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雖小草,長大不作難。一身菡萏然,萬竅玲瓏間?!比~片寬大肥厚,形態(tài)婀娜優(yōu)美,青翠欲滴的芭蕉,歷來被人們所喜愛,也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情思的熱門題材。丹青描繪芭蕉,自然妙趣盎然。
芭蕉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是生長在南方的亞熱帶植物,而北方的冬季瑞雪飄飄。在歷代畫譜中,與雪一同出現(xiàn),相互映襯媲美最多的是人稱“歲寒三友”的松竹梅。雪與芭蕉,一冷一熱,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卻有人把它們關聯(lián)在一起,并引發(fā)了巨大的爭議。
一千多年前,有“詩佛”之稱、書畫各臻其妙的唐朝大詩人王維,畫了一幅《雪中芭蕉》。圖中,茫茫大雪,覆蓋大地,一株芭蕉傲然挺立其間,葉片郁郁蔥蔥、葳蕤茂密。芭蕉何以能在大雪中生存?這是不可能的事?。∵@令觀者大惑不解,發(fā)出靈魂的拷問?!堆┲邪沤丁匪斐蔀橹袊L畫史上爭議最大的一幅畫,因此產(chǎn)生的批評與辯駁,自宋代持續(xù)至今,仍在延續(xù)。
其實,王維的《雪中芭蕉》是后人賦予的名字,一開始這幅畫叫《袁安臥雪圖》,源于袁安困雪的典故。袁安是東漢人,還沒有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雖貧窮但有賢名。有一年冬,天降大雪,人皆除雪或外出覓食。洛陽令巡查,但見袁安院內積雪很深,竟不得出入,以為其已凍死或餓死,遂命隨從鏟雪清出一條路,走進屋一看,只見袁安蜷縮成團,凍得瑟瑟發(fā)抖,遂問:“你為什么不請人幫助一下呢?”袁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不忍打擾別人)?!甭尻柫钆宸馁t德,舉薦為孝廉。這就是“袁安困雪”的典故,后指身處窮困卻仍堅守節(jié)操的行為。陶淵明有詩贊之:“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干?!辟Z島有詩:“口尚袁安節(jié),身無子賤名?!蓖蹙S也對袁安深為嘆服,在其《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詩中可見一斑:“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蓖蹙S于是根據(jù)這個典故,畫了《袁安臥雪圖》,雪中芭蕉是這幅圖里的一處景致。但見銀裝素裹中,挺立著一叢卷心舒葉的綠色芭蕉,蕉葉上的積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白得晶瑩,綠得碧透,格外引人注目。此畫一出,不僅驚世駭俗,也使其成為傳統(tǒng)文學和繪畫廣為引用或效仿的題材,歷史上許多著名畫家皆以“袁安臥雪”“雪中芭蕉”作畫言志。
雪中芭蕉,帶來了中國美術史上最具爭議的一幕,也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揣測和猜想。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這幅畫的評價有巨大分歧。有批判的,宋代釋惠洪說“雪里芭蕉失寒暑”,意思是不會發(fā)生的景象所以不合時宜;明人謝肇淛更是批評此畫“少不檢點,便有紕繆”;南宋理學家朱熹,也認為雪中芭蕉系王維誤畫。當然,也有理解和欣賞的。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先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比缓笥忠锰拼嫾覐垙┻h之語評曰:“王維畫物,不問四時,桃杏蓉蓮,同畫一景?!苯又u價《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北彼卧娙嘶酆橐舱f:“詩者,妙觀逸想之所寓也,豈可限以繩墨哉!如王維作畫雪中芭蕉,詩眼見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边@種聲音認為,王維在這幅畫中,賦予了“雪中芭蕉”深意、詩意與禪意。后來也有評論認為王維以芭蕉比作袁安,象征其“身冷而心熱”。
其實,爭論雪中有無芭蕉,并沒有多少實際上的意義。對藝術品的鑒賞及研究,應當回到畫家本人及畫作本身所要表達的內涵和主題上來。王維在《山水論》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后人或可以試著理解畫家,理解這幅畫的主題與意境。而且“文人畫”始于王維,一般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發(fā)個人“性靈”,追求畫格簡淡的境界,講究和諧仁愛的審美理想。
王維這幅畫開了一個先河,后世畫家不僅大畫雪中芭蕉,還有了其他的組合。如明人徐渭就把芭蕉和梅花畫在一起,畫了一幅《梅花蕉葉圖》,還在畫上自題:“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維畫?!睋?jù)說蘇東坡也曾用朱筆畫竹,有人質疑竹無紅色,他也曾反駁,世人畫者皆為墨竹,難道有墨色的竹子嗎?
書畫之妙,貴在寫心。偉大的心靈才能突破樊籠,脫穎而出。雪中芭蕉,于冰天雪地中展現(xiàn)動人的美妙身姿,這是抒情,這是寄意。
選自《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