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融合機器人技術(shù)開始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我國古人就有相似的創(chuàng)意和想象了。
《列子》中寫了一個周代的故事:一位叫偃師的人給周穆王造了一個“機器人”,會唱歌跳舞。在給周穆王表演的時候,它偷偷向周穆王左右侍妾拋媚眼。周穆王大怒,要殺偃師。偃師慌忙解釋說,這是假人,不信拆開看看。拆開之后,周穆王發(fā)現(xiàn),“機器人”是由革、木、膠、漆、白、黑、丹、青制成的,肝膽、心肺、脾腎、腸胃,筋骨、肢節(jié)、皮毛、齒發(fā)等都是假的。當(dāng)周穆王把它的心拿出來,它就不能說話了;把肝拿出來,它就看不見東西了;把腎拿出來,它就不能走路了。如此看來,這個“機器人”極為高級。五臟與身體活動能力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人體的認(rèn)識。
再來看看秦朝的“機器人”。漢晉時期的《西京雜記》記載,劉邦進(jìn)入咸陽宮,在秦朝府庫中發(fā)現(xiàn)不少珍寶,其中就有十二銅人。每個銅人手持一種樂器,或琴或筑或笙或竽。銅人衣服華麗,如真人一樣。席子下有兩根銅管,上邊的管口離地數(shù)尺,從席后伸出。其中一根管是空的,一根管里裝有手指那么粗的繩子。一個人吹空管,一個人扭動繩子,琴、筑、笙、竽就會一齊鳴奏,和真人所奏音樂沒什么兩樣。
隋朝第二個皇帝楊廣,在登基之前和文士柳抃就是好友。《隋書》記載,他登基之后,因為禮制原因,有時不便把柳抃召進(jìn)宮內(nèi)。楊廣于是命人照柳抃的模樣做了一個仿真“機器人”。裝上機關(guān),這個“機器人”能坐能站,還能叩拜。楊廣每次在月下喝酒,想起自己這個好友時,就讓人把像柳抃的“機器人”取來,與他一起對飲歡笑。
唐代還有勸酒的“機器人”。唐《朝野僉載》記載,有個縣官叫殷文亮,他喜歡制造一些小玩意,且喜好喝酒。有一次,他制作了一個身著華麗服飾的木人。和朋友們聚宴飲酒時,這個小木人就會按照次序給客人斟酒、敬酒。如果你酒杯里有酒,沒喝完,他會識別出來,就不斟酒。殷文亮還制作了一個女“機器人”,可以唱歌和演奏樂器。如果你酒沒有喝完,她就連唱帶吹地催促你繼續(xù)飲酒。
這些古代文獻(xiàn)中記載的“機器人”,有些是確實存在的,是古代科技水平的一種體現(xiàn);有些可能是出于“想象”,屬于科幻范疇??傊瑥臍v代記載可以看出,我國古人在科技上并不缺乏瑰麗的想象力和強大的動手能力。
(摘自《光明日報》 趙運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