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一部好的小說應當具有哪些特點:
首先,它應當擁有一個能在廣泛的讀者群體中引發(fā)興趣的主題。換句話說就是,一部好小說的主題不應當只限于引發(fā)某一個小群體的興趣——不論這個小群體是評論家、教授、知識分子、酒保,還是公共汽車的售票員——它應當具有更加廣泛的人性,從而對不論男女的讀者群體具有普遍的感染力。
同時這一主題的趣味性應當是持久的:對于小說家來說,圍繞某一僅在當前具有話題性的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無疑是輕率的選擇,因為一旦該主題失去話題性,小說本身也就變得像上周的報紙一樣沒有閱讀的價值了。
其次,小說的劇情應當有條有理,并且具有說服力,它應當完整地具有開端、中段以及結尾,并且結尾應當是由開端自然演變而來的后續(xù)。插曲式情節(jié)的發(fā)生應當具有合理的可行性,同時它應該既有利于主題的發(fā)展,又是隨著故事的展開自然而然地產生的。
小說家塑造的角色應當體現出作者的個人特質,同時他們的行為又應當源于小說中本身的性格。因此小說家絕對不能讓讀者作出這樣的評論:“某某人是絕對不可能做出這種事的?!迸c此恰恰相反,讀者應當不得不承認:“這正是我認為某某人會做的事情。”
同時如果人物本身也塑造得很有趣,那就更是再好不過了。雖然福樓拜的《情感教育》獲得了諸多知名批評家的高度贊譽,但他塑造的主人公是一個索然無味、毫無特色,并且空洞無味的角色,這讓這一人物的行為和遭遇幾乎完全不可能引發(fā)讀者的興趣,因此本書雖然具有許多優(yōu)點,但整體來說依然難以卒讀。
我想我必須在此解釋一下,為什么我認為小說家筆下的角色應該具有個人特質。因為對于小說家而言,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角色完全是強人所難。小說家創(chuàng)作的素材是人性,然而人群固然形形色色,人性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也會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特質,但這一切也并不是沒有盡頭的。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創(chuàng)作著各種小說、故事、戲劇與史詩,這使得某一作者創(chuàng)作出全新角色的概率變得微乎其微。
縱觀古往今來的各類虛構作品,我唯一能想到的完全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人物只有堂·吉訶德,不過倘若有博學的批評家也為他找到了什么古老的原型,我也并不會覺得驚訝。因此,如果以為作者能夠借由他自己的個性來觀察筆下的人物,而他的個性又足夠鮮明,能夠為這些角色帶來一絲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錯覺,那他就已經稱得上是成功并且幸運了。
如同人物的行為一樣,他們的言辭也應該源于性格。倘若某一人物是一位上流社會的女子,那么她的談吐就應當符合上流社會女性的身份。同樣街頭妓女的言談就應該像妓女,在馬場兜售賭馬消息的人或者律師也應當有符合各自身份的說話方式。
人物的對話既不應過于雜亂,更不應當成為作者借機發(fā)表個人觀點的途徑,因為對話必須為角色性格的塑造與推動劇情發(fā)展服務。敘述性的段落應當寫得生動而明確,并且只將人物的動機與所處的環(huán)境交代得清晰可信即可,不宜過于冗長。
小說的文筆應當相對簡潔,以教育水平相對普通的讀者也能輕松閱讀的程度為佳;行文的風格也應當與小說的內容相匹配,就像精工細作的皮鞋貼合形狀勻稱的雙足一樣。
最后一點是,優(yōu)秀的小說必須引人入勝,具有娛樂性。雖然我將這一點放在最后才提起,但這是小說最基本的特點,缺少這一點的話,以上其他特質也都無法成立了。
選自《毛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