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中,燒地鍋可以說是我的噩夢。那時的我最笨,常因火燒不旺或燒不著被性子急的母親打罵,也常因燒火煙大被嗆得眼淚直流,痛苦不堪。因為總是安排我燒鍋,我便說母親偏愛姐姐,最后以挨頓打結(jié)束。
小時候,家里的廚房并不大,兩口大地鍋占滿了絕大部分的位置。地鍋后面堆滿了麥秸、豆秸、玉米秸及樹柴。整個墻壁被長年的油煙熏得看不出原來的顏色。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廚房,讓我又愛又恨的地方。
外公是支地鍋的高手,在我們村子周圍一直小有名氣。他壘的地鍋能省柴且燒出的火大,常被人請去幫著支鍋,最后還會好吃好喝地招待他。因我家和外公家同村,外公出去支鍋時常帶著我。我也能因此美美地吃上一頓。運氣好時,我還能得到糖果、瓜子等零食。豈不美哉!
在農(nóng)村,幾乎家家有地鍋。燒好地鍋自然是農(nóng)村人的必備技能之一。每當(dāng)母親開始做飯時,便會喚回在門前玩耍的我回家燒火。此時,讓我回家自是不情愿,為此也沒少挨打。燒火,可千萬不能急,要先拿起打火機點燃麥秸稈或玉米葉之類易燃的小碎物,待火苗著起再往鍋灶里丟,然后開始燒豆秸或小樹枝,慢慢引燃后再填入幾個玉米芯,火變大后就放入父親劈好的大柴。只有這樣,鍋才能燒得足夠旺。
燒地鍋還要隨時控制火候。母親說火大了,得趕緊把柴拿出來熄滅。母親說火小了,得隨時添上麥秸、豆秸,把火燒起來。遇到天氣陰沉、柴火潮濕時,火總是燒得煙大但不旺,因此多次被母親責(zé)罵。
燒鍋也有很多快樂。母親在上面的大鍋做飯。我會把紅芋、土豆、老玉米丟進火里,不一會兒就能吃到一頓美食。小時候,我經(jīng)常聽大叔說起燒鍋的故事。他小時候雖然兄弟姐妹多,但燒鍋是他的專利。他學(xué)習(xí)好,經(jīng)常一邊看書一邊燒火,導(dǎo)致忘了添柴,火始終燒不起來,常常被家長拿起搟面杖往頭上敲。這些往事每次有人提及,都惹得笑聲一片。
幾年前,老家拆遷后,我們一家住進了回遷房,從此告別了那座生我養(yǎng)我的農(nóng)家小院。但我始終忘不了那三十多年前的煙火氣,忘不了小時候的地鍋。如今,街上有很多售賣地鍋雞、地鍋魚的餐廳,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我兒時的飯菜香,也早已不是記憶中的味道了。
責(zé)任編輯:曲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