甚至還具備了一秒還原本義的能力,在網絡世界里穿行應該游刃有余了。
通貨膨脹是個經濟學詞匯,指紙幣的發(fā)行量超過需要流通的數量,導致貨幣貶值。而在我們的日常表達里,這種通脹其實也已很常見。剛剛加上微信的合作方張口就是“親愛的”—我們熟嗎?價格比同類產品貴一倍就可以被標榜為行業(yè)中的“愛馬仕”—愛馬仕這么便宜嗎?再比如朋友圈叫私域、細節(jié)叫顆粒度……不論是大廠黑話還是網絡笑話,都要把一件十分簡單的事說成120分夸張才罷休。
其實早在1945年,老一輩社會學家就在《論語言的通貨膨脹》一文中研究過這種通脹。他認為,如同制幣與其背后的財富不匹配而產生的通脹,語言和語言背后的思想、感情的不匹配,就是語言的通脹。那為什么說著說著話就膨脹起來了呢?剛好,又有專家研究過了。1960年代,經濟信息學家馬爾沙克提出了語言經濟學的概念。他說,語言具有價值、效用、費用和收益等特性,具有商品屬性,是一種人力資本,也是一種公共產品。
所以,乍一看語言膨脹是為了博眼球,其實說到底,是求財啊。管合作伙伴叫親愛的是和氣生財,在街上逢人便叫帥哥美女是求八方來財。大廠黑話、營銷號主動做標題黨,無非也是希望從讓人多看一眼到讓人高看一眼,最終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價值最大化。
但也有另一種情況助長了語言的膨脹,就是網絡溝通時的情緒不可觀測性。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發(fā)現,在一個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形體、語音和語言發(fā)揮的作用分別是55%、38%和7%。也就是說,當你在表達時,怎么說比說了什么更重要。在主要通過文字溝通的網絡平臺上,人們無法借助肢體和語音傳達自己的信息,信息的傳遞就開始折損了。當你打了“哈哈”兩字,它雖然不像薛定諤的貓那樣被關在盒子里,依然會讓接收者無法確定你是真的高興還是敷衍。為了告訴對方你是真的開心,只能盡可能夸張地釋放自己的情緒:不僅要“哈哈哈哈哈”,甚至還要補一句“笑到頭掉”。嗯,目的是達到了,就是現在網上聊天的驚悚感也越來越強了。
但也不必那么憂心忡忡,即使語言膨脹到了今天這種程度,在肢體、語音、語言能夠“三合一”的面對面溝通中,大家的通脹感其實沒那么強?!靶U不錯”就是一個很高的評價,“極力推薦”甚至值得立馬出發(fā)去體驗。
語言的通脹其實也是一種內卷,而內卷的核心就是不產生任何增值。不論是暴風吸入還是統(tǒng)籌協(xié)調線下會議場域,不管說話的人如何絞盡腦汁,應該沒人會覺得它們真的多么與眾不同吧。當然,張繼科的乒乓球水平確實配得上“帝國的絕兇虎”。
還有一個問題是,大家費盡心思讓語言通脹的過程實在費時費力,溝通效率也實在是低。估計是發(fā)現了這個大bug,最近字節(jié)跳動開展了一個反“互聯(lián)網黑話”的活動,主張“不說黑話清晰表達”。比如上文提到的“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線下會議場域,保障項目信息高效拉通對齊”,說白了就是定會議室。
字節(jié)跳動不是發(fā)明黑話最踴躍的,但它目前看來顯然是反黑話最踴躍的。只不過,就像語言經濟學中提到的,語言具有商品屬性,如果各位員工的KPI還是和他們的日報周報年報、各種文檔各種演講各種大會發(fā)言相關,那么估計一時半會兒這種語言通脹的內卷也并不會停下來。當然,我們依然鼓勵大廠帶頭把語言通脹語境虛高的問題“打下來”。畢竟,這可真的是“他好我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