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膿毒癥患者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6(IL-6)、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比值(LMR)的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相關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中醫(yī)院收治的79例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同分為膿毒癥休克組(48例)和膿毒癥組(31例),另選取同期于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中醫(yī)院體檢的5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隨訪4周,根據(jù)預后情況不同將79例膿毒癥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54例,存活)和預后不良組(25例,死亡)。比較不同嚴重程度膿毒癥患者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的PCT、IL-6、LMR水平,并分析PCT、IL-6、LMR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比較不同預后膿毒癥患者的上述指標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標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價值。結果 膿毒癥休克組研究對象的PCT、IL-6水平均高于膿毒癥組、對照組,LMR水平低于膿毒癥組、對照組,膿毒癥組研究對象的PCT、IL-6水平均高于對照組,LMR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膿毒癥患者嚴重程度與PCT、IL-6水平均呈正相關,與LMR水平呈負相關(均Plt;0.05)。與預后良好組比較,預后不良組患者PCT、IL-6水平均更高,LMR水平更低(均Plt;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PCT、IL-6、LMR水平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14、0.805、0.701、0.939,靈敏度分別為0.840、0.800、0.760、0.880,特異度分別為0.796、0.778、0.759、0.815(均Plt;0.05)。結論 膿毒癥患者血清PCT和IL-6水平升高、LMR水平降低,且PCT、IL-6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LMR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預后不良患者血清PCT和IL-6水平更高、LMR水平更低,以上指標評估患者預后具有良好效能。
【關鍵詞】膿毒癥;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6;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比值;嚴重程度;預后
【中圖分類號】R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3.009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31
膿毒癥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炎癥反應,該病在ICU中較常見,膿毒癥引發(fā)的全身性炎癥反應涉及多個系統(tǒng)和器官,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且病情進展迅速,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精神狀態(tài)、皮膚、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癥狀,如譫妄、皮疹、呼吸困難、心動過速、反復高熱等,嚴重情況可出現(xiàn)器官衰竭、死亡[1]。近年來,多種生物標志物在膿毒癥的診斷和預后評估中得到應用,如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6(IL-6)及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比值(LMR)[2]。PCT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細菌感染時顯著升高,且升高程度與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IL-6是炎癥反應中的重要細胞因子,由白細胞介素-1(IL-1)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誘導產生,其水平能夠在早期反映感染的存在及嚴重程度;LMR是反映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其水平變化與膿毒癥的病情進展及預后密切相關[3]?;诖耍狙芯恐铝τ谔剿魃鲜鲋笜说谋磉_水平與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情況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中醫(yī)院收治的79例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4]的不同分為膿毒癥休克組(48例)、膿毒癥組(31例),另選取同期于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中醫(yī)院體檢的5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膿毒癥休克組研究對象年齡44~76歲,平均年齡(58.31±7.29)歲;男性、女性分別為25例、23例。膿毒癥組研究對象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58.14±8.36)歲;男性、女性分別為17例、14例。對照組研究對象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69±7.53)歲;男性、女性分別為24例、26例。3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比較無差異(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根據(jù)隨訪4周的預后情況將79例膿毒癥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54例,存活)和預后不良組(25例,死亡)。預后良好組患者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8.18±6.54)歲;男性、女性分別為29例、25例。預后不良組患者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58.33±7.72)歲;男性、女性分別為13例、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膿毒癥的診斷標準[4];⑵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⑵存在自身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⑶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⑷存在惡性腫瘤者。
1.2 研究方法 采集對照組與觀察組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離心10 min(轉速:3 000 r/min;離心半徑:10 cm),取血清,檢測血清PCT、IL-6水平[檢測時間為入院24 h內,儀器為全自動化學發(fā)光測定儀(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221137,型號:MAGICL6000)]。另采集對照組與觀察組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4 mL,使用全自動模塊式血液體液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62220779,型號:XN-20[A1])檢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計算LMR。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不同嚴重程度膿毒癥患者及對照組研究對象的PCT、IL-6、LMR水平。⑵分析膿毒癥患者嚴重程度與PCT、IL-6、LMR水平的相關性。⑶比較不同預后膿毒癥患者的PCT、IL-6、LMR水平。⑷分析PCT、IL-6、LMR單獨及聯(lián)合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價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檢驗;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嚴重程度膿毒癥患者及對照組研究對象的PCT、IL-6、LMR水平比較 膿毒癥休克組研究對象的PCT、IL-6水平均高于膿毒癥組、對照組,LMR水平低于膿毒癥組、對照組,膿毒癥組研究對象的PCT、IL-6水平均高于對照組,LMR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膿毒癥患者嚴重程度與PCT、IL-6、LMR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膿毒癥患者嚴重程度與PCT、IL-6水平均呈正相關,與LMR水平呈負相關(均Plt;0.05),見表2。
2.3 不同預后膿毒癥患者的PCT、IL-6、LMR水平比較 與預后良好組比較,預后不良組患者的PCT、IL-6水平均更高,LMR水平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PCT、IL-6、LMR單獨及聯(lián)合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PCT、IL-6、LMR單獨及聯(lián)合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14、0.805、0.701、0.939,靈敏度分別為0.840、0.800、0.760、0.880,特異度分別為0.796、0.778、0.759、0.815(均Plt;0.05),見表4、圖1。
