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承載著體育“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然而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存在僵化的痛點,導致體育思政難以達到真正的“育人”目的。面對“馬保國事件”“徐雷之戰(zhàn)”等武人失德行為,以及世界體育中的球場暴力、綜合格斗比賽死亡事件、腐敗和欺詐行為等劣變現(xiàn)象,“如何對體育參與者進行思政教育?師生之間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相長?”成為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我們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指明了方向,兩千五百年前,孔子與子路師徒為我們貢獻了武技、武德、武義、武道提升的成功教育案例:從“陵暴孔子”到“結(jié)纓赴難”,孔子成功做到了啟智潤心,培根鑄魂,使子路一路追隨,成長為“圣門之哲”、忠君擅軍的儒將、武學鼻祖。利用孔子對子路的思政教育案例,以孔子對子路的思政教育為研究對象,從子路武術(shù)境界轉(zhuǎn)變的視角,對孔子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思政教育策略進行梳理,旨在為武人(乃至體育參與者)的思政教育實施提供參考。
一、啟尚武好學的武技之智
(一)啟尚武精藝之才智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在拜師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后人認為子路是典型的武人。子路初見孔子時“冠雄雞,佩豭豚”,雄雞、豭豚不是誰都能佩戴的,春秋時期的生產(chǎn)力落后,戰(zhàn)事連連,窮人家的孩子有衣服蔽體已屬不易,子路的父親長年在外從軍打仗,年少的子路作為家里的頂梁柱,靠自己的勇武打獵為生,得以穿著時髦,為家里買米,自然有驕傲的資本,難免會滋生自滿的情緒?!犊鬃蛹艺Z·子路初見》載,劍是俠士的追求,孔子故意問子路愛好什么,借子路回答愛好長劍,投其所好引入教育??鬃釉谫澷p子路天賦的同時鼓勵他深造,精益求精,但是子路認為南山的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天賦異稟的人不需要繼續(xù)學習??鬃蛹皶r針對子路的論據(jù),加以反擊,點明在箭尾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能射得更深更遠,啟迪子路要尚武精益,幫其成長為中國武學開創(chuàng)者的突出代表。
(二)啟修學儲能之理智
孔子重視“武勇精神”,更強調(diào)“文武兼?zhèn)洹?。性情剛直的子路在“儒服委質(zhì)”拜師孔門的短時間內(nèi),仍然十分魯莽,忽視學習的重要性。《論語·先進》中子路認為“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這種態(tài)度使他的勇成為孤勇,忽視了智是勇的前提??鬃釉诼牭阶勇钒l(fā)出“學豈益哉也”之問時,舉出“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等例證告誡子路“君子不可不學”。此外,孔子也采取直接批評的教育方式,訓斥子路為“惡夫佞者”(最恨這種狡辯的人),使子路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子路認識錯誤后,積極學習并推行孔子的“六藝”教育,促進了武術(shù)與文化的結(jié)合。隨著知識儲備的增加及實踐能力的提高,子路逐漸改變了自己學習的態(tài)度,從之前的輕視讀書,到“愿聞子之志”,再到后來《論語·公冶長》中記載的“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路對修學儲能的態(tài)度由無視改為重視,由鄙學轉(zhuǎn)為好學,最終成為“孔門十哲”之一。
(三)啟成將護國之大智
