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4日4時16分,有霧,渤?!昂?井”喜獲噴油。渤海“海1井”平臺職工有的從床上爬起來,光著腳往井上跑;有的捧起原油聞著,喜極而泣;有的互相擁抱著、跳躍著,高喊:“渤海出油了!”
“渤海出油了!”喜訊傳到石油部、國務院。1967年6月21日,國務院發(fā)來了賀電,稱贊海洋石油工人“創(chuàng)造了我國海上打探井出油的先例”。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第二任總經(jīng)理鐘一鳴,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時至今仍記憶猶新。他說:“‘海1井’是渤海飛出的一只報春燕。它創(chuàng)造了我國海上打探井出油的先例?!?/p>
逼上梁山自己干
潮起鶯歌海,潮涌渤海灣。我國海洋石油工業(yè)于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起步,海洋石油勘探始于南海。1965年后,其將重點轉移到了中國北方的渤海海域。自此,掀起了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fā)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1965 年底,曹妃甸打井受挫后,海洋石油人重整旗鼓。1966 年上半年,鋼架樁基式固定鉆井平臺設計出來。平臺設計出來了由誰來建造,成了第一個難題。當時,造船廠預制要一年多時間。第一步做胎具就需要60多噸鋼材,全部完成鋼材需要五六百噸。而平臺需要在1966年12月31日24時前開鉆,且國家批給的鋼材很少。大家把心一橫,說:“現(xiàn)在是逼上梁山,條件差也得上,船廠不干自己干。”
當時,這支隊伍不到200人,只有一臺電焊機、2個焊工、1個鉚工、幾把大錘、彎尺。這些是“海1井”最初的人力、物力配置。沒有碼頭,指揮部就借港務局14段60米碼頭用作施工現(xiàn)場;人少,就向一些公社社員和兄弟單位求援。指揮部書記、指揮齊上陣,機關全體動員,職工子女也到工地宣傳、鼓動,幫忙做飯等。
大家白天黑夜苦干。打樁尖的同志汗水不斷地流,掄起大錘打個不停。從新疆剛來的電焊工陳漢湘,沒等工作服發(fā)放就干活,兩臂、前胸、脖子都被電焊火花燒傷了,汗水一淌疼痛難忍,晚上睡不著覺。但大家沒一人叫苦的,沒一人要休息的。
當時,人吃住都在錨泊的“黃河號”船上。開始時,上下班用交通艇從14段碼頭到黃河號往返接送,后來大家干脆住到工地上,飯送到工地吃,吃完就干。下班了,領導喊也不走,只能拉電閘才能“逼著”他們下班。搞設計的同志全在現(xiàn)場,一邊干一邊指導。為了保證質量,每班有檢查員,按照設計要求,不行就推倒重來。大家有勁使勁、有力用力,不分工種、不講條件、不計報酬,一心要快下海、快找油。
從8月23日開始,海洋石油人奮戰(zhàn)100天,從陸地預制到海上施工,終于讓這座鋼樁鉆井平臺屹立在渤海中部“海1井”位。
海上施工戰(zhàn)風斗浪
為了搶在海上結冰前下海安裝,“海1井”采取了一邊預制一邊下海施工的方式。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在海上施工困難更多了。
第一批出海施工的共46人,由生產(chǎn)辦調度室主任張德經(jīng)同志帶隊出海。當時,只有海漁26、海潛506、401、海測503等幾條打漁船和海軍退役的船。沒有起重船,隊員們就用土辦法,在方駁平底船上安個扒桿代替。第一次出海,6條小船拖著導管架出海,冒著很大風險在大風浪里闖。不料,拖到半路突然刮起大風,隊員們就趕緊調轉船頭往回駛,靠上碼頭等風小了再出海。第一次出海,就這樣往返三次才靠上“海1井”的位置。
401船當時既當交通船又當拖船,一次遇上八級風浪,船搖晃得連暖水瓶都打碎了,滿甲板上滾,鍋里開水涌了出來。鐘一鳴指揮跟大家一起戰(zhàn)斗,19個人只有2個人沒吐,可沒一個人叫苦。又一次遇上大風浪,船搖晃很厲害,指揮部的領導們就用打信號的辦法鼓舞其他船上的同志們,一直堅持了15個小時,不完成任務不返航。大家就是一個信念:革命加拼命,一切為了要油!
