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①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夢數(shù)吏人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祭春牛文》。予取筆疾書其上,云:“三陽②既至,庶草③將興,爰④出土牛⑤,以戒⑥農事。衣被丹青⑦之好,本出泥涂,成毀須臾之間,誰為喜慍?”吏微笑曰:“此兩句復當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喚醒他?!?/p>
(選自《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版,標點有改動)
[注釋]
①元豐:宋神宗年號(1078-1085)。②三陽:源于《周易》的卦象。意為陰消陽長,冬去春來,萬象更新。③庶草:百草。庶,眾多。④爰(yuan):于是。⑤土牛:用泥土制成的牛。古時候,十二月出土牛,以送走寒氣;立春前幾日,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征春耕開始。⑥戒:警告,勸誡。⑦丹青:文中指絢麗的色彩。
[今譯]
元豐六年(1083)十二月二十七日,天快要明了,(我)夢到數(shù)名吏人手持一幅紙,上面寫道:請(作一篇)《祭春牛文》。我取來筆,在紙上奮筆疾書,寫道:“新春將至,百草將要復蘇,于是造出土牛,用來勸誡農耕之事。(土牛身上)披著色彩絢麗的好衣服,本是用泥土涂抹制成的,被人做成或是銷毀都只在片刻之間,誰會為(它的命運)歡喜或者怨恨呢?”(一名)吏人微笑著(提醒我)說:“這兩句話應該又使當權者發(fā)怒了?!迸赃呉幻羧苏f:“不要緊,這是在喚醒(那些昏聵的)官吏?!?/p>
[點評]
這篇短文作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諷刺意味強烈。文中的“土?!?,可以理解為勤懇報君的忠臣,也可以理解為勞動人民,還可以理解為蘇軾本人。結合蘇軾被貶黃州的經歷,把它理解為蘇軾的自喻更合適。首先,蘇軾用寥寥數(shù)字,寫出了“土?!钡闹匾饔谩耙越滢r事”,即勸誡人們勤于農事。蘇軾通過贊美“土牛”,表現(xiàn)了對勤于政事的臣子、辛苦勞作的人民的贊美之情。其次,蘇軾通過對“土牛”命運的嘆惋,表現(xiàn)對自身遭遇的憤懣之情。蘇軾為官勤勉卻被貶,“成”與“毀”在片刻之間,可謂與“土?!薄巴∠鄳z”。問句“誰為喜慍”,增強了語氣,突出表現(xiàn)了蘇軾強烈的憤懣之情。最后,蘇軾通過“吏人”之間的對話,巧妙地點明主旨。這對話具有較強的諷刺意味,不僅從正面表現(xiàn)了對庸碌、昏聵的當權者的批判和譴責,還從側面襯托出蘇軾對勤勉勞作的“土牛”的贊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蘇軾雖為被貶之身,但在夢中仍牽掛國計民生,足見其高尚的節(jié)操和偉大的人格。(導讀/蘇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