孔子堅持文武兼?zhèn)渌枷?,希望弟子忠君愛國。魯史《春秋》記載的240多年時間里,軍事行動達480余次?!妒酚洝份d“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鄙陙y世,孔子認為必要的軍備是必須的,“射御足力則賢”,他把軍事技能優(yōu)劣視為一個人賢能與否的標志。執(zhí)政者如果派遣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國民參與戰(zhàn)爭,就等于讓國民去前線送死。善人當政“教民七年”,一定會訓練民眾的作戰(zhàn)能力與技能,在懂戰(zhàn)術(shù)并會運用武器的基礎(chǔ)上去打仗。在官辦學校重視軍訓教育的同時,孔子的“民辦學校”也開展了射御之術(shù)等在內(nèi)的軍訓,《孔子家語·觀鄉(xiāng)射》中記載了孔子教射的內(nèi)容。在孔子舉辦子路主持的射箭比賽中,打敗仗的將軍是不能進入內(nèi)場射箭的,孔子深知將軍的重要性,子路作為其最勇猛的學生,孔子定然要將其培養(yǎng)成忠君護國的將軍。子路不負師命,最終成為楚王夢寐以求的“王之將率”。
從單純的尚武好勇,到重視修學儲能,再到培養(yǎng)護國的將帥,孔子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規(guī)律??鬃拥乃颊逃琨}入水,為武人指明了修技、修學、修智的進化方向,子路從武夫進化為文武兼修、智勇護國的武將。
二、潤忠孝尚德的武德之心
(一)潤百里負米之孝心
《史記》載,子路“陵暴孔子”。面對欺負自己的仇人,孔子為何收其為徒?首先,孔子作為季氏收稅征糧的小官,恪盡職守,難免引來鄉(xiāng)民不滿,反對之音傳到剛直而又好打抱不平的子路那,產(chǎn)生誤解,子路打獵歸來路遇孔子收稅,雙方難免話不投機甚至動起手來,皆因二人年輕氣盛,并無深仇。其次,孔子學堂開張后,潑皮無賴常來搗亂,嘲笑甚至辱罵孔子,教學受到阻礙,急需勇武之人的幫扶。最后,子路至孝?!白勇坟撁住钡氖论E列入中國歷史上盡孝突出的典型代表“二十四孝”。子路之孝不在一時,而是一生,父母在時他堅持負米等,父母死后仍然念念不忘雙親,孔子被其感動,“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笨鬃由钪勇酚铝^人,又不恃強凌弱,便主動禮誘子路,招納賢才,揚其孝義。《禮記》說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子路百里負米之孝心,鑄就家風,其子不畏強權(quán)為父報仇,子路之孝成為儒家孝道的根基。
(二)潤精忠報國之忠心
列國紛爭、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師徒經(jīng)歷的是列國間短兵相接的混戰(zhàn),甚至每一個諸侯國內(nèi)國君、大夫、家臣之間的內(nèi)斗也經(jīng)常訴諸武力,他們必須關(guān)注戰(zhàn)爭,孔子提出了“慎戰(zhàn)”的軍事思想。子路從小便敬佩家鄉(xiāng)衛(wèi)國英雄卞莊子,追隨祖父苦練武藝,時刻準備為國家獻身。當時的年代,離開武力就不安全甚至難以立足,孔子選擇并信任子路作為專門負責周游列國時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總指揮,子路的武力及指揮能力就成為了孔子教育集團所購買的“平安保險”。無論是跟隨孔子追隨周天子、魯國君主等,還是自己單獨為官時不讓他國侵犯魯國,子路都做到了忠心報國。子路多次批評過孔子,卻始終不離不棄,《論語·公冶長》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因為子路追隨的是孔子學說中精忠報國、讓人民生活美好的大道。子路時刻保護孔子并維護孔子的形象,幫助孔子推行大道,所以“孔子之道雖大,得仲由而愈尊?!?/p>
(三)潤愛好和平之愛心
《韓詩外傳·卷七》載,“由愿奮長戟,蕩三軍,乳虎在后,仇敵在前,蠡躍蛟奮,進救兩國之患?!笨鬃淤澰弧坝率吭?!”顏回的志向是輔佐君主用道德教化百姓,利用仁德施惠友愛鄰邦,各國罷兵休戰(zhàn),讓天下得到永久和平,孔子大加贊賞??鬃用鞔_回答子路,他會選擇“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的志向,孔子賞識子路和子貢的實踐取向志向,同時借顏回之志教導學生們要心懷遠大理想,實現(xiàn)“鑄劍戟以為農(nóng)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的和平夢想。在“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武力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孔子依然堅守愛好和平的理想,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追求。在匡地被圍,孔子師徒生命受到威脅之時,子路“勃然大怒,張目奮劍,聲如鐘鼓”(《琴操卷下》),準備帶領(lǐng)大家廝殺出去,孔子及時制止,引琴與子路等人一起高歌,化解了仇怨。從此,愛好和平的種子扎根于子路的心靈。
