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寶貴的精神遺產,為教育領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了促進幼兒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并傳承這一文化遺產,本文從“三全育人”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的德育教學之中。文章通過對傳統文化對幼兒思想道德品質、情感態(tài)度以及行為規(guī)范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旨在闡述傳統文化在塑造幼兒良好品德方面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及其不可替代的價值?;谝陨戏治?,提出在“三全育人”視野下,將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具體運用途徑,包括價值觀引導、傳統節(jié)日教育、時令教育、故事傳承、手工體驗等,為幼兒教育的實踐提供理論支撐與啟發(fā)。
關鍵詞:三全育人 傳統文化 幼兒園 德育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1.049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兒童早期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變得越來越重要。傳統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歷史、價值和精神特質,對幼兒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發(fā)展和情感表達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來,為了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培養(yǎng)兒童的文化認同與價值觀,許多幼兒園都把目光投向了教育領域。但是,關于傳統文化在幼兒園道德教育中的具體運用方法和作用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融合到幼兒園課程中,并評價它對于兒童成長的現實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過對幼兒園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學前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三全育人”視域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德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三全育人”視域中,我國傳統文化對幼兒園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和品德形成。通過對尊老愛幼、孝道等價值觀的傳承,使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信念與行動規(guī)范,并養(yǎng)成責任心與同情心。其次,在探討兒童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角色不容忽視。在傳承與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兒童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得以增強,從而培育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此外,幼兒園道德教育中,傳統文化對于塑造兒童的道德觀念具有深遠的指導作用。通過傳授禮儀、勤儉等傳統價值觀,不僅有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律能力,還能促進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規(guī)范之中。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日常生活,能夠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為其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圖1所示為“三全育人”視域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德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的思維導圖。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德育教學中的應用
(一)價值觀引導
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價值導向是塑造孩子未來人格和社會行為的關鍵因素。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能夠自然而然地接觸并感受到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積極能量。首先,教師給孩子講一些具有教育作用的故事,比如孝敬長輩、助人為樂、勤勞節(jié)儉等,讓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中學會成年人傳授給他們的道德理念。通過小說中的角色與事件,使兒童初步形成了對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
其次,教師們采用一些容易引起兒童注意的音樂、游戲等,把這些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滲透進去,使他們在歌唱、玩耍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從而形成積極的性格。例如,通過唱童謠,跳民族舞蹈,讓兒童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并形成尊重他人、團結協作等價值觀。此外,教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們參與角色扮演活動,通過模擬那些在傳統文化中蘊含優(yōu)良價值觀的人物,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并踐行這些價值觀,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內化它們。例如,可以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在扮演孝順子女、友善鄰居等角色的過程中,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確保孩子們在家與學校的雙重熏陶下,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家長可以通過參與課堂活動、與教師交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方式,為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傳統節(jié)日教育
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傳統節(jié)日教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各種方式的有機融合,能夠使兒童對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含義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認同和傳承意識,促進他們的綜合發(fā)展。
首先,通過對節(jié)日的起源、習俗以及傳統的傳說等的介紹,使孩子們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到節(jié)日的文化含義,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通過結合講解與圖像展示,教師向學生介紹傳統節(jié)日的起源及其風俗習慣,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孩子們不僅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而且能夠親身體驗這些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春節(jié)期間制作花燈或端午節(jié)時使用艾草香,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直接參與到節(jié)日慶祝之中,從而增強了他們對傳統習俗的喜愛之情。
此外,通過參與手工藝活動,比如親手制作燈籠或者編織五彩線繩,孩子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喜愛的事物背后的文化意義,同時也享受到了創(chuàng)造的樂趣。進一步組織學生學習并表演與特定節(jié)日相關的歌曲和舞蹈,可以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節(jié)日氣氛,并形成對本土文化遺產的情感認同。通過讓孩子們親手參與制作和品嘗傳統節(jié)慶食品,如春節(jié)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他們不僅能夠學習到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意義,還能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傳統節(jié)日的理解和感受。這種親身體驗的方式有助于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感,并激發(fā)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同時,鼓勵父母參與到孩子的傳統文化學習中來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huán)境,家長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極大。當父母與孩子一同參與傳統節(jié)日活動時,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系,還能共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這樣的經歷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文化自信以及國家意識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季節(jié)教育
