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識字教學的認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統(tǒng)編本低段教材遵循“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的編寫原則,要求低年級學生認識約1600個常用字,這對零起點的學生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眾所周知,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為記錄和傳播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的學習過程也就是學生認識世界、感悟文化、豐富情感、提高素養(yǎng)的過程。
識字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時,不僅應關注識字的數量和速度,更應關注識字的質量,關注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與情感體驗,關注漢字所攜帶的人文因素,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
二、“思巧樂”識字教學模式的提出
基于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筆者立足漢字的構字特點,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總結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提出打造“思巧樂”的識字課堂:以有規(guī)律的思維訓練開發(fā)識字課堂,以多元的識字方法提升自主識字能力,以豐富多彩的識字實踐活動延伸識字學習。這樣的識字教學,既生動活潑又輕量減負,既樂在其中又思于其中?!八肌薄扒伞薄皹贰?,互相關聯(lián),密不可分、協(xié)同作用,指向于學生識字能力的增強,思維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豐厚,文化自信的樹立。期望如此的識字教學能真正承擔“教育的基石”這個重要的任務。
打造“善思”課堂。漢字集形象、聲音、辭義三大特點于一體?;诖?,在開展識字教學時讓學生產生對表意漢字構造特點和使用規(guī)則的感受,建立起學生漢字學習的思維,就能大大提高識字的速度和精準度,實現識字教學的“提質增效”。
打造“巧記”課堂。教師在按照教材順序巧用多種識字方法,如謎語識字、兒歌識字、聯(lián)想識字、字源識字等,巧設多種教學情境,巧繪多種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同時,教師更要帶著漢字學習思維,巧對教材內容進行錯位呈現、整合羅列、甄選重組,板塊式推進學習過程,將一類字或一組字合起來進行歸納和序列化的講解,達到識字教學的提質增效,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打造“樂學”課堂。依托互聯(lián)網,利用學校智慧空間優(yōu)勢,讓智慧課堂賦能識字教學,讓學生的識字樂在“云”上,學在“云”上。不僅課堂上樂學,而且學生還能帶著濃厚的識字興趣和一定的識字能力,將識字空間由課內延伸到廣闊的課外,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識字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感受漢字之美,漢字之樂。
“思”“巧”“樂”,既獨立存在,又互相關聯(lián),密不可分。教師之思,乃課堂之始。教學因思而動,識字巧妙進行。學生樂于巧中,思發(fā)巧中。教師之思,為始,始于課堂教學的思考;學生之思,為終,終于思維能力的提升?!八肌薄ⅰ扒伞?、“樂”協(xié)同作用,指向于學生識字能力的增強,思維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豐厚,文化自信的樹立。
三、“思巧樂”識字教學模式的實踐
1.思維引領,深度識字
統(tǒng)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課《田家四季歌》,要求會認生字:“苗”。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苗”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形態(tài),這些古老的文字形態(tài)直觀地反映了字的原始意義。“苗”的象形初文上部是“艸”(草),表示與草木有關,下部像是“田”,表示田地,非常形象地描繪了幼苗的樣子。隨后,教師解釋“苗”字如何從古代的象形文字演變成現代的漢字,并著重講述它所代表的含義,即谷物種子發(fā)出的芽,也廣泛指代各種草木的幼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苗”字,可以引導他們聯(lián)想田野或花園中見過的幼苗,或者討論哪些植物是從小苗成長起來的。這樣的問題能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最后,通過一些互動活動,如讓學生嘗試繪制“苗”的象形初文或編故事來記憶這個字的意義和發(fā)音,從而加深印象。整個教學依循展示字源——解析字理——聯(lián)系生活——鞏固記憶過程,步步行來,有條不紊,從形象到抽象,從知識到生活,從理解到記憶,遵循的是思維的認知規(guī)律。
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不僅體現在單個字的教學中,更體現在識字課堂的教學主線中,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去理清全文的脈絡,把握生字間的關聯(lián)。《拍手歌》全文共10個小節(jié),從結構來看,第1節(jié)以“動物世界很新奇”句總領全文,第2至7小節(jié)是分述,分述了各種動物的特點,而本課需掌握的14個生字中的12個就集中出現在這6個小節(jié)中,其中8個生字都直接和動物的名稱有關,剩下的4個生字間接和動物有關,或表示動物的動作,如“翔”“休”;或表示動物所生活的地方,如“叢”“深”。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動物的名稱為教學主線,遵循小節(jié)順序,綜合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展開識字學習。
