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蘭州出發(fā),向東、向南,一路向著內(nèi)心呼喚的方向,一個歷史銘刻的地方去。
這個地方叫哈達鋪,藏跡于甘肅隴南宕昌以北35公里處的一個小鎮(zhèn)。與甘肅一些地方留給人們異常干旱、黃土飛揚的印象相反,隴南所屬的哈達鋪雨量異常充沛。放眼望去,滿山遍野是郁郁蔥蔥的樹木;俯耳聽去,溝渠是潺潺不絕的流水。據(jù)說,哈達鋪盛產(chǎn)中藥材,總數(shù)不下六七十種,是有名的中草藥之鄉(xiāng)。
這個小鎮(zhèn)自古就是甘川道上的商貿(mào)重鎮(zhèn)和軍事要沖,甚至曾險居于三國時“陰平古道”之上。據(jù)稱,魏名將鄧艾就是從這里入川滅蜀的。但是,真正使這個小鎮(zhèn)名垂天下的,還是80多年前亙古未有、彪炳史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80多年,足以讓漫長的歲月輕薄成一張紙,足以讓那些單薄的身影厚重成一座碑。容身哈達鋪,探尋這時光亙古的法則,心頭更多的是凝重和感懷。
抵達哈達鋪已是下午。一下車,躍入眼簾的是巍然聳立的一座三面紅旗造型的紀念碑,毛主席手書的“到陜北去”四個大字遒勁有力。與紀念碑遙相呼應的是五位紅軍領(lǐng)導人的雕像。雕像塑造的人物意氣風發(fā)。我猜想,偉人抬臂所指的方向恐怕就是陜北吧。這一指,中國的革命豁然開朗,一個嶄新的時代倏忽來臨。
與很多紅軍長征紀念遺址給人悲壯、揪心的感受不同,參觀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則顯得輕松、愉悅很多。這多半緣于哈達鋪是紅軍的福地。
把歷史翻回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個崢嶸歲月。1935年9月18日晚,疲憊不堪的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后智取了哈達鋪。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睆氐椎鸟R克思主義者是不相信天的。但是,當時的紅軍太需要這樣的智取,太需要哈達鋪這樣的福地了。
更可貴的是,哈達鋪又是紅軍一個異常重要的歷史轉(zhuǎn)折點。就在哈達鋪的郵政代辦所里,紅軍查獲了天津出版的《大公報》,了解到陜北不僅有劉志丹,還有徐海東的紅軍,還有不小的一塊革命根據(jù)地。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迅速做出了“到陜北去”,與劉志丹、徐海東會師的決定……從此,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有了去向、有了落腳點。這該是一件多么值得慶賀的事?。?/p>
有史為證。紅軍不僅騰出手進行了整編。節(jié)衣縮食很久的紅軍,竟然下達了別致的命令:恢復體力、補充給養(yǎng)。全軍上下每人發(fā)一塊大洋改善伙食。要知道,當時的哈達鋪一只肥羊只值2塊大洋,一塊大洋可買5只雞,一毛錢就能買10個雞蛋……一時間,紅軍殺豬宰羊、買雞買蛋、改善伙食,并把駐地周圍的群眾請來一起會餐……那是一種怎樣的舒暢與豪邁呢!
有評價說:哈達鋪,讓紅軍將士從體力、物質(zhì)、精神和部隊編制上進行了全方位的“加油”。往深里說,這是為中國革命加“油”,為以后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打開了門。
有人說,哈達鋪“一張報紙”為紅軍定去向、定落腳點。這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這是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遠見卓識使然。這話固然沒錯。但我更覺得,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順應了歷史,是當時人民、國情所做的必然選擇。因為沒有哈達鋪、沒有這張報紙,肯定還會有其他因素來成就紅軍。
參觀完紅軍長征紀念館,接下來要穿過一條長街,一條號稱“紅軍長征第一街”的窄窄街巷,去緬懷革命先輩們的豐功偉績,去追尋70多年前留下的紅色印跡,去翻查小鎮(zhèn)曾經(jīng)與紅軍的邂逅淵源。
才到哈達鋪,原本艷陽高照,這時竟風云突變。勁風吹過后,天空淅淅瀝瀝下起了雨,不一會兒就有些滂沱,在消解著悶熱暑氣的同時帶來些許寒意。
我沒拿傘,也不想躲在友人傘下,就這樣放開了腳步疾走,想象著一個真正紅軍戰(zhàn)士的模樣。
我想,在這樣的天氣里,他們肯定也沒有傘,更不會在意這樣的雨水。與走過千山萬水、嘗過千辛萬苦的長征相比,淋這一點兒雨是多么不值一提。但今天行進在這樣的路上,隔著歷史與紅軍同行,淋點雨的勇氣是必須有的。
也許是“藥鄉(xiāng)”的緣故,雨中的哈達鋪有一種甜滋滋的中草藥味道。據(jù)講解員介紹,由于是商貿(mào)重鎮(zhèn)和交通要道,加之盛產(chǎn)中草藥,曾經(jīng)的哈達鋪異常富庶,商賈聚集,人流穿梭。
真是慶幸啊!富庶的哈達鋪滋養(yǎng)了疲乏的紅軍,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一大功。說不定就是這里產(chǎn)的藥材,啟發(fā)了共產(chǎn)黨人尋找醫(yī)治百病纏身舊中國的良方呢。
在哈達鋪,還有一座不大的關(guān)帝廟。因時間關(guān)系我未曾造訪,內(nèi)心平添幾多遺憾。沒記錯的話,就是在這個關(guān)帝廟里,毛澤東曾經(jīng)揮舞著拳頭說:“同志們,我們目前只有八千多人,是少了點……人少,不用悲觀,勝利一定是屬于我們的!”
今天,站在哈達鋪這塊火熱的土地上,回首80多年前那段歷史,還能感受到中國革命激蕩內(nèi)心的澎湃,還能觸摸到紅軍將士忠誠不悔的脈動。
走在狹窄的長街上,從眼前次第而過的是紅門、紅墻圍攏的院落。在這里,紅色是那樣醒目。我揣測,這滿眼的紅色應與紅軍有關(guān)吧?經(jīng)過數(shù)百上千次鐵與血的考驗,紅軍戰(zhàn)士向著革命、向著理想的心更紅,預示著紅色席卷神州的時刻必將到來。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泵珴蓶|說。長征一完結(jié),新局面就開始了?!暗疥儽比?!”在這個英明決定的指引下,到達陜北的紅軍有力地翻開了近代中國新的一頁。從此,中國革命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
有人說:“遺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边^往告訴我們,這段紅色的記憶須臾不能淡忘。
責任編輯:曲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