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點贊”、每一條評論,都承載著留言者的情感,字字句句,皆可跨越屏幕、直抵人心。
自本期起,《軍嫂》雜志開設《留言板》欄目,我們將精選軍嫂雜志社(junsaozazhi)公眾平臺評論區(qū)中的部分留言,“粘貼”在《留言板》上,與讀者朋友交流互動。
新的一年,期待大家繼續(xù)踴躍“發(fā)言”:或“點贊”評論,或撰寫讀后感,或針對刊物提出意見、建議。感謝各界朋友的熱情關注和大力支持。
又是一年飄雪時!
為了支持我的工作,你獨在異鄉(xiāng)照顧老人、撫養(yǎng)孩子,學校開家長會總是你一個人,老人生病需要照顧又是你一個人,你用女性稚嫩肩膀撐起家庭。含辛茹苦、負重前行……這些詞都不足以形容你的付出。
借貴刊一角,向我的愛人及許許多多平凡而又偉大的軍嫂說一聲:辛苦了!
祝貴刊越辦越好,為軍嫂這個特殊群體鼓與呼!
我是在軍嫂聚會上結識《軍嫂》的,大家分享雜志里故事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這本雜志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每一位軍嫂的心,連接著我和軍嫂群體。
記得有一次在車站等待探親歸隊的愛人,見旁邊座位上不知哪位戰(zhàn)友放了一本《軍嫂》,我隨手拿起閱讀。那些細膩的情感描述,讓我在嘈雜的車站中沉浸其中,仿佛一下子有了共鳴,從此便與《軍嫂》結緣。
我與《軍嫂》的緣分,始于朋友的推薦。起初只是好奇翻閱,后來卻被里面軍嫂們的真實故事深深打動,那些堅守與付出,和我自己的經歷如此相似。從此,它成了我心靈的慰藉。
第一次看到《軍嫂》,是在部隊的家屬院活動室,那溫馨的封面和充滿溫情的文字,瞬間讓我這個新軍嫂找到了歸屬感。
《軍嫂》,于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雜志,更是一段段溫暖記憶的承載,是心靈深處的慰藉,是夢想與堅持的見證。與《軍嫂》的緣分,更在于那些因她而結識的朋友。記得第一次參加《軍嫂》的讀者交流會,我緊張又興奮。那一次,我們分享著彼此的故事,淚水與笑容交織在一起。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軍嫂》所傳遞出來的溫暖與力量。
更令我感動的是,《軍嫂》不僅關注軍人家庭的喜怒哀樂,還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yè)。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軍嫂》的大愛無疆,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要為社會貢獻一分力量的決心。
鐵肩擔道義,柔情鑄軍魂。軍嫂如明燈,照亮戰(zhàn)士心。感謝你們默默付出,為國家和軍隊注入力量。
我常常和一些軍嫂前輩打交道,她們大多90多歲,我尊稱她們?yōu)椤鞍⒁獭?。她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在?zhàn)爭年代選擇嫁給軍人,和愛人相處幾十年,卻依舊恩愛如初,給我們年輕一代作出了榜樣。
有的阿姨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忘了許多事,唯獨忘不了她的榮耀時光。有的阿姨如今雖然孤身一人,卻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把她們當作家人。
愛人是一名軍人,離開我們九年半了。孩子當時上幼兒園小班,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名中學生。
如果他還在我們身邊,該有多好,我們這個三口之家該有多幸福!永遠想念他,永遠放不下他。深愛卻不能共白頭,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
我收藏了過往幾年的幾期《軍嫂》雜志,還有兩年的《軍嫂》定制臺歷。臺歷雖已過期,但我一直保存著,甚至還用塑料薄膜包起來放進了書柜,這大抵算得上是對這份刊物的一種情感和熱愛吧。
2024年第一次認識《軍嫂》,就在《軍嫂》刊發(fā)了稿件,大伙都搶著看,于是我們就訂閱了一些。過年時,軍嫂們會帶著孩子來家屬院,我們準備把雜志和禮物送給偉大的軍嫂!
想當兵的夢,我追逐了近三十載;想當軍嫂的夢,也做了二十多年。因為覺得成不了軍人,就嫁給軍人當軍嫂好啦!如今,我穿上了“孔雀藍”,不過,當軍嫂還是一個夢。希望自己在未來能如愿以償,也?!盾娚吩絹碓胶?!
把軍裝穿在身上的是軍人,把軍裝穿在心里的是軍嫂!愿所有的異地家庭都能熬過孤獨、踏平清苦,早日把屏幕里的“碎碎念念”,換成身邊的歲歲年年!
看《軍嫂》雜志,贊軍嫂精神,揚軍嫂美名!
編輯/劉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