2.創(chuàng)新方法,巧妙識字
漢字中80% 以上都是形聲字。掌握形聲字識字法,有助于學生理解字義,形聲字的形旁往往與字義相關,了解形旁的含義能幫助學生理解生字的大致意思,有助于學生提高識字效率。漢字數量眾多,通過形聲字的規(guī)律,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生字;有助于增強對漢字結構和規(guī)律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激發(fā)對漢字文化的興趣和熱愛?!稑渲琛芬笳J識的15個生字中有8個生字都是形聲字,且都與樹木名稱有關。課堂上要緊緊抓住這一識字方法,通過引導觀察、分析聲旁、拓展練習、對比區(qū)分、游戲鞏固等環(huán)節(jié)有效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生活為學習語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生活識字法是時時處處都可展開的識字方法。課文《場景歌》呈現了海邊、鄉(xiāng)村、公園、校園四個不同場景,讓學生在感受美麗景色、美好生活同時認識事物,認知生活。此課的教學不應停留于書本,而應走向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經歷。課上,教師可以模擬校園場景,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和認識“旗、銅、領”等生字。課后,可以布置實踐作業(yè):讓學生觀察生活結合自己的想象,畫一幅主題畫,模仿課文用量詞寫寫主題畫內容。此作業(yè)既鞏固了課堂所學,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能力。
3.感受魅力,樹立自信
文字是信息的載體,漢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活水源頭,是中華文化的縮微系統(tǒng)。在第一學段的識字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崇高價值,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洗禮。課文《樹之歌》是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在進行“疆”字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關注右邊的三橫表示界限,把一塊塊的“田”分出來,因此“疆”字表示領土,然后拓展相關詞匯:北方的領土叫北疆、靠近大海邊界的領土叫海疆、靠近國界的邊遠領土叫邊疆、駐守在邊疆保衛(wèi)國家的領土不被侵犯叫守疆。再順勢深化學生認知:高大挺拔“披綠裝”“守北疆”的樹木,不正像一個個不畏艱險守衛(wèi)邊疆的戰(zhàn)士嗎?一個“疆”字的教學,不僅僅是識記字形,理解字義,還有對國家領土的說明,對守疆人的贊美,是不著痕跡的愛國教育。
中國長期以農立國。在古代,涌現出很多描寫農耕生活圖景的詩詞文章,也有很多贊頌農民質樸勤奮的詩篇?!短锛宜募靖琛肥敲枥L農民農事活動的歸類識字文,既寫出了農家人的辛勤,又表達了收獲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回顧熟知的《憫農》,感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后,強化學生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珍惜。在學習“夏季里,農事忙,采桑養(yǎng)蠶又插秧”句時拓展宋代翁卷《鄉(xiāng)村四月》中的“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秧”。在學習“早起勤耕作,歸來帶月光”句時拓展詞語“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拓展晉代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中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品讀感悟中注入詞語、詩文積累,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4.積累運用,自主識字
教師要把識字教學運用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把識字課所學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識字方法來自主識字。例如學生基于在《動物兒歌》里學習到的形聲字識字法,在生活中進一步搜集形聲字,并且拓展形聲字家族來制作識字卡片。基于在《樹之歌》里學習到的偏旁識字法,繼續(xù)積累跟木字旁有關的生字,制作植物識字卡。學生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積累生字,制作識字菜單。這樣的實踐既拓展孩子們的識字空間,也讓孩子們感受識字的快樂。
實踐證明,“思巧樂”識字課堂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其自主學習,有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有助于學生了解漢字文化,傳承漢字文化的精髓,樹立文化自信,構建自己的識字思維體系??偠灾?,它提高了識字教學的育人功能,使識字教學能夠更好地發(fā)揮低年段語文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