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蛋炒飯是火鍋店的必備小吃。
在長江以南以大米為主食的地方,有著許多“米飯控”。這里的人們,不僅喜愛白米飯,還費許多心思將之做成花樣百出的炒飯,令人百吃不厭。國際上有名的炒飯有揚州炒飯、印度咖喱炒飯、泰國菠蘿炒飯等。上網(wǎng)一搜,多達百種的炒飯令人眼花繚亂。
位于成都小街小巷的快餐店,不僅有各類面,還有各式米線、蓋澆飯、砂鍋飯、炒飯。在廣州,這類花樣主食甚至多達百種。成都人講究五味調(diào)和,雖不及廣州品類繁多,但那些歷經(jīng)歲月篩選沉淀而得的花式炒飯,深得人心,成為大眾有口皆碑的保留飯品,如:桂花飯、肉末芽菜炒飯、回鍋肉炒飯、青椒肉絲炒飯、榨菜肉絲炒飯。
在眾多的火鍋店,人們涮完熱辣的麻辣火鍋,往往還點一碗蛋炒飯安撫燥辣的腸胃。因此,蛋炒飯是火鍋店的必備小吃。而在快餐店,蛋炒飯是經(jīng)濟、廉價、大眾的一道主食。我吃過最美味的蛋炒飯,當屬老爸的拿手活兒。每當身體困乏,想偷懶不做飯時,就提議老爸利用隔夜飯炒個蛋花飯。
提到炒蛋花飯,老爸一下來了興致。只見他手拎兩只雞蛋,磕一下,打成蛋液,加點鹽,混入米飯拌勻;炒鍋放油,下飯翻炒至顆粒分明,撒一把蔥花和花椒粉。一鍋香噴噴的蛋炒飯新鮮出爐。裹著金黃蛋液的米飯,像極了細小的桂花顆粒,成都人美其名曰“桂花飯”。撒入花椒面是老爸的創(chuàng)舉,滋味更勝一籌。
與桂花飯同價的“肉末芽菜炒飯”,因采用四川宜賓特色咸菜“芽菜”增香百倍,川人愛不釋口。宜賓芽菜是四川“四大名菜”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主要特點是香、脆、甜、嫩,味美可口。解放前,楊洪興醬園生產(chǎn)的“五香芽菜”曾遠銷昆明、港澳,以及東南亞地區(qū)。
芽菜是用芥菜的嫩莖劃成絲腌制而成,分咸、甜兩種。咸芽菜產(chǎn)于四川的南溪、瀘州、永川,創(chuàng)始于1841年;甜芽菜產(chǎn)于四川的宜賓,古稱“敘府芽菜”,創(chuàng)始于1921年,現(xiàn)暢銷于四川及京、津、滬等地。芽菜食用廣泛,葷素咸宜,冷熱皆可,如咸燒白、芽菜蛋炒飯、葉兒粑等。芽菜炒飯是一道物美價廉、風味獨具的四川特色主食。
另一道以涪陵榨菜為主打的飯品——“榨菜肉絲炒飯”,只需油鹽,就能做出一道鮮香的飯品。榨菜的咸香與米飯的甘醇在油的作用下,令人口舌生香。
成都快餐店時常有“豆豉鯪魚炒飯”,輔材取自“豆豉鯪魚”罐頭,價格較高。眾所周知,館子里的炒飯,用料節(jié)省,星星點點的鯪魚寥若晨星,我覺得不過癮,便動手在家自行制作。豆豉鯪魚炒飯比桂花飯操作更簡單,只需將鯪魚剁成碎粒,利用罐頭里的油和豆豉與米飯同炒。這里有個小秘密,每做這道飯時,我會到菜市買一把菜心,這是廣東人常吃的蔬菜,用作炒飯的配菜十分適宜。咸香的豆豉鯪魚炒飯加入碎菜心,葷素皆備,營養(yǎng)均衡,祛除幾分油膩。這一靈感來自廣東人的吃法。
在美食之都成都,人人都是“五香嘴”,簡單的炒飯也做得有滋有味。單位附近開了一家炒飯館子,位于中學隔壁。那些飯量大、吃長飯的中學生,成了消費主力軍。其炒飯取材廣泛:玉米、胡蘿卜、豌豆、土豆、菜心、蝦仁、香腸、五花肉、雞肉、火腿腸、雞蛋等,調(diào)料以醬油為主打,因食材豐富、價格低廉備受學生青睞,被冠名為“什錦炒飯”。
炒飯講究稻米的品種質(zhì)量,東北米、泰米是炒飯的上乘之選。近年來,市場供應特別充足,許多天南海北的食材都能坐享其成。智能手機的普及為眾多好吃嘴開闊了眼界。前不久,我在手機上刷到一條小視頻,繪聲繪色地介紹了法國黑松露醬及其吃法。
依葫蘆畫瓢,我在家里學著小視頻烹制了黑松露炒飯:蘆筍、圓蘑菇、黑松露醬,橄欖油一炒,醬油一烹,香氣撲鼻,色香味俱全。最后,將炒飯造個型,擺上白盤子,配以藤椒油拌黃瓜,外加一杯茉莉花茶。坐在家里漂亮的咖啡角慢慢享用,頓時有了在法國餐館用餐的感覺。這道飯成本不低,黑松露醬、蘆筍、五常大米,均高價購得。在成都,通過手機,我這個“米飯控”享受到了異域炒飯風味!
成都有不少泰國菜館子、印度菜館子,粵菜館子、淮揚菜館子。每次哥哥回家,就會帶我們前往嘗鮮。春熙路的泰國菠蘿炒飯、濱江路的印度咖喱炒飯、紅照壁的西班牙海鮮飯,以及街頭巷尾均有的揚州炒飯,被我們“一網(wǎng)打盡”。
在成都吃花樣炒飯,猶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成都果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美食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