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活動是學生有效適應小學生活的重要途徑。在入學適應中,我們探索了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為主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來幫助新生適應小學生活與學習。熟悉校園環(huán)境、學唱校歌、認識老師和新同學,營造有愛的班級氛圍,讓新生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對新環(huán)境不緊張,不焦慮,以達到身心的適應。
一、跨學主題實踐活動對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意義
(一)小學新生入學適應面臨的挑戰(zhàn)。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小學新生的入學適應面臨著諸多適應的挑戰(zhàn)。在環(huán)境上,新生需要熟悉新的校園環(huán)境和規(guī)章制度;心理上,他們可能經歷分離焦慮、情緒波動等挑戰(zhàn),并需要建立自信心;學習上,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壓力的增加以及學科適應性的挑戰(zhàn)都需要他們逐漸適應;社會交往方面,則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和處理沖突的能力。
(二)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小學階段的重要性。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通過德育為主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聯系,擺脫傳統教學空洞的灌輸式教育,通過不斷的探索創(chuàng)新,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的設計,將小學生的生活與教學素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更深入的感受來體會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意義,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yǎng),實現全面發(fā)展。
(三)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潛力。將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與小學入學適應課程相結合,能夠有效突破傳統適應性課程的僵化難點,以學科特性填補德育課程的盲區(qū),來幫助學生解決適應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從身心和社會化層面適應小學。
二、以道德與法治為主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的具體實踐
(一)注重目標導向,聯合多學科資源。教師以“道德與法治”為原點,以新生有效適應為目標,以美術、音樂等學科為支架,為一年級新生搭建良性適應課程生態(tài)圈。利用不同的學科的特性,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聯動不同的感官,以真實的校園生活體驗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建立促進一年級學生適應新校園的適應性實踐活動課程。
(二)注重多元融合,促進入學適應。1.跨學科聯動,課程育人促成長。在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上,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和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均屬于入學適應課程的內容,教師可以在授此課的基礎上,聯動語文教師、數學教師授課一年級上冊語文《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和一年級上冊數學《位置》,并結合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手冊指導學生體驗校園環(huán)境,認識老師、同學,以及學習班規(guī)校規(guī),使各科教學資源的價值產生最大化利用。其次,繪本內容豐富、語言活潑、圖文并茂,是非常適合低年段學生的讀物。2.跨學科聯動,活動育人促表達。在指導學生參與入學適應學習活動時,可以相機向學生說明需要用到的學習方法:如在制作校園名片時,可以通過“行走記錄法”,用“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來記錄學生最喜歡的地方;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用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等不同形式展現作品;在校園分享會部分,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隊合作展示的方式來進行交流和評價。3.設計實踐活動手冊,成長點滴可見。筆者根據入學適應性課程目標及主題,設計入學實踐活動的內容與配套的活動手冊,活動手冊包括大任務、主題、子任務等,在學校的大德育課堂上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觀察校園、體驗校園,對校園的建筑、文化等形成初步認知,并在手冊上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與身份認同感。
(三)建立完善的入學適應實踐活動評價體系。學生是入學適應課程的主體,對學生進行多元的評價非常重要。評價主體多元化,有自主評價、生生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評價內容多元化,課程設計評價、課程實施評價、自我學習評價等。
三、結語
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旨在幫助低年段學生以積極、健康的方式適應小學校園生活和學習生活,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以跨學科為手段,調動學生多個感官去體驗新校園,挖掘學生的入學適應動機,選擇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內容和方式,激發(fā)新生探索校園的興趣,樂于適應校園生活。其次,在每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了真實的任務情境,以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每個學生建立個性化的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手冊,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并以任務單和評價量表指引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小學新生的入學適應過程“可見、可導、可評 ”。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