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和曹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他們都在自己執(zhí)政期間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富國強兵,稱霸一方,頗具雄才大略和政治才能。然而,他們常常被視為“心狠手辣、陰險狡詐”的代表。雖然二人相隔幾百年,但是在很多方面卻驚人地相似。
坎坷的出身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記載:“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鼻f公因逆生(足先出)而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厭惡,而這種厭惡導致了極大的偏私,甚至是王位的承繼,也要越莊公而助二兒子共叔段。自古以來,宮廷傾軋,骨肉相殘,鄭莊公雖出身貴胄,其生存狀態(tài)卻為不幸。
曹操的出身也甚是卑微,因此,他也很少提及。《三國志》記載:“太祖武皇帝……養(yǎng)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庇纱丝梢姡懿俚某錾硪灿须y言之隱。陳琳曾在《為袁紹檄豫州文》中說:“司空曹操……父嵩,乞匄攜養(yǎng)……操贅閹遺丑……好亂樂禍。”這篇討伐曹操的檄文說明出身是曹操的一個污點。雖說“英雄不問出處”,但在封建社會仍然是人們無法擺脫的陰影。曹操的出身亦為不幸。
亂世中的英雄
鄭莊公生活在周王室衰微、各封國頻繁征戰(zhàn)的年代。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宦官專權(quán)、軍閥割據(jù)的動蕩社會,“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是當時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兩個人都生活在亂世,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鄭莊公對鄭國的發(fā)展功不可沒,鄭國也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小霸主”。同樣,曹操致力于魏郡的發(fā)展,為他后來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chǔ)。曹操曾在《述志令》中表示:“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魯迅先生曾說:“這句話他倒并沒有說謊。”在那個爭權(quán)奪利的時代,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認為是違禮之舉,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也打破了那些急于稱帝者的美夢,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減少了戰(zhàn)爭對百姓的摧殘。所以魯迅又說:“其實,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庇纱丝梢姡?、曹二人都可稱亂世中的真豪杰、大英雄。
目光長遠,高瞻遠矚
據(jù)《左傳》記載:
隱公元年,在“鄭伯克段于鄢”的過程中,祭仲率先提出對共叔段的封地加以限制,莊公則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彪S后公子呂勸諫,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銮f公的穩(wěn)重和深謀遠慮,所有不合理的要求盡在他的掌握之中,最終克段于鄢。
隱公三年,“周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雖然周王室不斷衰微,周平王一直想削弱鄭氏卿大夫的權(quán)力,但是鄭莊公敢于向王權(quán)發(fā)出挑戰(zhàn),要求周鄭交質(zhì),他的出發(fā)點完全立足于鄭國以后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其目光之長遠。
雖然在隱公四年,“秋,翚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wèi)人伐鄭”,但是到了隱公六年,“鄭人來渝平,更成也”。從這里可以看出,魯公子翚不聽魯公命,私自率軍隊伐鄭,鄭莊公卻主動向作為“禮樂之國”的魯國示好,可見鄭莊公具有未雨綢繆的意識。隱公十年,“六月戊申,公會齊侯、鄭伯于老桃……正之體也”。鄭莊公奉王命幫魯國奪回地盤,可謂有憂患意識,為鄭國收買人心,因此,“(桓公)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鄭”。
隱公十一年,魯國、齊國、鄭國攻下許國后,齊侯以許讓于魯隱公,魯隱公則讓許于鄭莊公。鄭莊公以派公孫獲輔助許國為名,行監(jiān)控許國之實。他對公孫獲的交代可謂考慮周全且計從長遠。我們從諸多事例中可以看出,鄭莊公有遠見,高瞻遠矚,能夠防患于未然,此為英雄之資也。
曹操亦有遠見,在《三國志》中:
劉備前來投奔曹操,謀士程昱勸操殺之。曹操以當今正是接納英雄之時,不可因殺一人而失天下民心為由,未同意殺劉。此之謂曹操為求賢才而不得不放走劉備的長遠之計。
建安三年,征伐張繡?!叭甏赫?,公還許……”公曰:“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戰(zhàn),吾是以知勝矣?!苯ò踩?,曹操在征討張繡的過程中面臨敵人追擊和地勢險要的挑戰(zhàn),利用奇兵和戰(zhàn)術(shù),最終大敗張繡。荀彧問曹操勝利的原因,曹操表示敵人與己方死地作戰(zhàn),所以會勝利。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此處亦見曹操之遠謀也。
在曹操統(tǒng)治期間,由于連年征戰(zhàn),他特別注重休養(yǎng)生息,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推屯田,輕徭薄賦,恢復鹽鐵官營,抑制豪強兼并,可謂立足長遠,有條不紊。曹操在戰(zhàn)后重農(nóng)、重教育,不斷整飭律令,還多次發(fā)布求賢令。
知人善任,善于納諫
鄭、曹二人都能做到禮賢下士,網(wǎng)羅天下人才。他們的成功與這些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在鄭莊公身邊,有很多優(yōu)秀人才,如公子呂、祭仲、潁考叔、高渠彌、祝聃、公孫戴仲等。