季節(jié)教學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它可以用四季主題的繪畫、戶外實地考察、季節(jié)手工制作、四季歌曲與詩詞以及四季小品演出等形式,讓孩子們充分認識和經歷四季的變遷,形成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針對四季的題材,教師可以指導孩子們針對四季的特色與風景,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春季可以畫出草木抽芽的景色,夏季可以描繪蟬鳴荷香的夏季景色,秋季可以描繪一片金色的樹葉,冬季可以描繪白雪皚皚的冰天雪地。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體驗四季之美,同時也能鍛煉他們對四季的感知能力。第二,在野外實踐中,安排孩子們到室外去做一個季度的野外旅行。通過對四季的感受,孩子們能夠了解到季節(jié)的變化,感受到植物,動物,風景的改變,強化對四季的理解。在體驗四季變遷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大自然的法則、四季的循環(huán)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第三,在季節(jié)性的手工活動中,根據不同的時令,安排孩子們進行相應的手工活動。比如制作四季樹,雪花等手工產品,讓孩子在自己的勞動中認識到四季的變遷,并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讓孩子們在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的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四季的變幻。第四,對四季歌謠與詩詞而言,主要是要學會并演奏與時令有關的歌謠與詩詞。在樂曲與節(jié)奏中,讓孩子感知四季之美,增強對四季的認識與感悟。讓孩子們一起哼唱關于春夏秋冬的歌曲,并通過誦讀關于春夏秋冬的詩詞來加深他們對四季的感受。第五,在時令小品演出中,利用角色扮演、舞臺演出等方式,讓兒童強化對四季的感受,加強對自身的文化繼承。
在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孩子們將有機會深入體驗各個時節(jié)獨特的民俗風情,感受四季更迭中所蘊含的豐富人文氛圍。這樣的經歷不僅有助于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還能夠通過一系列綜合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兒童在探索四季變化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大自然的壯麗與奇妙。
(四)故事傳承
通過各種不同的故事傳承教學方式的結合使用,能夠讓孩子們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觀,以此來推動他們的整體發(fā)展和健康發(fā)展。
1.選好名著是語文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教師可以選擇寓言、神話、傳說等有典型和教育意義的傳統文化故事,保證內容簡單生動,富有啟發(fā)性,易于兒童理解和接受。精選的古典小說,能使孩子在一種放松、愉悅的氣氛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并培養(yǎng)其對文化的熱愛。
2.教師要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敘述,把故事的內容傳遞給兒童,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劇情和角色的特點,引起他們的想象與情緒的共振。通過形象的講解,孩子們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故事的含義,并且沉浸在故事當中。
3.在課堂教學中,情境重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通過角色扮演、小劇場或多媒體等方式,將劇情重現出來,使兒童有一種置身于劇情之中的感覺,加強參與感、體驗感。這樣直接的經歷可以深深地打動孩子,讓他們在故事里越陷越深。
4.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注重思維的啟迪。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對作品中所蘊含的道德、情感或人生哲學進行反思,提問或者進行探討,從而促進兒童的思想發(fā)展和價值觀的形成。通過深度思考,孩子們能夠更好地領會文章的深意,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觀。
5.在創(chuàng)作表現階段,教師可以讓孩子們按照故事的內容,通過繪畫、手工制作、故事演繹等形式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現,使他們用自己的方法來將自己對故事的認識和情緒感受都表現出來,從而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和表現的水平。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對故事中的內容形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五)手工藝體驗
在兒童早期教育過程中,傳統技藝的體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過程,在孩子們的實際操作和經驗中,他們能夠體會到這種特殊的文化韻味,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推動他們的整體發(fā)展和健康發(fā)展。首先,讓孩子們了解并感受到民族工藝品的生產過程。比如剪紙,中國結,民間面塑等,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到這種藝術的韻味。通過親自動手,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專注力,并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其次,讓孩子了解制作民族工藝品所需要的原料,以及怎樣挑選合適的原料。在此過程中,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各種材質的特點及使用方法,并能擴大孩子的認識范圍。這時,對工藝品的演示與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可以通過演示的方式,讓孩子們明白生產的過程與技術,并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指導與協助,保證孩子們能成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通過演示與引導,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操作技巧,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從而提高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孩子們能在自己的思想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這些創(chuàng)造性表現,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促進其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探究與創(chuàng)造。在此基礎上,對孩子們的勞動成果進行表揚和激勵。如圖2所示為“三全育人”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德育教學中的思維導圖。
在幼兒園道德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對幼兒的情感品質、審美趣味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有助于其全面發(fā)展。通過“三全育人”視角運用傳統文化,可以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增強文化認同感,并激發(fā)創(chuàng)新力與想象力。因此,幼兒園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多樣化的道德教育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價值觀,促進其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潔菲《“三全育人”視域下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時代人物》2022年第5期。
[2] 唐小芳《“三全育人”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索》,《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年第34期。
[3] 孫玫春《“雙減”背景下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農村初中德育課教學的路徑研究》,《數據》2023年第1期。
[4] 付斌、帥國慶、駱亭竹、劉歸源《試論三全育人視域中民辦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德育優(yōu)化與實踐路徑的基本構建思路》,《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 教育》2023年第3期。
[5] 卜云《試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建設》,《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3年第1期。
(董麗延,1988年生,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