3 討論
膿毒癥是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主要由感染引發(fā),其癥狀多樣且可能迅速變化,患者多出現(xiàn)譫妄、嗜睡、皮膚潮濕、發(fā)紅、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fā)紺等癥狀,甚至出現(xiàn)木僵、休克等情況,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準確、及時地評估膿毒癥的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極為重要。膿毒癥患者PCT水平升高是一個重要的臨床指標,能夠反映感染的嚴重程度;IL-6作為炎癥反應和免疫應答的關鍵標志物,其水平的變化也對于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LMR作為反映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綜合指標,結合其他臨床指標和檢查結果,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全面的病情評估,有利于制訂更精準的治療方案[5]。因此,本研究選取以上指標并分析其與膿毒癥病情和預后的關系。
PCT作為細菌感染的可靠生物標志物,其水平在膿毒癥患者中通常會顯著升高。PCT水平的升高程度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因此,可以作為評估膿毒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PCT水平持續(xù)升高的患者往往預后不佳,而PCT水平逐漸降低的患者則預后相對較好。IL-6作為炎癥反應和免疫應答的關鍵標志物,在膿毒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IL-6水平的升高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程度,同時也與膿毒癥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高水平的IL-6往往提示更嚴重的炎癥反應和更差的預后。LMR作為反映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綜合指標,LMR水平的降低提示機體的免疫功能受抑制,增加感染的風險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從而影響患者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膿毒癥休克組研究對象的PCT、IL-6水平均高于膿毒癥組、對照組,LMR水平低于膿毒癥組、對照組,膿毒癥組研究對象的PCT、IL-6水平均高于對照組,LMR水平低于對照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膿毒癥患者嚴重程度與PCT、IL-6水平均呈正相關,與LMR水平呈負相關。分析原因為,PCT主要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合成,但在細菌感染等炎癥刺激下,其他組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也能產生PCT,由于這些組織細胞中缺乏分泌顆粒和轉化酶,PCT未經處理即以原形釋放入血,導致PCT水平在細菌感染后迅速升高,且PCT升高程度往往與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6]。IL-6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由多種免疫細胞分泌,是炎癥反應中的重要節(jié)點,在膿毒癥等嚴重感染狀態(tài)下,IL-6水平會迅速升高[7]。膿毒癥病情加重后,患者存在免疫系統(tǒng)紊亂,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數(shù)量和比例發(fā)生變化,淋巴細胞作為機體免疫應答的重要細胞,其數(shù)量的減少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降低;而單核細胞則參與炎癥反應的調節(jié),其數(shù)量的增加可能預示著炎癥反應的加劇,因此,LMR水平降低可能提示膿毒癥患者的病情較嚴重,免疫系統(tǒng)受損明顯,炎癥反應加劇。因此,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炎癥反應相關因子的水平、評估器官功能衰竭的程度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優(yōu)化膿毒癥患者預后的評估指標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生化指標、免疫功能狀態(tài)及治療反應等多個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預后良好組比較,預后不良組患者的PCT、IL-6水平均更高,LMR水平更低;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上述指標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預測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AUC分別為0.814、0.805、0.701、0.939,這提示PCT、IL-6、LMR水平在不同預后的膿毒癥患者中存在差異,以上指標對于預測患者預后具有一定價值。分析原因為,PCT是細菌感染的敏感指標,其水平升高提示機體對病原體入侵的反應。當PCT持續(xù)居高不下時,可能提示預后不良。IL-6作為炎癥反應的核心調控因子,其過度激活會觸發(fā)一系列級聯(lián)反應,加劇炎癥反應,損傷機體組織,影響器官功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IL-6水平也可評估膿毒癥的預后[8]。LMR的變化則反映免疫系統(tǒng)在疾病進程中的動態(tài)調整,淋巴細胞作為免疫應答的主要細胞,其數(shù)量降低也提示免疫功能降低;而單核細胞雖然也參與免疫反應,但其數(shù)量增加也間接反映機體應對感染時的代償性反應,因此,LMR水平降低也提示膿毒癥預后不良[9-10]。器官功能衰竭的程度也是評估膿毒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積極預防和控制器官功能衰竭的發(fā)生,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在探討PCT、IL-6、LMR水平與膿毒癥病情和預后的關系過程中,盡管取得一定的成果,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臨床實踐中,應不斷積累經驗,探索新的評估方法和指標,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評估。但為了更全面地評估兩者間的關系,并為臨床實踐提供更有力的證據(jù)支持,今后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納入更多具有不同基線特征的研究對象。同時,還應采用更先進、精確的評估工具和方法,以深入探究具體作用機制,為臨床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膿毒癥患者血清PCT和IL-6水平升高、LMR水平降低,且PCT、IL-6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LMR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臨床檢測以上指標評估患者預后具有較好的價值。
參考文獻
王喜梅,明志浩,尹輝明,等.膿毒血癥的流行病學與臨床治療進展[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15): 3597-3600.
慕婉晴,顧國嶸.降鈣素原(PCT)在膿毒癥臨床診斷治療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 2019, 46(1): 103-107.
曾茁,彭毅志,袁志強.膿毒癥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中華燒傷與創(chuàng)面修復雜志, 2023, 39(7): 679-684.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急診醫(yī)師分會,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休克與膿毒癥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急診治療指南(2018)[J].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8, 38(9): 741-756.
王翔.膿毒血癥相關新型生物標志物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5, 29(8): 736-738.
李曉飛,王靜.中性粒細胞CD64與白細胞介素-6和降鈣素原對ICU膿毒癥患者的診斷及預后評估[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23, 35(5): 463-468.
王婷,韋小碗,楊亮,等.膿毒癥患者血清PCT、CRP、IL-6和IL-10水平檢測及臨床意義[J].陜西醫(yī)學雜志, 2020, 49(11): 1510-1514.
蔣涵,賈超.入院早期PCT、NLR、Lac對膿毒癥患者病情分級及預后預測的價值[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 2023, 15(10): 1720-1723.
余廣煒,林增杰,涂福泉,等.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聯(lián)合隨機血糖對膿毒癥預測價值[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24, 33(5): 636-642.
彭苗苗,馬爽,張強,等. T淋巴細胞亞群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膿毒癥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 2024, 31(1):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