從《鄭伯克段于鄢》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子呂、祭仲及時勸諫,是為忠臣。鄭莊公重用潁考叔這樣的“純孝”之人,可謂知人善任。于是在隱公三年周鄭交質(zhì)的過程中,周平王派自己兒子作人質(zhì),鄭莊公則派公子忽作人質(zhì),一方面突出自己對周王室的敬重,另一方面為他在鄭國內(nèi)贏得了民心。此外,祭為鄭國屬地,祭仲又為其忠臣,于是派祭仲收周之麥、禾。
隱公九年,“北戎侵鄭,鄭伯御之……十一月甲寅,鄭人大敗戎師?!痹谂c北戎的戰(zhàn)役中,鄭莊公聽取公子忽的建議,聲東擊西,設(shè)下埋伏,并派祝聃追擊,指揮得當,所以大敗戎軍。
隱公十一年,“鄭莊公戒飭守臣”,從中可以看出鄭莊公善識人,他派大將潁考叔和公孫閼攻打敵人,可謂用人得當?!拌κ逵忠则〉牵荀舛粼唬骸且?!’”鼓舞了鄭國軍心。鄭國之所以能攻下許國,莫不與莊公用人得當有關(guān)。
曹操也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爸芄虏?,天下歸心?!辈懿俣啻伟l(fā)布求賢令,以求網(wǎng)羅天下人才。曹操身邊也圍繞著大量人才,核心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文武并用、英雄畢力”。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yōu)榉Q,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wěn),徐晃以嚴謹著稱。曹操身邊有太多文武大將。建安元年,獻帝東遷,劉備來投靠曹操,曹操為了求賢放走了日后的心頭之患劉備,可見人才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建安三年,在擒呂布的過程中,曹操聽取大臣荀攸、郭嘉的計策,終破呂布而歸。此曹操之善用人也。
建安四年,曹操活捉叛將魏種后,因器重他的才華而放之。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劉備,他不僅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還俘獲了大將關(guān)羽。曹操愛惜人才,重用關(guān)羽。此后,在和袁紹的對決中,“使張遼、關(guān)羽前登,擊破,斬良”,又用計大破袁紹,斬了文丑。顏良、文丑皆為袁紹的重將,袁紹大為震驚。此曹操重用人才之功勞也。
總之,鄭莊公與曹操一生可謂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得有失,然而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以及巨大的影響莫不與重用賢能仁士有關(guān)。
性格上的缺陷
在鄭莊公和曹操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二者性格的缺陷也有相似之處,比如二人都有虛偽的一面和復仇心重的一面。當然,人無完人,他們性格上的弱點不足以影響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
最能體現(xiàn)鄭莊公“虛偽”的事件是“鄭伯克段于鄢”和隱公十一年詛咒射殺潁考叔的兇手。其一,和共叔段的較量看似是對共叔段擴地的一再忍讓,實際上是鄭莊公設(shè)下陷阱,可見其虛偽。和母親在隧道里相見時,鄭莊公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亦虛偽也。其二,在攻打許國時,子都和潁考叔爭奪兵車,鄭莊公明知道是子都射死了潁考叔,卻因為偏愛子都而“使卒出豭,行出犬、雞,以詛射潁考叔者”。君子謂:“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此莊公之虛偽也。此外,鄭莊公有很強的復仇心。隱公元年,“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wèi)……不書,非公命也”。鄭莊公假命伐衛(wèi),就是為了除掉共叔段的兒子公孫滑。隱公二年,“鄭人伐衛(wèi),討公孫滑之亂也”,再次把矛頭指向公孫滑。隱公五年,“四月,鄭人侵衛(wèi)牧,以報東門之役……鄭人以王師會之。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這些事件都可以看出鄭莊公的復仇心重。
曹操雖為一代英雄,但其自身性格也有虛偽和復仇心重的一面?!芭d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辈懿贋閳筇罩t的殺父之仇進行了大肆屠殺。“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眲傞_始討伐袁譚時,曹操下令將自首的百姓一律處死,不久,有百姓來投降曹操,曹操卻說自己不能違反命令,要是按命令處死百姓不忍心,讓百姓躲藏好,不要被執(zhí)法官抓到??墒?,這些百姓最終還是被逮住殺了。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有虛偽和復仇心強的一面。
總之,二人在性格上有相同的缺陷,但人物形象也因此顯得真實。
二人形象的不同
在鄭莊公和曹操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二人有不同的時代烙印。由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學發(fā)展的限制以及史料記載的殘缺,鄭莊公的文學成就遠不及曹操。曹操作為“改造文章的祖師”,開啟了一代文學之先風,繼承并發(fā)揚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他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做法對唐白居易新樂府詩有很大的啟示。他的《蒿里行》等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難,抒發(fā)了天下歸一的雄心壯志,人稱“漢末實錄”。此外,曹操對兵法、書法、圍棋、藥理、建筑等都頗為精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
總之,鄭莊公和曹操作為歷史中的英雄,都有雄才大略,且用自己的智慧譜寫了別樣的歷史篇章。毛主席說鄭莊公“很厲害”,稱曹操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有數(shù)的杰出人物”。可見,兩個杰出的歷史人物都有著非凡的政治才能,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價。
作者簡介:安亞,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漢中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師范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