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感舊錄》
溫儒敏 著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24年5月出版
老北大的成功,首先在于辦學理念的先進,其辦學理念集中體現(xiàn)在八個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是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理念。北大至今沒有校訓,但事實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已經(jīng)成為一代代北大人記憶最深的警句,也就是我們心目中的北大校訓。
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通常被看作我國第一所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大學,其實這個所謂“現(xiàn)代形態(tài)”時間有些提前了。1898年建校之后,有十多年時間,很難說就是現(xiàn)代的大學。當時文科基本上是桐城派與“文選”派的天下,學生則以官員或者官宦子弟居多,學校風氣相當陳腐而且保守。學生稱呼老師不是叫老師、教授,而是“大人”“老爺”。
直到1916年,北大才轉(zhuǎn)變風氣,真正朝著現(xiàn)代大學的方向來辦學。這是因為來了蔡元培先生擔任校長。
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后,校風好轉(zhuǎn),教師、學生道德水準得到提高。
具體來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兩句話到底出自哪里?讓我再從頭說來吧。
當陳獨秀、胡適等人通過《新青年》雜志大力推進新思潮,最終形成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及其衰腐的倫理道德的新文化運動,就遭到文化保守派的猛烈反抗。當時反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一是北大原校長嚴復,另一就是著名翻譯家林紓,都是當時文化界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他們對中國近代文化是有過重要貢獻的。當時林紓旗幟鮮明地反對新文化、新思潮,盡管他自己二十多年前也主張過改革,但此時轉(zhuǎn)向保守,認為只有抵制西方的影響,回歸古代文化與倫理,才能救中國。
林紓用古文翻譯西方文學作品180多種,是當時大師級人物,他看到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寫作,是深惡痛絕的,所以他把矛頭直接指向北大。1919年2月林紓在上?!缎律陥蟆钒l(fā)表兩篇小說,用一些化名影射陳獨秀、胡適與錢玄同,甚至進行人格侮辱。當時有些讀者認為林紓是借小說暗示要求軍閥政府干預北大行政。林紓還在報上發(fā)表公開信《致蔡元培書》,控訴北大“盡廢古書,行用土語”“復孔孟,鏟倫常”“盡反常軌,侈為不經(jīng)之談……令人心喪弊,已在無可挽救之時……而中國之命如屬絲矣”。林紓嚴厲警告蔡元培搞教育勿“趨怪走奇”,誤國誤民。蔡元培當即在《公言報》復函,這封信被廣為引用,事實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有力支持。信中駁斥了林紓對北大所謂“復孔孟,鏟倫?!?,以及“盡廢古書”的謠言,不符實際,鮮明地提出這樣的辦學理念:“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p>
這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來路。
一個學校除了有大師,有大樓,還要有校園故事,有許多能成為一代代學生不斷傳說下去的故事。北大總有許多性情中人,許多有風骨個性的學者,他們的故事往往就負載著、積淀著學校的精神傳統(tǒng)。不要小看這些校園故事,一代代北大人所接受的傳統(tǒng)滋養(yǎng),很多就是從中獲益的。北大是個多故事的地方,也是傳統(tǒng)深厚的精神高地。當一種校風形成,代代相傳,就是一股無形的力量。這正是北大可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