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晉祠銘》概述
舞蹈詩劇《晉祠銘》的創(chuàng)作靈感深深植根于同名碑刻中。我們選擇將其形式創(chuàng)新為舞蹈詩劇,旨在突破傳統舞劇以敘事為主導的框架以及隨之而來的繁復舞美布局與巨額資金投入。我們致力于通過舞者如詩如畫的身體語言營造獨特的意境、意象與意蘊,從而細膩地勾勒出晉祠歷經滄桑的歷史變遷、獨特秀美的自然風光、濃厚的人文情懷以及唐太宗李世民深遠宏大的政治思想。在這部舞蹈詩劇中,我們巧妙地將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將古典元素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將現實舞者與虛擬數字相結合,以舞者的身體語言作為溝通古今的橋梁,引領觀眾跨越時空的界限,沉浸于晉祠迷人的魅力與歷史的厚重之中。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創(chuàng)新嘗試,更是一次對晉祠文化深度挖掘與傳承的致敬。
舞蹈詩劇《晉祠銘》的結構
第一幕:封地初建
開場舞:以群舞形式展現晉祠初建時的熱鬧景象。舞者們以莊重的舞姿表達古人對唐叔虞的崇敬。
獨舞:通過一位舞者的獨舞展現唐叔虞的德政形象,表達他對晉地的深厚感情。
第二幕:晉風晉水
群舞:舞者(侍女像)以優(yōu)雅的舞姿模仿晉祠周圍的自然風光,如山水、樹木、花草等,展現晉祠的秀麗景色。
雙人舞(盤龍柱與侍女像):通過兩位舞者的雙人舞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及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第三幕:文治武功
舞蹈:以類似《破陣樂》的舞蹈形式展現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講述他如何治理天下、贏得民心的故事。舞者們通過生動的表演將歷史故事以舞蹈的形式呈現出來。
舞群:舞者們以激昂的舞姿展現唐太宗李世民的雄心壯志和英明決策,表達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四幕:時光回響
舞蹈:通過“千年古樹”的舞蹈場景和意境展現晉祠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表達后人對前人的敬仰和懷念。舞者們以深情的舞姿表達對晉祠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的決心。
尾聲舞:全體舞者以歡快的舞姿慶祝晉祠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同時表達對未來的美好祝愿。舞臺背景逐漸淡出晉祠的景象,留給觀眾無盡的回味和遐想。
舞蹈詩劇《晉祠銘》的特色
首先,深入挖掘《晉祠銘》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內涵,通過舞蹈的形式進行生動展現。
其次,融合古典舞蹈元素與現代舞蹈元素,展現晉祠文化的多樣性和時代魅力,強調人與歷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發(fā)觀眾對晉祠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最后,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晉祠的精髓與現有的山西傳統舞蹈形態(tài)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相互映襯、和諧統一的數字化舞蹈作品。這一創(chuàng)新性的做法不僅增強了舞劇的視覺效果,也加深了人們對其文化內涵的理解。
舞蹈詩劇《晉祠銘》的創(chuàng)新點
形式創(chuàng)新
舞蹈詩劇融合了舞蹈與詩歌的精髓,以舞者的身體語言為媒介,結合詩歌的韻律和意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形式突破了傳統舞劇敘事性的局限,為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視覺和情感體驗。
內容創(chuàng)新
舞蹈詩劇《晉祠銘》以同名碑刻為靈感來源,深入挖掘晉祠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將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思想、晉祠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融為一體。通過舞者的表演,觀眾可以感受到晉祠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體驗到歷史與現實的交融。
表現手法創(chuàng)新
在表現手法上,舞劇采用了現代舞蹈和古典舞蹈相結合的方式,將古典舞蹈的優(yōu)雅與現代舞蹈的張力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舞蹈語言。同時,舞劇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和光影效果,為觀眾呈現出一個立體、生動的舞臺世界。
藝術理念創(chuàng)新
舞蹈詩劇《晉祠銘》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重藝術理念的創(chuàng)新。它不僅是一部展示晉祠文化和歷史的舞劇,更是一次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的探索與融合。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和舞臺表現,觀眾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現代藝術的創(chuàng)新力。
情感表達創(chuàng)新
舞劇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將晉祠的歷史變遷、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舞者們以深情的舞姿和細膩的表演將觀眾帶入一個充滿情感和故事的世界,讓觀眾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
舞蹈詩劇《晉祠銘》將數字化與舞臺化相結合,旨在通過對山西物質文化遺產(晉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非遺傳統舞蹈)的深度挖掘和融合,生動展現晉祠歷經滄桑的歷史變遷、獨特秀美的自然風光以及濃厚的人文情懷。
作者簡介:薛莉,女,山西省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傳統舞蹈保護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