平臺上沒有吊車,隊員張德經(jīng)開動腦筋,利用卷揚機,掛上滑輪,尋找一個個可以利用的吊點,把工字鋼吊上平臺的施工部位進行施工。大家頑強奮戰(zhàn),終于在12月2日讓鉆井平臺像一個鋼鐵巨人巍然屹立在渤海之中。
紅旗鉆井下海顯神威
承擔“海1井”鉆探任務的,是從大港油田調來的3206 紅旗鉆井隊。
1966年10月11日,鉆井隊召開下海打井動員會。隊員們精神振奮、斗志昂揚。大家紛紛報名,有的寫決心書,有的割破手指寫血書請戰(zhàn)。大家懷著“為國爭光,向大海要油”的雄心壯志,在隊長康于義、副隊長郭萬勇、指導員成煥仁、副指導員鄒秋和的帶領下,背起背包坐上卡車,高唱著“我為祖國獻石油”出發(fā)了。
當晚,大家抵達塘沽胡家園海洋勘探指揮部,在籬笆泥房里安營扎寨。第二天,大家就到新港碼頭投入了緊張的鉆前設備安裝。11月6日準備安裝井架,大家牢記指揮部下達的必須在12月31日24時以前開鉆的命令,提出了“苦戰(zhàn)惡戰(zhàn)十天,定在年內開鉆”的戰(zhàn)斗口號。
平臺上人員多,住宿條件很差。有的睡在泥漿槽里,有的在機器旁支一塊篷布。僅有一間鐵皮房,30多名隊員擠著躺在兩排大通鋪上。早晨,呼出來的氣在鐵皮上結成冰凌,有的同志頭發(fā)凍結在鐵皮上,得把冰敲碎才能爬起來。井隊同志以大慶鐵人為榜樣,把生活上的艱苦和困難置之度外。
這是第一次在海上安裝井架,比陸地作業(yè)難度要大很多。30多米高的井架上,8名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身掛保險繩,手握扳手,分別騎坐在四角僅有10厘米寬的拉筋上,進行安裝作業(yè)。耳邊海風呼號,腳下波浪翻騰,稍不留神就會失去平衡、發(fā)生事故。井隊領導全神貫注,指揮操作。由于平臺上地方小,一件設備吊上去常常要七倒八倒擺弄多次才能就位。30米高的井架,足足安裝了6天。
元旦前夜,平臺上人頭攢動,值班室燈光明亮。海洋勘探指揮部副指揮任英發(fā)、井隊長康于義在這里召開會議,副隊長郭萬勇、指導員成煥仁、副指導員鄒秋和各路人馬嚴陣以待。大家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一定要按時開鉆,開鉆就要成功!”康隊長詢問了各路準備情況,在得到了一連串肯定的回答后,大手一揮,下令:“開鉆!”
1966年12月31日23時45分,我國海上第一口探井——渤?!昂?井”開鉆了。這比原定時限提前了15分鐘。
難忘“海1井”喜噴原油的時刻
“海1井”開鉆后,大家排除萬難,堅持生產(chǎn)不停,很快打完了第一口井,下表層套管,在海軍戰(zhàn)友的支援下把井固好。1967年4月,鉆井隊二次出海打鉆。地質員從芝麻大的油砂中發(fā)現(xiàn)了油斑,聞到了油香。大家高興極了,決心早日試油。找不到試油隊,井隊同志就自己干。1967年6月14日4時16分,“海1井”噴油了。
“海 1 井”經(jīng)過測試日產(chǎn)油 35.2噸,天然氣1941立方米。出油后,指揮部帶領隊員在該平臺又打了三口斜井。以后又把鉆井平臺改建成試驗采油平臺,累計采油 20334 噸。
責任編輯:趙 玥
zhaoyue6954@126.com
我國海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離不開海洋石油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頑強奮斗。
點評
乘風破浪譜新篇
“渤海1號”固定鉆井采油平臺,是我國自己建造的第一座海上平臺。用這個平臺鉆探的“海1井”,是我國第1口海上成功試采的油井。它拉開了我國渤海石油勘探的序幕,開創(chuàng)了海洋石油勘探開發(f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