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恭儉讓”,出自孔子《論語·學而》,意為溫和、良善、恭敬、節(jié)制、謙讓,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準則。其中,謙讓一直被中國人視作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心理品質,是規(guī)范個體行為的重要品格。我國自古就廣為流傳著“孔融讓梨”等謙讓典故,許多中國人自幼就生活在一種提倡謙讓的文化背景中。弘揚謙讓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友善”,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面臨資源有限時,您如何謙讓更好?讓心理科學研究告訴您。
近期擬發(fā)表在國外某心理學類SSCI期刊上的一項實證研究,把謙讓定義為個體主動克制自身優(yōu)勢并尊重他人優(yōu)先權,謙虛地推辭與退讓,把好處或方便先給他人的親社會行為。該研究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把謙讓設置在包含兩人的共同消費活動場景中,深入考察了謙讓的親社會效益,即感知謙讓程度對人際信任與合作水平的影響及其背后的心理機制。
首先,作為被試的大學生需要完成測量其對新認識朋友信任水平的“信任博弈”任務,以及合作水平的“公共物品博弈”任務。
實驗一:在信任博弈中,被試可以從0~1代幣中選擇一個數額對新認識的朋友進行投資,新認識的朋友將得到被試投資數額的三倍作為收益。例如,被試投資新朋友10代幣,對方將獲得30代幣,并可以從0-30個代幣中選擇任意金額返還給被試。被試投資數額越大,表明其越信任新朋友。
實驗二:在公共物品博弈中,被試和新認識的朋友每人要從0-100代幣中選擇1個數額發(fā)送給研究者,研究者將把他們二人發(fā)送數額的總和乘以1.5后平均分給他們。例如,被試貢獻100代幣,新認識的朋友貢獻100代幣,研究者將分給他們每人150代幣。被試選擇貢獻的代幣數額越大,表明其對新朋友的合作水平越高。
其次,在閱讀完不同的共同消費場景、不同感知謙讓程度的文字信息后,被試再次進行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博弈以測量其對新認識朋友的人際信任與合作水平。
你和一位剛認識的朋友一起去買奶茶,碰巧遇到商家在做抽獎活動,你們幸運地被選中,可以獲得兩杯奶茶作為禮品。奶茶一人一杯,不能共享。因為去得晚,店員告訴你們,只剩最后兩杯奶茶了,這兩杯奶茶略有不同:一份是優(yōu)質奶茶,另一份是普通奶茶,這兩杯奶茶口味相同,口味指奶茶為抹茶奶茶、珍珠奶茶等。你和新朋友都看到了這兩杯奶茶,也都清楚它們質量不同。因為新朋友碰巧站得離店員更近,所以店員問她要選哪杯奶茶。此時,她對你說:
第一種,未表達偏好的謙讓:
你先選吧。優(yōu)質奶茶和普通奶茶,我都可以。
第二種,表達偏好的謙讓:
你先選吧。我喜歡喝優(yōu)質奶茶,不過,我都可以。
第三種,表達厭惡的謙讓:
你先選吧。我不喜歡喝普通奶茶,不過,我都可以。
第四種,不謙讓:
那我就選優(yōu)質奶茶了。
最后,被試需回答一系列測量其真實感受的問題,如感知謙讓程度和對互動伙伴的喜愛程度。
使他人越充分地感受到您的謙讓,他人將越喜歡您,并越愿意選擇信任您且與您合作。
被試對高感知謙讓程度的互動伙伴的信任和合作水平最高。即當被試感知互動伙伴謙讓程度較高時,他們便傾向于在隨后的信任博弈中對對方進行更多投資以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貢獻出更多資源。
與此同時,被試對互動伙伴的喜愛程度是其愿意信任互動伙伴并與其合作的內在動力。即被試感知互動伙伴的謙讓程度越高,越喜歡互動伙伴,對互動伙伴的人際信任與合作水平就越高。
第一,來自互動伙伴的線索信息(如善意)是影響個體人際信任及合作行為的關鍵。因為善意讓個體確信對方不會傷害自己且會保護自己的利益,因而愿意信任對方,并傾向于與對方合作。在本研究中,個體感知到未表達偏好的謙讓者的友善動機,便更傾向于選擇信任對方,預測對方與自己合作的可能性最高,因而更傾向于與對方合作。
第二,積極情緒會促使個體根據以往經驗,進行快速、自動的直覺加工,迅速作出決定。喜歡等積極情緒體驗的產生,通常表明外界或他人行為是安全、可預測的,從而有效促進人際信任,并助推合作行為的產生。
綜上可知,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應廣泛弘揚謙讓,且提倡在表達謙讓的同時可以不表明自身偏好,更有利于助推人際信任與合作行為,從而為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批準號:20CSH069)