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0年,法國《世界報》組織評選過去一千年里最有影響力的12位“世紀英雄”,蘇東坡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度嗣袢請蟆吩浄Q贊他“一個完全獨立的人格,一個難以攻破的精神堡壘,一個在地獄也能活出天堂滋味的精靈”。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边@些,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為新黨不容,被排擠出朝廷。歷任開封府推官,杭州通判。熙寧七年(1074),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蘇軾開始治園圃,潔庭宇,把園圃北面的一個舊臺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臺取名“超然”。故此,蘇軾寫了這篇《超然臺記》。
文章開篇即言“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甫]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可觀”“可樂”“安往而不樂?”似在尋找快樂,實則字字辛酸。自己屢遭貶謫,每況愈下,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或許就不會有什么煩惱了。其實,這是置無限辛酸、滿腹怨憤而不顧的故為其樂,猶如酒醉忘憂,并非敞懷舒心的快樂。
第三段從反面論述不超然必會悲哀的道理。求福辭禍是人之常情,因為??梢允谷烁吲d,禍會令人悲傷。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于物外,任隨欲望發(fā)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內”的泥潭。物有盡時,很難滿足無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會被掩蓋本來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惡難分,禍福不辨,取舍難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頭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于物外,就會“眩亂反覆”,必然招來災禍,造成絕頂?shù)谋А?/p>
以上三段,正反對照,有力地論證了唯有超然物外,才能無往而不樂。
第四、五段步入正題。講述移守膠西、生活初安、治園修臺、游而得樂的情景,用具體的事實闡述了超然物外、必得其樂的道理。這兩段可分為三層:一、移守膠西。使用三組對偶句,構成排比,語調抑揚、氣勢充沛,把杭州、密州兩地生活狀態(tài)進行對比,強調蘇軾舍安就勞、去美就簡的生活態(tài)度。二、生活初安?!皻q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初到膠西收成不好,政局不安,生活清苦。用了五個四言句和一個連詞,精悍急促,與處境維艱交相吻合?!疤幹谀辏布迂S,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變化帶來無限喜悅?!坝杓葮菲滹L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弊约簮凵狭四z西,百姓也愛戴太守。官民相親,由苦變樂。三、修臺游樂。先交代臺的位置、舊觀和修繕情況。利舊成新,不勞民傷財,有與民同樂之意。再寫登臺四望,觸目感懷,浮想聯(lián)翩,感情十分復雜。時而懷念超然物外的隱君子,時而仰慕建功立業(yè)的名臣,時而為不得善終的良將鳴不平。這正表現(xiàn)了作者渴望超然物外,而實際上又很難完全超然處之的矛盾心情:有懷念,有羨慕,有不平……最后描寫了臺的優(yōu)點“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字里行間流露出無比喜愛的感情。因此,予與客不管“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都時常登臺游樂,親手做菜做飯,飲酒歡歌,“樂哉游乎”!
最后一段交代了其弟蘇轍(子由)為此臺命名并作賦的事。文章到此方點明“超然”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結句“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既照應開頭,又與前文所說樂少悲多的人“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形成鮮明的對照,見出兩種人不同的思想境界,令人回味無窮。
《超然臺記》用“樂”字貫穿全文,闡述了超然物外,就會無往而不樂,不能超然于物外,則必悲哀的觀點。反映了作者知足常樂、超然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也隱含了少許內心苦悶、失意之情。此文在寫作上熔議論、抒情、描寫于一爐,筆意爽健,格調流暢,顯示了作者飄忽“超然”的意趣。
幾乎同期,蘇軾創(chuàng)作了詞作《望江南·超然臺作》:“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币欢ú灰J為蘇軾在苦難中忘記了世俗,忘記了人生,他只是用一生把別人的茍且活成了瀟灑。與李白相同,蘇東坡也被后人稱為“仙”——坡仙。不同的是,蘇東坡追求的不是一走了之,飄然成仙,而是用人間的溫暖排解心中的苦悶,去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正如林語堂所說:“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huán)境吞噬,而是超出環(huán)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