從欣賞子路對父母的至孝,到引導子路精忠報國、造福人民,再到愛好和平的啟蒙,孔子采用多種思政教育方法,培養(yǎng)了武人的家、國、天下情懷,子路從一個好勇善武的武夫提升為一名忠孝兩全、守護和平的武士。
三、培誠信禮義的武俠之根
(一)培誠信無欺之本根
《詩經(jīng)》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春秋時期道德淪喪和誠信缺失的狀況。源于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誠信缺失,子路生存的時期局勢動蕩,社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百姓深受其苦,子路深感改變這種衰敗趨勢艱難,所以拜入孔子門下,希望從文武兼?zhèn)涞慕嵌扰まD(zhuǎn)這種局面。子路立志要改變連國家間結(jié)盟都缺乏誠信的道德現(xiàn)狀,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勇纷駧熝裕`行誠信無欺的做人原則,得到孔子的贊賞“子路不宿諾”??鬃咏栀澷p子路信守諾言、出言必行教育世人,要向子路一樣一諾千金,知行合一。子路沒有驕傲自滿,而是一直堅守自己的行為準則,真正做到《論語·顏淵》中孔子所贊賞的“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境界。在必用“兩造”斷案的時代,只有誠信無欺的人其“片言可以折獄”才能讓百姓信服。在孔子贊賞教育下,子路“食祿不避其難”,信守忠義成為“結(jié)纓赴難”的千古忠臣。
(二)培文明禮儀之慧根
子路在成為孔門弟子前,不識禮儀,當街“陵暴孔子”時儼然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夫樣子。身高九尺,有屠龍搏虎之力,武藝高超的子路是當時練武人中的翹楚,也是各種武力集團競相爭奪的驕子。若能收服子路,無疑對孔子的教育事業(yè)意義重大,所以孔子教學生涯中唯一一次上門招生,循循善誘,最終依靠自己學識和遠大理想征服子路。子路不同于其他弟子,是春秋時期武力優(yōu)先視野下的杰出代表,對子路武力的成功規(guī)制利于孔子推行和平理念,所以孔子對子路最操心,批評最多也最為嚴厲?!墩撜Z·泰伯》中孔子說“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庇旅蛥s不知禮,就會莽撞作亂。孔子多次設(shè)禮施戒,因為禮是對“暴力的規(guī)訓”。孔子親自教弟子學習射箭時,不失時機地對民眾進行禮的教育??鬃咏逃砟钍冀K是講究文武兼修的,勇要循禮而行,以“禮”制“勇”。正是孔子的思政教育,子路戰(zhàn)死前“君子死,冠不免”。
(三)培行俠好義之靈根
《論語·陽貨》載,子路問孔子君子是否尚勇,孔子認為“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勇必須與義結(jié)合,見義勇為才能真正發(fā)揮勇的價值,所以,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弊勇窂男≡谖渌噷W習的同時踐行“武義”,他武藝高強,卻因為一直重“義”,從未胡作非為,相反流傳下募金救人、見義必為的佳話。子路好武好義更尚俠,年少時,他愿意冒險暴虎屠龍為民除害,六十三歲時,他依然在殫精竭慮地輔佐孔悝。蒯聵制造衛(wèi)國內(nèi)亂,本來住在城外沒有危險的子路,聞訊火速逆亂而回,碰到子羔外逃,子路堅定地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這句話包含了義氣、忠誠和擔當。面對已經(jīng)關(guān)閉的城門,子路再次毅然發(fā)出“利其祿,必救其患”的吶喊,沖進城中,捍衛(wèi)衛(wèi)國的安全,用生命詮釋儒家的忠義。子路赴義而死,義薄云天,為后人世代紀念,他踐行了儒家視死如歸的精神,成為俠義的化身。
從欣賞子路做人、做事中誠信無欺的精神,到教育子路以禮治勇,再到行俠好義的贊賞,孔子的思政教育因事而變,因材施教,培養(yǎng)了武人的信、禮、俠義精神,子路從一名本性質(zhì)樸的武者成長為一名誠信尊禮、行俠好義的武俠。
四、鑄止戈向善的武道之魂
(一)鑄止戈為武之武魂
“止戈”暗含了中國文化對于暴力的合理運用、規(guī)訓和控制。年輕時,子路相信“以暴制暴”的勇武是制止暴力最有效的手段,孔子切身體會到子路的作用,“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弊勇芳捌鋷熜值艿奈淞ΡU狭丝鬃拥陌踩???鬃邮堋独献印贰氨卟幌橹?,不得已而用之”思想的影響,先后到達衛(wèi)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等中原諸國宣傳“仁”“禮”等思想,號召統(tǒng)治者放棄戰(zhàn)爭。《說苑·理政》衛(wèi)靈公分別問史鰌、子路“政孰為務?”子路回答發(fā)布軍令的司馬的職責最重要,是因為他深受孔子影響,認為交兵對陣的雙方,司馬一次指揮不當,死者將以萬計,發(fā)動或者指揮戰(zhàn)斗需要慎重??鬃酉Mㄟ^禮儀感化達到天下大治,號召仁義治天下,在師徒被圍匡地之時,攔住慍怒而奮戟將戰(zhàn)的子路,子路壓制住怒火和孔子一起用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解圍,避免了與匡人之間的廝殺,成就了愛人利物的主動止戈典范。
(二)鑄向善為民之靈魂
嫉惡如仇、天性率真的武人子路如何會成為從政者?《論語·子路》中,孔子認為今之從政者多為“斗筲之人”,即氣量狹小、鼠目寸光之輩,需要愛憎分明、嫉惡如仇、有勇有謀、敢于斗爭的子路正官風。當季康子向孔子詢問,是否可以讓子路從政時,孔子評價子路非常果敢,從政不難。作為實干家的子路,沒有因為自己不擅長就拒絕,而是遵從孔子,選擇成為當時社會最需要的行政官員。子路虛心詢問孔子如何從政、如何治理國家、如何造福百姓,孔子提出從政必先正名的觀點,要求子路做百姓的表率,帶領(lǐng)百姓勤勞地工作。子路上任后廉潔奉公、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恪盡職守,他帶領(lǐng)當?shù)匕傩辗纻渌?,挖溝修渠,在水利工程進展最艱難的時刻,毅然拿出自己所有的薪酬,救濟災民,真正踐行了孔子倡導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一心一意善政為民的子路得到了孔子“三善治蒲”的贊譽,永遠受蒲人的尊敬和愛戴。
(三)鑄天下大同之英魂
孔子追求的社會理想是“天下大同”,那是一種和平境界,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沒有差異,沒有戰(zhàn)爭。孝是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途徑之一,所以孔子認為陵暴自己卻以孝聞名的子路仍是可造之才??鬃映珜Ы∪吮仨毰囵B(yǎng)自己匡世救民的志士襟懷,所以子路明知“蒲地多有刁悍之徒,難以治理”,仍能采用忠實寬厚的策略治理蒲邑。孔子倡導天下大同,追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想世界,子路追隨孔子,為了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而周游列國。在艱難的旅途中,子路形成了“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肝膽相照精神,在之后的征發(fā)民眾開挖長溝時,子路踐行了“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的仁義精神。面對政績突出,滿懷信心去施惠天下的子路,孔子教育子路采取由近及遠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仁政策略,追求和平共贏。最終,天下大同的“共同體”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從引導子路改“以暴制暴”為“以仁制暴”,到啟迪子路向善為民,再到天下大同理想的共建,孔子的思政教育因勢利導,日積月累,塑造了武人的武魂、靈魂和英魂,孔子的教育鑄造出子路止戈向善,追求天下大同的武道之魂。
(作者單位:山東政法學院?;鹳Y助:1、2022年山東政法學院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科研育人”專項(2022KQ04Z)山東省入監(jiān)教育中的體育因素及其規(guī)制2、2023年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2023AH050294)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視野下皖北武術(sh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